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性能热法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水处理膜开发
项目背景:1.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对电池安 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可提供锂离子传输通道,并且防止正、负极接触发生短路, 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油性聚偏氟乙烯 (PVDF)主要由韩国 LG 等电池企业把控技术,国内受制于工艺 不完善、配套设备跟不上等问题,始终无法实现突破。研发具有 优异电化学性能、安全性高的 PVDF 膜是国内提高电池安全性能 的重要途径之一。2.目前国内外企业如旭化成、陶氏、GE、北京 碧水源、天津膜天等主要采用等非溶剂致相分离制备聚偏氟乙烯 中空纤维膜,应用于净水处理及污水处理领域中,但市场上尚未 发现有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平板一体膜产品。本项目已 对聚偏氟乙烯原材料、溶剂体系进行初步筛选,进行了不同制备 工艺的对比实验,得到不同性能的聚偏氟乙烯平板一体膜,具备 一定的研发基础。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采用热致相分离方法加工聚偏氟 乙烯(PVDF)材料,通过对原材料体系、溶剂体系、加工工艺的 筛选优化,通过开发配套的热法工艺设备,制备出具有高孔隙率、 高均匀性的微孔一体膜。2.提供微相分离、破膜温度、高倍率隔 膜微观孔结构的检测、电池安全性能检测,为转化生产提供各项数据的技术支持。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拥有一定的研发基础和实验的技术团 队和科研单位,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9-03
基于小样本学习的建筑施工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开发
悬赏金额:15万元 发榜企业:广东智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需求领域:人工智能;软件开发 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技术关键词:深度学习;变形预测;灾害预警
广东智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2021-11-01
食品蛋白多功能生物活性肽的可控制备及产品开发
蛋白多肽是将食品蛋白质进行酶解或发酵之后产生的生物活性肽段,具有调节免疫、控制血压、降糖降脂、抑菌抗炎、抗氧化、促进矿物元素吸收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蛋白多肽比蛋白质本身 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快速发挥其生理功能。蛋白多肽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功能原料以液体或片剂直接利用,也可以作为营养强化成分用于大宗食品的生产,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磷脂酶D及转酯化产品开发
磷脂酶D(PLD,EC 3.1.4.4)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的酶,具有水解作用和磷酰基转移作用(见图1)。作为一种酶制剂,PLD的转磷脂酰活性尤为重要,被用于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稀有磷脂。其中,以大豆磷脂酰胆碱(PC)为底物,PLD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PS),受到广泛关注。PS作为脑健康营养补充剂,相继被美国FDA、日本HBM和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所认证,列为新资源食品。相较于提取自牛脑和植物的PS,生物酶法制备的PS,避免了食品安全和植物源含量低的问题。进一步,一些新的结构和功能磷脂,通过PLD转磷脂酰反应被合成出来,例如,磷脂酰鲨肝醇、磷脂酰葡萄糖、心磷脂类似物、磷脂酰酪醇、磷脂酰萜烯和磷脂酰丝氨醇,它们中一些具有抗癌和抗氧化活性。 直到现在,受限于磷脂酶D来源不足和价格高(链霉菌属PLD,≥150 units/mg,6516.9¥/1000 U,Sigma公司),其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例如,文献报道的PLD最高产量在104-105U·L-1,而制备转化得到每公斤PS,需要2.6×106U的PLD。这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高水平表达的PLD对宿主的严重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 历经5年时间,从上游到下游整体设计,我们解决了毒性蛋白(磷脂酶D,PLD)异源表达难的问题(质粒不稳定、蛋白合成时间短、细胞生长抑制和裂解),PLD生产达到目前世界最高水平106U·L-1(748 mg·L-1)(提高20倍);同时发展一种简单有效提取重组磷脂酶D的方法(无需破碎、无需添加溶菌酶和有机溶剂、室温进行),PLD生产成本有望降低20倍以上。按照实验室规模的一台5 L发酵罐,年产量可以提供3.5×108U的磷脂酶D,满足100 kg的PS转化需求计算(不计算PLD重复利用率),扩大反应器体积至100-1000 L,PLD产量可满足制备2-20吨PS的需求。
厦门大学 2021-01-12
优质健康猪重要候选基因挖掘分子育种标记开发与应用
1. 构建了猪基因素材的高效挖掘平台与分子育种标记开发技术体系。率先设计、建立了猪第一代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的技术操作流程;优化了猪基因芯片的非特异过滤方法;开发了猪CRISPA/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的sgRNA设计及脱靶效应评估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创建了多个病毒和细菌刺激的细胞和活体模型,发展了多个基因组学技术,实现了猪基因素材高效挖掘平台与分子育种标记开发技术体系的构建。 2. 开发了10个用于优质健康猪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育种标记。筛选出猪重要候选基因589个,向GenBank提交基因序列80条,鉴定到24个与产肉、免疫性状显著关联的基因突变,取得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育种标记。 3. 构建了适用于优质健康猪培育的多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目实现了猪产肉性状、抗病性状基因的批量挖掘与验证,开发出一批分子育种标记,建立了多标记聚合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为湖北及我国优质健康猪的培育提供了丰富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抗流失、抗酸蚀高活性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开发
