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激光光谱同步测量溶液液膜浓度与厚度
在各种工业过程中,液滴撞击到固体表面形成液膜的现象广泛存在,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中汽车尾气排放管上尿素溶液液膜的形成等。对液膜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能更好的了解液膜形成和蒸发这个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的本质,也对优化所涉及的各种工业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溶液液膜厚度以及液膜内部的成分浓度是密切相关的,对其机理等的研究中这些参数相互耦合,给模型建立和求解带来困难。传统的测量方法只能实现对单个参数(厚度或浓度)的测量,无法同时测量。本项目基于比尔-朗伯定律建立溶液液膜多参数反演模型。基于不同浓度的溶液在红外区域高精度的吸收光谱,通过对溶液吸收系数与浓度的关系进行优化分析组合两个波数位置,实现对溶液厚度及浓度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工业废水生化尾水膜处理回用技术
本项目技术以膜分离技术为基础,针对特定化工园区深化尾水的特征,进行水质详细分析,提出合理预处理工艺和整体工艺设计;反渗透膜多段式组合工艺研究;反渗透浓水处理技术开发;单元技术的匹配与集成;整体工艺试车与连续运行。根据水质差异,园区水回用率可以达到70~80%,出水可分质使用,可以应用到锅炉、工艺用水等,吨水处理成本2.1元/t。应用概况: 本项目技术解决了化工园区生化出水的排放问题,同时有利于化工园区总水量需求的难题和总排放量的瓶颈,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中水回用膜处理技术、设备与配套的产品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本技术、设备与配套的产品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其成果主要包括:新型膜组件反应器、新型处理工艺和具有安全环保优势的免维护系统。其中新型膜组件反应器是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材料,以耐腐蚀材料为骨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新型处理工艺和具有安全环保优势的免维护系统能够具有:出水清澈透明、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大、剩余污泥产量低、系统运行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易于集成并实现自动化等特点。本产品具有联合组装曝气功能,应用该它可以很好的将区域污水、洗浴废水、生物难降解废水和医药制药废水等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完全满足国家城市杂用水的水质标准。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在区域(小区、开发区等)中水回用领域中最先进的处理技术之一。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近年来,随着膜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膜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与生物反应器相组合的膜生物反应器(MBR:Membrane Bio-Reactor)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以超滤或微滤膜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生化处理技术相结合而成的膜生物反应器,以膜分离过程取代重力沉降过程,不论污泥颗粒的沉降性能如何,均可完成固液分离过程,并且可以避免因生物体流失而造成的系统运行失败。此外,采用膜分离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碳有机物,能使有机物深度氧化,并且能完全保留生物体,使污泥保留的时间相当长,从而完全保留体系中缓慢生长的硝化细菌,可同时通过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成功除氮,在低温时亦能维持高处理能力。MBR 反应器能够维持高处理能力而使处理厂规模缩小,还可通过维持低 F/M 比例减少剩余污泥产量。对于各类污水,使用本产品进行处理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将生物降解的物质分离出去,而将微生物留在生物处理池中。这样可以使生物池内微生物的含量处于最佳浓度,反应速度最快。和其他污水处理方法相比,使用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再生水处理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可以减少设备占地,节约能源,减少设备和运行和管理费用,避免二次污染,有着很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已经获得的相关专利: 1.带有电位测控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发明专利) 2.膜反应器(实用新型) 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 1.超声波膜反应器(2004200289565.4) 2.工业废水气动搅拌机(200420056558.3) 已经获得的奖项:高校节水技术(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通过本产品的应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通过中水回用项目,使天津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具有一流的教育环境、一流的节水技术(包括节水器具)全面综合开发的研发基地,为实现天津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为天津市的发展以及全国各高校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该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其年投资与效益分析约为 1:0.4 左右,即可以得到约 40%的回报。 应用领域:环境保护、污水回用。
天津大学 2021-04-11
石墨烯基透明导电薄膜、复合导热膜及吸附材料
将石墨烯进行二维或三维组装,制备透明可导电薄膜、复合导热膜及吸附材料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单分子晶体管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当电子器件基本单元--晶体管的尺寸进入到亚纳米尺度,量子效应将越来越显著。探索极端尺度下的晶体管器件并研究其性能和物理机理,对未来信息技术以及介观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科技部 2021-04-19
一种生物油的分子蒸馏分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油的分子蒸馏分离方法,包括:将生物油原油进行颗粒与水分脱除预处理后获得的预处理后的生物油经分子蒸馏分离过程,在蒸馏温度为常温至200℃,蒸馏压力为10Pa至1800Pa下,获得生物油馏分;以获得的生物油中质馏分为原料,在蒸馏温度为常温至200℃,蒸馏压力为10Pa至1800Pa下,经多次分子蒸馏分离过程,提取生物油馏分内的羧酸类、醛类、酮类、醇类、酚类或糖类化合物。本发明工艺将分子蒸馏分离技术引入热敏性生物油的分离领域,解决了分离过程中生物油品质下降与结焦的问题,可提供特性各异的生物油馏分和多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
浙江大学 2021-04-11
病毒变异及适应宿主受体分子重要位点研究
