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现将《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4-12-03
焊接结构内外一体化智能检测装备与自主评估技术
焊接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关键技术,直接决定着国之重器的安全可靠性。目前,智能焊接与检测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对于大型、复杂焊接结构,焊后焊缝质量智能检测在整条焊接产线上属于空白。本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大型焊接结构内外一体化智能检测装备及软件,部分高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建成了国内首条内外一体化焊接智能检测与评估生产线,在徐工挖掘机上获得应用,并在央视CCTV2制造中国节目中播出。 图片 内外一体化焊缝智能检测与评估生产线获央视CCTV2报道
吉林大学 2025-02-10
报名中 | 平行论坛“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实践与创新”
平行论坛“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报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6
一种人参青楷槭饮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青楷槭是长白山地区常见的乔木品种之一,在《本草纲目》、《本草再新》均被提及,其叶片、树皮及果实等部位,均可作为药材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等多重疗效。此外,青楷槭的叶片亦常被用于泡茶或烹饪汤品,有助于缓解上呼吸道相关症状。人参被誉为“天然的能量补充剂”,在提升体力、缓解疲劳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人参能提高体内的ATP(细胞能量来源)水平,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抗疲劳。 青楷槭的抗氧化作用与人参的抗疲劳、增强体能的作用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抵御衰老和疲劳的双重挑战。青楷槭与人参的组合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青楷槭的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内分泌等作用与人参的补气、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特点相结合,能够在提升免疫力、抗衰老、缓解疲劳、调节血糖血脂等多个方面产生协同效应。通过科学的配比和加工,青楷槭与人参合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功能全面、健康有益的饮品。 1.独特的原料组合与健康功能创新:本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人参与青楷槭这两种具有显著保健功效的天然植物成分进行有机结合。人参以其滋补强身、增强免疫力的传统功效著称,而青楷槭则富含丰富的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及矿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衰老、抗疲劳等健康功效。通过选择水醇提取法、冷冻干燥等来确保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创新性地将这两种植物的优势特性融合,开发出一种具有复合健康功能的功能性饮料,填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在多元化营养需求上的空白此外,开发了新型的成分稳定化技术,有效解决了植物成分在饮料中的保存和长期保鲜问题,确保了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与健康功效的长期有效。 2.口感优化与产品差异化创新:在口感方面,本项目通过多次配方调整与风味优化,使得人参和青楷槭的独特植物风味得到平衡,并加入天然水果香料,改善传统中草药饮料的“草本味”,使饮料口感更加顺滑、清新、适合现代消费者的接受口味。这种口感创新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饮用体验,也突破了传统草本饮料的单一风味模式,为市场带来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市场研究,健康饮品领域,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多重功能的饮品。人参作为传统滋补佳品,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凭借其强身健体、补气养血的功效,广受消费者喜爱。而青楷槭,作为富含多酚类、黄酮类等抗氧化成分的植物,其抗衰老、抗疲劳、降血脂等效果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两者结合的功能性饮料,能够满足市场对天然健康饮品的需求,成为新兴的市场亮点。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学生群体等年轻人开始关注抗疲劳、抗压、促进睡眠的饮品,这为人参青楷槭饮料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机会。 目前,市场上的功能性饮料竞争激烈,主要以一些大型饮料品牌为主导,如红牛、华润怡宝等企业推出的健康功能饮料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一些植物性饮品品牌如植物萃取饮料、草本茶等逐渐获得关注,满足消费者对天然、低糖、无添加的偏好。然而,这些产品多集中在单一功能或传统草本成分上,缺乏多种植物成分的创新结合。因此,人参和青楷槭的结合,作为一种具有多重健康功效的饮品,有望在现有市场中开辟出新的细分市场,填补部分空白。
延边大学 2025-05-19
【央广网】走进代码与创新碰撞之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年4月10日,央广网客户端以《走进代码与创新碰撞之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论坛观点聚焦 | 平行论坛: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探索
5月23-25日,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高水平大学书记校长、顶尖专家学者、创新型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同开展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大讨论,促进最活跃、最前沿思想的“交流碰撞”,实现“同题共答”、经验共享。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6-05
第五届教创赛同期活动预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之六 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学术活动
国防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8-05
这里的科学,有声有色有温度
10月31日至11月6日,来自五湖四海的30余名大学生记者相聚于广东东莞的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参加由松山湖管委会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团市委共同举办的2022年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第二期)。在这湖光山色中,青年学子们通过实地走访大科学装置、大平台、大学、大企业,领悟松山湖科学城“新城与产业齐飞,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科创魅力,也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华南理工大学 2022-11-21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直属四川省教育厅,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纺织服装类高等学校,国家首批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招生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地处四川省成都市犀浦镇,校园面积616亩,学校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优良,成灌高铁、成都地铁2号线可达学校。原成都市世界乐园已改建成为学校校园。 学校前身为创立于1939年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具有培养“工程师素养、技工之身手”的育人传统,建国后,学校秉承“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好学、善问、勤思、笃行”的学风。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科学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工87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2名,其中美籍华人教授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39名,讲师、工程师、实验师222名;国务院津贴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四川省劳动模范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师德标兵2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担任了我校客座教授、科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科学顾问,美国百人会理事、晓龙基金会董事长曾宪章博士担任学校高级顾问,学校还特聘8名外籍教授、21名国内专家为客座教授。近五年来,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 3本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数十项研究发明获国家专利。 