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网络版电源控制器
用于控制仪器或者部件的电源、支持液晶显示、语音提示、离线储存、离线授权、远程控制开关机、延时关机保护、大电流扩展、支持手机扫码开关机、支持刷卡开关机,应用于设有网络、网口或者wifi网络覆盖的实验室
广州佰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04003高中学生电源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SZ系列微型直流伺服电动机
山东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 2021-06-18
直流三相交流负载箱
产品详细介绍号码一一对应进行连发电机模拟负载箱/三相交流负载箱 HB-LOADBANK负载箱功能简介及操作方法 一. HB-LOADBANK负载箱概述 HB- LOADBANK负载箱是检测柴油发电机组、大功率UPS、逆变器、开关电源等电源设备实际带载能力的重要检测设备。 二. HB-LOADBANK负载箱功能介绍 HB- LOADBANK负载箱有两种操作模式:1.使用远程控制柜操作。2.本地控制面板操作。在使用远程控制柜或本地面板对负载箱进行各项操作时,有相对应的指示灯对每步操作进行指示。 本负载箱为交流测试负载箱,测试电阻元件由上百个镍铬电阻丝组成。 电阻丝在进行负载测试时,由风机强制冷却以保证其正常工作。负载箱设有风向开关(AFS)保护,错误的风向将阻止负载的投入。 风机采用三相电机,电机采用星形连接,风机电源由负载测试电源或独立电源提供。电机功率为4kw,转速为1470转/分。 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安装于负载箱顶部,配套有一个调节温控器。调节温控器位于控制单元内,工作范围是0-400℃可调(设定值90℃)。当负载箱内部温度超过温控器设置的限值后,将脱开负载。 控制回路电源由负载测试电源提供。连接负载电源时注意:正确的相序A—B—C—N,错误的相序连接将使风扇反转,无法进行加载工作。 三. HB-LOADBANK负载箱远程控制柜操作简述 该负载箱配套有一远程控制柜,远程控制柜上有 “风机开关”、“负载控制开关”各1个,档位的加/减“负载开关”共计11个档位开关,并对应有13个指示灯,另有远程控制指示灯一个。 当测试负载电源送到接入母排后,负载箱进入工作状态。闭合“风机开关”,风机指示灯将变亮,等待2s后,闭合“负载控制开关”,加载指示灯亮后,方可正常加载。 每档“负载开关”闭合后,其相应的负载指示灯都将变亮,“负载开关”断开后,指示灯熄灭 四. 操作前检查 1. 观测发电机的输出电压。(确认输出电压是否为400V,如果为380V, 则每档的功率需要相应的调整)。 2. 观测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3. 确认接线端子上连接相应平方数的电缆。 4. 确认连接合适的接地保护电缆。 5. 确认进、排风通道清洁,场地通风良好,确认排风通道排出的热空气不会进入进风通道产生 循环。 6. 闭合风机开关,启动风机,如果风吹向进风口,则电源的相序接错,需调整相序。 7. 闭合负载开关,负载可用指示灯变亮。 五. 操作步骤: 1. 步进操作 (1) 检查所有负载开关是否在断开位置(负载指示灯熄灭状态) (2) 闭合风机启动开关(风机指示灯亮),观察风向,确定风向无误。 (3) 启动负载开关(负载指示灯亮),根据实际需要加载步进开关。 (4) 根据实际需求加载,每闭合一挡负载开关,对应的负载指示灯变亮。 (5) 加载结束,先断开负载开关,对应的负载指示灯熄灭。 (6) 保持风机工作,持续1-2分钟,确定负载箱完全冷却。 (7) 断开风机开关(风机指示灯熄灭) 2、突加突减操作 (1) 闭合风机启动开关(风机指示灯亮),观察风向,确定风向无误。 (2) 根据实际需求加载,每闭合一挡负载开关,对应的负载指示灯变亮。 (3) 启动负载开关(负载指示灯亮),突加负载完成。 (4) 突加步骤完成后,直接关闭负载开关,突减步骤完成。 (5) 突加突减操作完成后,保持风机工作,持续2-3分钟,确定负载箱完全冷却 (6) 关闭风机开关。 (7) 建议作突加突减负载测试时,使用单独的外接电源而不是使用测试电源。 注意:负载箱不提供过载或过流保护,不要在无接地保护的情况下,操作负载箱;必须在门关的状态下操作负载箱。 六. 负载箱与负载箱远程控制柜的连接 负载箱与负载箱控制柜之间使用 19根RV-ZR型1mm2电线进行连接,连接时按端子排的接即可。端子排布方式见图纸。 负载测试电压 三相AC 0-400V /单相AC 0-600V 负载频率 50HZ-60HZ 负载功率因数 阻性:1.0(感性、容性0.3-1.0特殊规格根据要求定制) 负载额定功率 功率分段 型号 外形尺寸 5KW 1、2、2 HB-ACT/S5K 350*430*700 10KW 1、2、2、5 HB-ACT/S10K 650*430*700 20KW 1、2、2、5、10 HB-ACT/S20K 650*580*700 30KW 1、2、2、5、10、10 HB-ACT/S30K 850*580*700 50KW 1、2、2、5、10、10、20 HB-ACT/S50K 1200*580*700 100KW 10、20、20、50 HB-ACT/S100K 1500*700*700 200KW 10、20、20、50、100 HB-ACT/S200K 1500*700*1000 500KW 10、20、20、50、100、100、200 HB-ACT/S500K 1800*1400*1400 工作电源 单相 AC 220V或三相380V 控制方式 手动控制 冷却系统 干式自冷、强制风冷两种冷却方式 负载功能选择 测量仪表(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精度:0.5级 负载配选 1、远程控制/电脑控制 2、功率连续步进(高精度连续可调) HB-DC直流可调负载箱系列 负载测试电压 DC 2V/5V/12V/24V/30V/36V/48V/110V/220V/440V/600V/800V 负载额定功率 功率分段 型号 外形尺寸 5KW 1、2、2 HB-DC5K 350*430*700 10KW 1、2、2、5 HB-DC10K 650*430*700 20KW 1、2、2、5、10 HB-DC20K 650*580*700 030KW 1、2、2、5、10、10 HB-DC30K 850*580*700 50KW 1、2、2、5、10、10、20 HB-DC50K 1200*580*700 100KW 10、20、20、50 HB-DC100K 1500*700*700 200KW 10、20、20、50、100 HB-DC200K 1500*700*1000 500KW 10、20、20、50、100、100、200 HB-DC500K 1800*1400*1400 工作电源 单相 AC 220V或三相380V 控制方式 手动控制 冷却系统 干式自冷、强制风冷两种冷却方式 负载功能选择 测量仪表(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精度:0.5级 负载配选 1、远程控制/电脑控制 2、功率连续步进(高精度连续可调)
