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项目的资助下,历时15年,通过大量模型试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设计理 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工程实践,取得了系统的技术成果,形成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 构技术。项目的主要创新性技术内容如下:1.创建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解决了传统的钢管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结 构节点复杂等系列技术难题。2.建立了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的静力与抗震性能分析理论及方法,提出了构件 设计技术。3.建立了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的受火分析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构件抗火设计技 术。4.建立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的静力与抗震性能分析理论及方法,提 出了节点设计技术。5.建立了高层、复杂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弾塑性有限元高效分析方法,
重庆大学 2021-04-11
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其 中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在高层、大跨、重载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发展钢一混凝 土组合结构是结构工程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传统的钢管混凝土和型钢混 凝土结构存在节点复杂、施工困难、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难以应用等问题;除 此之外,传统的钢管混凝土构件耐火极限偏低,防火成本高,传统的型钢混凝土 构件存在抗震性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阻碍了钢管混凝土和型 钢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项目的资助下,历时15年,通过大量模型试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设计理 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工程实践,取得了系统的技术成果,形成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 构技术。项目的主要创新性技术内容如下: 创建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解决了传统的钢管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结 构节点复杂等系列技术难题。 建立了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的静力与抗震性能分析理论及方法,提出了构件 设计技术。 建立了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的受火分析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构件抗火设计技 术。 建立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的静力与抗震性能分析理论及方法,提 出了节点设计技术。 建立了高层、复杂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弾塑性有限元高效分析方法,提出了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技术。
重庆大学 2021-04-11
基于混沌理论的海面 SAR 图像分布目标检测
基于机载 SAR 收集的海杂波数据,验证了其具有混沌特性。在机载 SAR 收集的海杂波数 据具有混沌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海杂波的混沌预测误差对海面 SAR 图像上的分布目标进行检 测。用实测的海面 SAR 图像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混沌理论的海面 SAR 图像分布目标 检测算法是有效的。 对定义在图像像素点上的扩展分形特征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将其引入到海面 SAR 图像分布目标检测中,提出了基于扩展分形特征的海面 SAR 图像分布目标检测算法,并通57 过实验证明了该算法能有效地检测海面 SAR 图像中的分布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生物趋化方程组的理论研究
项目简介: 在生物学研究中, 生物学家常常通过具有扩散的偏微分方程来描述种群迁移等现象。例如,当原始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如粘液霉菌形成、胚胎发育、肿瘤侵入健康组织等) 时,个体的非结构化行为在宏观层面上将转变为相当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西华大学 2021-04-14
唇腭裂外科修复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先天性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据我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2000的统计数据表明,唇腭裂已跃居为我国新生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唇腭裂的发病机制不清楚,目前尚无预防的办法。因此,努力提高唇腭裂的临床治疗水平是最重要的任务。而唇裂手术效果的不稳定性和腭裂修复手术后患者上颌骨生长发育抑制的现象仍然是唇腭裂临床治疗领域面临的难题。为此,本项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影响唇裂修复术后效果因素的研究;(2)影响腭裂修复术后效果因素的研究;(3)新的唇裂整复手术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4)避免或减轻腭裂修复术后上颌骨生长发育抑制方法的研究;(5)新的腭裂整复手术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结合本项目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了《唇腭裂修复外科学》和《唇腭裂手术图谱》2部专著,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引用104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主要研究成果中唇腭裂修复的华西法在全国主要的口腔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所建立的新的唇裂手术方法被全国40多家大学附属医院和省级医院所应用,受益患者已达1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川大学 2016-04-29
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本项目重点解决复杂高层结构大震分析、失效评价、失效调控、抗震设计理论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大震弹塑性分析技术、失效评价方法、失效调控、抗震设计理论等关键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出系统的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并实现工程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09篇,其中SCI/EI 收录96篇;编写专著1部;申请或授权专利9项、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理论与技术
该成果先后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和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该技术完善了弱筋小麦“足穗稳粒增重”栽培途径, “适期早播、 半精量播种、 适量减氮、 氮肥前移、 适时化控”等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 制定了实用性好、 可操作性强的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规程和明白图;多途径进行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了五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模式。