学校坚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现有纺织工程学院、材料与环保学院、服装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等9个学院和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工作部等3个教学部。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染化为龙头,以机械、电气、电子信息、建筑为骨干,艺术、经贸、管理和外语并举的专业格局。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服装专业学生曾白子在“益鑫泰杯”第五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何欣在中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中夺取国家级银奖;服装专业学生曹于亚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并当选为团中央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夏永鹏荣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周年庆典暨“2011高教社杯”颁奖仪式,接受国家表彰。 2011—2013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奖426项,其中国家级奖138项、省级奖167项。在全国高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建模大赛中,荣获6项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在教育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达利·联发杯”服装制版与工艺分赛项中获一等奖1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夺得唯一高职高专一等奖;在四川省科技文化艺术节上,获一二三等奖若干项。在纺织、染整、服装、汽车电子、经济、管理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 学校毕业生连续20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 以上,已连续7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且在2012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四川省人才服务就业协会评为“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先进单位”。 学校发挥智力、科研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不断加深,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全国108家企事业单位、相关机构加盟;学校与彭州家纺服装园区、乐山土主纺织园区、富顺服装产业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国际电梯行业巨头芬兰通力电梯公司联合在校内建成通力电梯西部培训中心和电梯实训基地,与乾弘集团遂宁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双元制“就业+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与雷迪波尔时尚服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服装学院,与广东开平信迪印染厂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等等,学校与政府、行业、园区、企业等合作成立的技术研发中心、人力培训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240余个,实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学校建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染整实验室,建有全国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染整技术研究所、蜀锦蜀绣研究中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发中心、软件测试中心和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等科技和社会服务机构。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2013年迎来了首批10名老挝留学生,与印度尼西亚Universitas Gadjah Mada 成功实施了学生交换互访项目,与德国F+U 萨克森公益教育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中德职教教师培训中心”。学校还积极与英国大学联系,开展针对专科毕业生的专升硕项目。同时,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印尼、缅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实施教师赴德专业教学法培训、学生赴德学习、学生赴台交流、学生暑期赴美游学及ESL课程学习等项目。学校设立出国培训部,常年开展师生跨国交流学习活动。近年已有500余名师生前往国境外学习交流,300余名国境外专家、学者、学生来校讲学或访问。 200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学校被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四川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获“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列为四川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2009年学校作为全省地方高校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第18次党建会,党委书记受到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2010年学校先后被四川省和国家遴选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学校被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 2013年学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并被教育部、财政部评定为“优秀”,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沧桑砥砺七十年,科学发展谱华章。目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已进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正紧紧围绕党和人民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我国由纺织服装产业大国向纺织服装产业强国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弘扬优良传统,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彰显优势特色,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05年,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名大同府中学堂,1913年创建并改称山西省立第三中学,1972年更名为大同师范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山西师范大学大同师专班,2003年省政府撤销中师建制,设立为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分院,2006年4月更名为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2008年9月省政府同意筹建“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市政府在大同师范原校址新建校区,改扩建后的学校软硬件已全部达到《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设置标准》。2018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学校占地487亩,项目建设用地3248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5436.88平方米,总投资5.88亿元。校园分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运动区、文物区五大区域,其中教学区由文理科教学楼、艺术外语教学楼、电化教学楼、幼师教学楼、图书馆等8个单体建筑组成。生活区由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专家楼、综合服务中心等8个单体建筑组成。运动区由体育馆和一个400米标准运动场组成。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于一体,和谐统一的林、园、路已完美呈现。目前在校生3306人,教职工199人,专任教师196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40人,硕士及研究生87人,占比4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94.94万元,图书馆藏书17.2万册。日前,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备案7个师范专科专业。未来几年,学校将逐步拓展适应大同经济发展需要的非师范类专业。近几年,学校生源质量和数量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17年专升本报考达线率60.5%;小学教师资格证报考合格率81.8%。2018年,在792名毕业生中,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540人,考取二本A类院校243人。2014年以来,三年制普通高考招生全部为第一志愿录取,超过省划定的专科录取线100分左右,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同类院校比较优势明显。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3 74 75
  • ...
  • 473 47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