江苏大学针对冠状病毒源头,致病机理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为冠状病毒长期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江苏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团队迅速开展联合攻关,利用江苏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研究所建立的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平台,联合复旦大学医学院及上海派森诺测序公司,对实验室多年来保存的采集自100多种野生动物近10,000标本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进行2019-nCoV溯源研究,以期确认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及中间宿主。为从源头切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打下基础。团队同时比较2019-nCoV及其近缘冠状病毒毒株S蛋白氨基酸序列,找出病毒变异及适应宿主受体分子重要位点,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2019-nCov与宿主细胞互作分子,以期阐明2019-nCoV适应性进化机制并明确该新型冠状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关键分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阻断药物制剂的研发及临床核酸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2019-nCoV基因组分析及其跨种间传播途径的研究查看原文
江苏大学 2021-04-10
猪胰腺移植排斥模型的粘附分子变化
同种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佳方法。移植免疫学研究已表明,移 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次数与严重程度是慢性移植物功能减退的潜在的重要 危险因素。但是,急性排斥发生与发展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诊断上仍缺乏其他能 够敏感、准确、可靠、便捷地检测和早期干预移植排斥的指标。 本课题通过 20 例猪胰腺移植排斥模型的对照研究,观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 淋巴细胞 CD15s、CD44、CD28 以及目前临床常用的监测排斥指标 CD4/CD8、MHC-DR 表达 程度的动态变化及与排斥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建立猪胰腺移植排斥模型;应用流式细胞 技术观测模型动物外周血 T 淋巴细胞 CD15s,CD44、CD28 及 CD4/CD8、MHC-DR 表达变化; 对移植排斥模型术后不同时期(排斥反应过程)移植物作病理检查,评定急性排斥等级, 分析与 CD15s、CD44、CD28 及 CD4/CD8、MHC-DR 表达程度的关系。 本课题得出结论: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 CD15s、CD44、CD28 能在受体免疫状况 监测及排斥诊断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的、单一 CD4/CD8 比值的检测;并且在 预测急性排斥的严重程度、转归上有一定的意义;同时监测淋巴细胞各亚群膜表面粘附 分子的阳性率和荧光强度有利于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状态变化的信息。 经专家讨论认为该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3
发现新的鼻咽癌预后分子标记物
首个大规模鼻咽癌患者生存相关的遗传学研究,涉及来自中国南方和新加坡等地多个队列的5553例患者,发现RPA1基因变异与鼻咽癌患者总体生存期长短相关,进一步研究RPA1生物学功能,说明其可作为鼻咽癌预后分子标志物和放射治疗增敏的潜在靶标。 该研究充分利用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外鼻咽癌诊治方面的优势基础,总共纳入了自2003年至2015年就诊于我校肿瘤防治中心的5008例鼻咽癌患者,并联合自2008年至2018年就诊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的545例鼻咽癌患者,具有研究队列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等优势特点。2012年起,利用芯片技术获得全外显子范围的遗传学信息,通过关联分析和两阶段多个独立人群样本相互验证,发现位于17号染色体上RPA1基因3′-UTR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31636与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时长呈显著关联,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增加了33%功能学研究发现,位于RPA1基因3′-UTR区域的rs1131636位点对RPA1基因的表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RPA1表达上调能够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且提高其对放疗的抵抗性;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了RPA1表达上调能够提高鼻咽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在复发患者肿瘤中,RPA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RPA1在鼻咽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该rs1131636位点等位基因C提高与miR-1253结合能力,抑制其上游基因RPA1的正常翻译,降低RPA1蛋白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相比于rs1131636-CT和-TT基因型,携带-CC基因型患者肿瘤在miR-1253作用下,RPA1表达水平下降,放射射线敏感性提高,肿瘤恶性程度降低,预后情况良好。       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RPA1基因可作为新的鼻咽癌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同时RPA1是潜在的放疗增敏剂和靶向药物作用靶点,为后续开展疾病的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望最终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生存率。
中山大学 2021-04-13
宏观超分子自组装铀分离的新方法
低碳排放的核能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最有希望的方案之一。铀是生产核能的重要原料,其分离和提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溶剂萃取是目前最成熟的铀分离和提纯技术。然而传统的萃取流程步骤较多,需要进行反萃和进一步浓缩等后续处理才能达到最终分离富集目标金属离子的目的。由此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传统的萃取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有机废液甚至放射性废液产生,这些废物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处置,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 宏观超分子自组装(Macroscopic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MSA)是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前沿。要实现宏观尺度的超分子自组装,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一,组装模块之间要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第二,要有持续的驱动力推动这些组装模块相互靠近,使他们的距离达到纳米尺度以下,让大量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能够发生,从而实现宏观自组装。马朗戈尼效应(Marangoni effect)是实现宏观尺度超分子自组装的一种理想的驱动力。然而,表面张力梯度引起的马朗戈尼效应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导致组装效率较低。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5 76 77
  • ...
  •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