扬州大学 2021-04-14
氧气底吹炼铜强化调控理论方法与应用
成果首次揭示了氧气底吹炼铜机理,构建了系统强化调控理论,完善了底吹炼铜理论基础。结合强化调控理论、计算机模拟和底吹炼铜生产实践,构建了底吹炼铜强化调控方法,并形成了集成调控创新技术。 建立了氧气底吹铜熔炼机理模型和底吹炉内氧势/硫势梯度渐变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炉内功能区域精准调控技术,优化了大型化底吹炉生产实践;揭示了多组元造锍造渣行为规律,建立了基于组元含量映射关系的渣型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渣型与温度耦合的优化调控技术,降低了熔炼渣含铜;建立了基于底吹机理的复杂体系多相平衡计算理论和冶炼过程主参数与伴生元素分配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有价元素定向富集与有害元素强化脱除调控技术,实现了伴生杂质元素定向分配调控;揭示了氧气底吹熔池气液多尺度耦合作用规律,建立了底吹熔池相场协同强化传质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基于熔池气含率与搅拌强度等多参数集成强化技术,提高了复杂含铜资源氧气底吹处理能力。 应用前景 成果建立了强化调控系统理论,构建了系统强化及精确调控方法,开发了强化调控技术。铜复杂资源清洁处理能力提高了30%,炉渣含铜降低至2.0-3.0%,伴生杂质元素脱除率提高了30-50%,氧气利用率达99%,节约标煤4.45万吨/年,减排CO218.54万吨/年,有力提升了氧气底吹炼铜技术市场竞争力。
中南大学 2023-07-20
可控刚度桩筏基础设计理论与方法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常规桩筏基础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课题组以多年积累的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解决土、溶、岩复杂地质条件无法实施超高层建筑的实际工程难题为契机,自主创新,提出可控刚度桩筏基础的创新概念,通过在桩顶设置自主研制的刚度调节装置,主动干预、调节基桩的支承刚度,实现桩与桩、桩与土支承刚度的匹配与协调。 在地基承载力较高的硬土地区,通过本成果的实施,可充分发挥地基承载潜力,实现大支承刚度桩的桩土共同作用,大幅节约桩基使用数量,缩短桩基施工周期。和现有规范推荐的变刚度调平技术相比,本成果不受地质条件和施工过程限制,且建筑物基础调平过程更加精确,效果更明显。另外本成果还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建筑物废旧桩基再生利用以及复杂地质条件建设高层建筑的难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反常量子格里菲思奇异性的发现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王健研究组在硅衬底上外延生长了高质量超薄晶态铅膜,与北京大学谢心澄院士、林熙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刘海文研究员合作在极低温下观测到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并给出理论解释。这一发现揭示了超导涨落与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于量子相变的重要影响,揭示出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在二维超导金属相变中的普适性。 超导-绝缘体与超导-金属相变是量子相变的经典范例,已有三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所谓量子相变,是指在绝对零度下系统处于量子基态时随着参数变化而发生的相变。近年来,随着薄膜和器件制备工艺的提高,二维晶态超导体系逐渐成为了研究量子相变的理想平台,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王健研究组与谢心澄院士、马旭村研究员、林熙研究员、薛其坤院士等合作者在前期二维超导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了超导-金属相变中的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 (Science 350, 542 (2015)), 并被同期perspective评论文章Science 350, 509 (2015)专题报道。随后被液态栅极技术发明人东京大学Iwasa教授的综述文章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2, 16094 (2016)誉为二维晶态超导中三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的研究表明,无序可以定性地改变量子相变的临界行为,其主要特征是趋于量子临界点时,二维超导体系的动力学临界指数发散。 最近,王健研究组通过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在硅衬底上制备出宏观尺度高质量晶态薄膜,并实现了厚度为亚纳米尺度的原子层级可控生长。在此基础上,王健教授与谢心澄院士、林熙研究员、刘海文研究员等人合作,在4个原子层厚(约1纳米)的晶态铅膜中发现了一种具有反常相边界的超导-金属相变,并揭示了其中的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根据平均场理论,超导体的上临界场会随着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加。然而,系统的极低温实验表明,4个原子层厚的铅膜的相边界在低温下具有非常新奇的反常特性:随着温度降低,铅膜的上临界场(onset Bc2)在低温下也逐渐降低。沿着反常相边界对铅膜的磁阻曲线进行标度理论分析发现,在趋近于量子临界点附近临界指数随着磁场减小而迅速增大直至发散,该现象与前期实验中发现的临界指数随着磁场增大而发散的行为不同,故称为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考虑到这类二维超导体系具有很强的自旋轨道耦合,研究团队基于超导涨落理论发展了一套新的唯象理论模型,定量地解释了这一反常相边界。在自旋轨道耦合与超导涨落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超导-金属相边界偏离平均场理论而向外突出,并在反常相边界处呈现出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这一新奇量子相变的发现,证实了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在不同相边界的超导-金属相变中具有普适性,并进一步揭示出自旋轨道耦合与超导涨落效应对于超导-金属相变的影响,为深入理解二维晶态超导体中的量子相变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图1 四个原子层厚晶态铅膜中的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a) 铅膜在零磁场下的超导转变曲线。插图是输运测量结构示意图。(b) 在0到5特斯拉不同外加磁场下铅膜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c) 铅膜在低温下表现出反常相边界,与超导涨落唯象理论模型一致。 (d) 临界指数随着磁场减小而迅速增大,直至发散,是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的特征。图2 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相图示意图。在自旋轨道耦合和超导涨落的作用下,平均场理论的相边界(蓝色虚线)向外突出形成新的相边界(红色实线)。当温度低于T^'时,红色实线代表反常相边界。沿着反常相边界趋于无限随机量子临界点B_c^*可以观测到反常量子格里菲斯奇异性。 该工作于2019年8月12日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3633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11607-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607-w 北京大学王健研究组博雅博士后刘易和研究生王子乔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王健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刘海文研究员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其余作者包括谢心澄院士,林熙研究员,以及王健研究组本科生唐钺、博士生刘超飞、陈澄、邢颖(已毕业)、博士后王庆艳(已出站),和林熙组博士生闪普甲。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卓越创新中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的支持。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