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污染场地取样与原位钻注修复装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05-10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具体如下:在污染土壤中种植牛筋草,并联合施加绿木霉F7或灭活绿木霉F7;所述绿木霉F7的分类命名为Trichoderma virens,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7613。绿木霉F7联合牛筋草处理污染土壤,提高了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修复效果的现象;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适用于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绿木霉F7发酵液和固体制剂施用方法简单,显著增加牛筋草的生物量,同时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改善植物的根际微生态环境。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创伤修复新型方法的研发及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地下水修复与风险防控技术
渗透式反应墙(PRB)是一种连续的、原位处理污染物为主要特征主体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在地下安装透水的活性材料墙体拦截污染物,当污染物通过反应墙时,在渗透反应墙内发生沉淀、吸附、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从而实现对污染区域的风险防控与地下水修复。 团队研发了系列复合缓释功能材料,并用于化学-生物耦合新型PRB反应墙地下水修复与风向防空体系的构建,在安徽、江苏等地区进行示范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该技术目前已建立了安徽宿州1000米长的
南京大学 2021-04-14
具有抗感染功能的颅骨修复钛网
我国每年采用钛网进行颅骨损伤修复手术约30万例,但目前应用的钛网不具有抗菌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本成果已经研究出产品,发展具有抗菌功能的新型三维钛网,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价值,中国市场约5亿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8
路桥用复合彩液基快速修复材料
本产品以复合乳液作为改性剂结合交联剂对常温基质沥青进行改性,通过优化的乳化工艺,制备了高性能、具有稳定化学网络的常温沥青复合乳液基,改变市政路面的施工方式和环境、通过提高柔性路,结构形式和强度控制手段,用于人口密集区要求严格的路桥施工,对于需要快速开放交通的市政路面具有明显优势。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XM-LV51肌腱修复操作训练模型
XM-LV51肌腱修复操作训练模型   功能特点: ■ XM-LV51肌腱修复操作训练模型为多倍放大的手指,展示分层的屈肌肌腱。 ■ 模型可屈曲成任意角度。 ■ 配有防滑缝合底座固定模型,方便进行分层缝合屈肌肌腱、肌腱边缘修整、皮下针缝合肌腱等练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空间数据匹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空间数据匹配方法,包括四个步骤:1)自动生成匹配训练样本,2)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分类器模型及其参数,3)应用分类器模型对输入空间数据进行目标匹配,4)顾及逻 辑和领域约束对匹配结果的过滤和改善。其中机器学习采用以空间目标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方位等多 种指标作为特征提取。具有如下优点:可避免量纲标准化和多指标加权中的主观任意性,匹配精度较加 权平均方法更高;匹配模型基于样本数据学习建立,数据的自适应性较高;建立模型的典型样本数量少, 可大规模应用;利用空间数据的内在几何信息,无需额外属性信息,使用准入性低。
武汉大学 2021-04-13
基于 LiDAR 点云辅助的立体影像密集匹配方法及系统
一种基于 LiDAR 点云辅助的立体影像密集匹配方法及系统,将投影获取立体像对重叠范围内的 LiDAR 点云并滤波处理;将滤波后的点云投影到核线立体像对上,确定后续密集匹配的视差范围;建立 金字塔,从金字塔顶层开始,采用三角网约束改造代价矩阵,进行 SGM 密集匹配,并进行左右一致性 检测,得到顶层最终的视差图;将金字塔当前层的视差图传递到下一层作为初始视差图,根据当前层的 视差图相应确定下一层的视差范围,将下一层作为新的当前层;基于新的当前层,同样处理得到当前层 最终的视差图,直到金字塔的底层,输出原始影像的视差图,根据视差图,得到立体像对的同名点,生 成密集匹配的点云。
武汉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31 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