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在有机催化反应被广泛应用。目前,常见的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主要是将贵金属(Pd、Pt、Ru等)纳米颗粒负载于活性炭、树脂、介孔硅、介孔碳、MOFs等载体材料表面,进而被应用于催化加氢、偶联、氧化、N-烷基化等反应。在实际的化工催化应用、催化基础研究中,这类负载型催化剂都具有较好的回收及重复使用性能。然而,由于贵金属主要以纳米颗粒的形式负载于上述载体的外表面;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位点纳米颗粒非常容易从催化剂载体表面流失,从而使得催化剂在重复使用过程中活性逐渐下降;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贵金属资源的极大浪费。 成果亮点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可将贵金属催化活性组分纳米颗粒高分散负载于介孔中空载体空腔内部的方法,从而有效地阻止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流失,催化剂经过多次循环使用仍能保持较高催化活性。此外该类催化剂有较强的抗酸腐蚀性能,在酸性体系下使用,仍可长时间多次套用。
兰州大学 2021-01-12
靶向鞘氨醇转运受体(SPNS2)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磷酸鞘氨醇转运蛋白(Spns2)是磷酸鞘氨醇转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多项研究表明,Spns2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抗肿瘤转移药物开发的新型靶点,国内外尚未有以该靶点开发的药物上市。具有较大的市场机遇。 本项目组前期研究中筛选出了一系列 Spns2 抑制剂,发现候选药物 S1P-A1 对肿瘤转移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其对乳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的转移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部分细胞的 IC50 小于 1µM,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其对黑色素瘤、乳腺癌、肝癌的肺转移抑制率可达 90%以上,显著延长模型小鼠的生存期,有望开发为抗肿瘤转移的 1 类化药新药。 目前该药的成药性评价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该药成药性良好。药学研究工作包括药物的结构确证、质量研究、加速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工作已经完成;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完成,初步获得了药物的药-时曲线,达峰时间及达峰浓度;药物制剂研究工作基本完成,药物可以制备成口服片剂、胶囊剂、散剂、注射剂等;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预实验已经完成,该药对成年大鼠无明显毒性。该项目后期将进一步对候选药物 S1P-A1 进行临床前研究,按照 CFDA 的要求,完成正式的药效学实验及药学研究,药代研究和安全性评价试验,最终申报临床试验批件。 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 临床肿瘤病人的死亡 90%是由于肿瘤转移引起的,肿瘤的术后转移亦是临床常见现象。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疗效并不理想,而且毒副作用较大。抗肿瘤转移药物的市场潜力巨大,该药若能开发成功将可以填补抗肿瘤转移药物缺乏的市场空白。 合作方式及条件: 希望进行专利转让,或者与投资者共同开发,申报临床试验批件,并进行临床研究。
南开大学 2021-04-13
实时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
项目是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及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产业化关键技术”子课题,项目在PCS层(过程控制层)与实时信息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实时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PCS层信息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从已有的PCS层通讯网络获得数据,进行高一层次的综合和处理,进行安全监督、故障诊断和预报,而不改变使用人员已经熟悉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因而可达到更好的安全监控与管理的效果。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非标自动化系统开发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目标,包括机器人的平面及立体视觉系统开发,进行非标夹具及周边非标系统的设计及选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调试,完成机器人非标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及调试,实现用户的需求,实现用机器人换人的目标,达到交钥匙工程的使用要求。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以 2012 年为例,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 2800 多万吨,其中精炼植物油占 70%以上。吸附脱色是食用油精炼的关键工序,其目 的是去除油中的色素、残皀、残磷、金属离子、氧化分解产物、农残、重质多环 芳烃等微量杂质组分,其效果优劣将直接影响食用油终端产品的质量与食用安全 性。传统脱色吸附材料是以膨润土为原料,采用高温高酸高能耗湿法加工而成, 其特点是活性度高,催化能力和脱色力强,但用于食用油吸附脱色时存在选择性 差、吸油率高、副反应(氧化、异构化、环化)严重和过滤性能差的缺陷。为此,本项目系统研究了油脂吸附脱色作用机制、脱色对油品品质影响、凹凸棒石黏土 (简称凹土)的显微结构、纳米效应及表面特性,发明了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的干法活化工艺和符合其特性的食用油“两步”脱色工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 脱色吸附材料进行多元复合改性,开发了具有高吸湿性的凹土系列干燥剂。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 51 52
  • ...
  • 70 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