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分子自修复涂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智能自修复防腐涂料通过先进的方法,将封装缓蚀剂的纳米容器均匀分散至传统涂层中,一方面解决缓蚀剂与涂层的相容性问题,同时在涂层发生异常变化(破损,过度挤压,酸碱刺激)时,纳米容器中封装的缓蚀剂迅速被释放,附着在金属材料表面,有效抑制这些位置腐蚀的发生。这是个智能保护系统,腐蚀发生时,它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自动释放腐蚀抑制剂。而当该位置腐蚀停止时,纳米容器的释放也自动终止。 所有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成果发布时间:2018 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银耳高分子异聚多糖/马齿苋提取液
利用银耳子实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高分子异聚多糖,含有木糖、岩藻糖、葡萄糖醛酸等多种糖。
临沂欣宇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30
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计划
“引企入校、引才科创、引果转化”打造企校协同的全链条产学研用生态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12-16
一种星载遥感光学图像的船舶目标检测识别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星载遥感光学图像的船舶目标检测识别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预处理步骤、无效信息剔除步骤、连通区域标记步骤、特征提取步骤和分类器设计步骤;采取由粗到精的策略,首先将卫星图像进行降采样和高斯滤波处理,之后从处理后图像中剔除陆地和孤立噪点,快速提取出候选区域,对候选区域进行标记,图像旋转后提取特征信息,之后将特征信息放入预先训练好的分类器中进一步确认分析,去除虚警,找出真实的船舶目标。同时本发明还实现了一种星载遥感光学图像的船舶目标检测识别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一种星载遥感光学图像的船舶目标检测识别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星载遥感光学图像的船舶目标检测识别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预处理步骤、无效信息剔除步骤、连通区域标记步骤、特征提取步骤和分类器设计步骤;采取由粗到精的策略,首先将卫星图像进行降采样和高斯滤波处理,之后从处理后图像中剔除陆地和孤立噪点,快速提取出候选区域,对候选区域进行标记,图像旋转后提取特征信息,之后将特征信息放入预先训练好的分类器中进一步确认分析,去除虚警,找出真实的船舶目标。同时本发明还实现了一种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无人机多重叠遥感影像的建筑物轮廓线提取方法
一种无人机多重叠遥感影像的建筑物轮廓线提取方法,包括利用空三结合密集匹配的方法生成三维 点云,并对点云进行滤波处理,从其中检测出建筑物。对检测的建筑删除墙面后,从建筑物顶面信息提 取建筑物粗轮廓。建筑物粗轮廓作为缓冲区叠加拼接影像上,利用建筑物粗轮廓作为形状先验信息,在 缓冲区内用水平集算法进行演化,最后得到建筑物精确轮廓。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多重叠影像生成的点云 三维信息,同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几何信息,不但显著提高了建筑物轮廓提取的精
武汉大学 2021-04-14
昼夜温差对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影响的研究
2020年3月18日,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斌团队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humidity on the mortality of COVID-19 in Wuha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中国武汉市的COVID-19每日死亡人数,气象和空气污染物数据。然后,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温度,湿度和昼夜温差对COVID-19日死亡率的影响。 在研究期间,武汉市共有2299例COVID-19死亡计数。COVID-19死亡率与昼夜温差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此外,昼夜温差每增加1个单位,COVID-19死亡率增加2.92%。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和湿度可能是影响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确认了一群原因不明的肺炎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这是以前在人类或动物中未发现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大多数这些患者去过武汉当地的海鲜市场,并且从这些患者中获得的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蝙蝠中鉴定的高度相似。由于相似,该病毒随后被重命名为SARS-Cov-2,它是Sarbecovirus亚种(Beta-CoV谱系B)的成员。一些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对人类呼吸道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暗示了对全球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被认为是从动物传播的,到2020年1月,怀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了该病毒。自2020年1月以来,covid- 19种病毒已经升级,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截至2020年3月15日,中国报告了80844例确诊的COVID-19和3199例死亡人数。这些数字每天都会更新,而且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中国武汉市COVID-19每日死亡率和气象因子水平的时空格局回顾研究发现,随着天气转暖,2003年广东省爆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逐渐消失,直到7月才基本结束。有文献记载,温度及其变化可能影响了SARS的爆发。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日温度低和相对湿度低/高时,流感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且昼夜温差(DTR)呈显著正相关。几项研究报告说,COVID-19与气象因素有关,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尚未报道它们对死亡率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假设天气状况也可能导致COVID-19的死亡。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中国武汉市气象因子和COVID-19每日死亡率计数的暴露-响应曲线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与天气参数之间的关联。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中国武汉市的COVID-19每日死亡人数,气象和空气污染物数据。然后,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温度,湿度和昼夜温差对COVID-19日死亡率的影响。在研究期间,武汉市共有2299例COVID-19死亡计数。COVID-19死亡率与昼夜温差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则呈负相关。此外,昼夜温差每增加1个单位,COVID-19死亡率增加2.92%。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和湿度可能是影响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兰州大学 2021-04-10
一种开缝双孔隙率吸声装置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缝双孔隙率吸声装置及其应用,通过在多孔材料基底上开设曲折缝来实现,曲折通道大大提高了声波进入多孔材料的曲折度,声波在低频段首先进入曲折缝,再经由曲折缝进入多孔材料的微孔,利用声波在多孔材料上所开设的曲折缝和多孔材料微孔之间强烈耦合所带来的声能耗散,增强本发明的吸声材料的低频吸声性能,又结合多孔材料一贯良好的高频吸声性能,使得本发明在厚度较小的情况下,即可在超低频率处出现吸声峰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中高频吸声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50G 波特率 DFB 半导体激光器
项目背景:DFB 半导体激光器是光通信领域中最为重要 的器件之一,目前已经有工业级温度(-40°C-85°C)25G 波特率 DFB 大规模量产。但是,从 2000 年至今,DFB 激光器 的 3dB 带宽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明显提高,传统的基于 载流子和光子响应的 DFB 激光器在传统的制造工艺下已经趋 近其速率的物理极限,需要用新的物理本质来实现更高速率 的器件,从而进一步提升 DFB 芯片的调制速率和整个光通信 应用的传输速率。本项目研发的 50G 波特率 DFB 半导体激光 器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本项 目的实施,应对美国对中国高端材料和芯片的禁售风险。该 产品可在光通信系统中应用广泛,可以承担接入网、数据中 心网络、无线网络、传输网络等多个方面的主力传输工作。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本项目期望突破当前 DFB 调制 速率的瓶颈,在目前大规模量产的 25G 波特率 DFB 的基础上, 将速度翻一番,到达 50G 波特率。(1) 两个背靠背 DFB 激 光器产生的光子-光子谐振效应(PPR)研究。(2) 背靠背 DFB 激光器的高速陶瓷载体设计。(3) 50G 波特率 DFB 芯片 和高速陶瓷载体的测试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1.光电子器件设计领域国际知名 专家,熟悉 50G 波特率 DFB 激光器基本设计。2.完善的 DFB 器件基础知识和模拟能力。3.国内 985 高校教授,技术方案成熟可靠稳定有创新思维,不涉及知识产权侵犯。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2021-09-13
基于双光束干涉法的透明溶液折射率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光束干涉法的透明溶液折射率测量装置,它包括扩束镜、分光镜、补偿镜、比色皿、数显角度仪、第一反光镜、第二反光镜、观察屏和光电探测器;本实用新型用螺旋微调装置驱动数显角度仪带动比色皿转动,光程差将发生改变,干涉图样也随之改变。利用光电传感器自动记录干涉图样,通过电脑及软件自动分析,获得干涉条纹变化情况。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测量各种透明溶液的折射率,即使酸碱等腐蚀性溶液也不影响其使用。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37 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