上海汉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手摇交直流发电机
产品详细介绍   本机供初中物理和小学自然常识教学演示交直流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温州联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手摇交直流发电机
产品详细介绍
吉安市科威仪器厂 2021-08-23
手摇交直流发电机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手摇交直流发电机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先进大腔体超高压装置
成果描述:10GPa以上的超高压静态压缩条件将可使绝大多数高强度金属及陶瓷材料进入整体塑性区,材料内部微区偏压力分布趋向稳定,并意味着其压缩行为数据在外推至更高压力区间时的可靠性显著提高。然而,发展与堆源相匹配的大腔体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技术,要求在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研制上进行创新。本成果针对堆源中子散射谱仪,研究适用于原位子中子衍射的大腔体超高压加载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大尺寸多晶金刚石复合压砧研制、压力加载及控制、高压腔样品封装与压力标定、中子束准直、衍射样品的精确定位与控制、衍射信号采集及背底消除等。将通过自行设计及研制高压加载关键技术及部件,并结合中子粉末衍射谱仪开展系统集成与实验验证研究,进一步提升现有的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实验平台的样品环境压力区间,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多晶金刚石超硬复合压砧制备技术,在1毫米尺寸样品腔内实现约30GPa的超高压条件,为新一代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实验研究平台的建立提供技术基础。研发和设计的平台及配套技术可以使毫米级样品在超高压下进行原位中子衍射,以实现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技术的国际领先,并可应用到其它中子衍射平台,快速提升国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平台的实验研究能力。本项目所研制的装置及相关技术,将显著扩展中子探测手段的应用领域,可开展对国防材料(包括重金属材料、含能材料)、能源材料(储氢材料与气水合物等)、非晶态材料(如玻璃、熔体等)、地学材料(如含水矿物等)与纳米材料等在高压下的结构、性能及行为的研究,并将在广阔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本成果还将将大腔体二级增压技术发展成为了一种与国产六面顶一级压腔相兼容的通用嵌入式系统,方便国内六面顶大腔体静高压装置的升级。所研制装置用于合成超硬材料的二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稳定可靠、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可产生40GPa以上高压、2000K以上高温,已成为具有明显技术创新优势的大腔体静高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凝聚态物质在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行为与物性研究,并可快速推动我国的大腔体静高压技术迈入世界前列,在高压物理、地学研究等领域有相当的国内外潜在用户。市场前景分析:本成果所设计制造的先进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广泛应用于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凝聚态物质在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行为与物性研究,并可快速推动我国的大腔体静高压技术迈入世界前列,在高压物理、地学研究等领域有相当的国内外潜在用户。本成果所研制的装置及相关技术,将显著扩展中子探测手段的应用领域,可开展对国防材料(包括重金属材料、含能材料)、能源材料(储氢材料与气水合物等)、非晶态材料(如玻璃、熔体等)、地学材料(如含水矿物等)与纳米材料等在高压下的结构、性能及行为的研究,并将在广阔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发挥作用。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新型一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适用于堆源的原位中子散射,压力可达到30GPa、温度1500K,满足进一步国防研究需求。 二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与国产六面顶一级压腔相兼容的通用嵌入式系统,方便国内六面顶大腔体静高压装置的升级,该二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可产生40GPa以上高压,及2000K以上高温。 国内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1
先进大腔体超高压装置
10GPa以上的超高压静态压缩条件将可使绝大多数高强度金属及陶瓷材料进入整体塑性区,材料内部微区偏压力分布趋向稳定,并意味着其压缩行为数据在外推至更高压力区间时的可靠性显著提高。然而,发展与堆源相匹配的大腔体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技术,要求在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研制上进行创新。本成果针对堆源中子散射谱仪,研究适用于原位子中子衍射的大腔体超高压加载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大尺寸多晶金刚石复合压砧研制、压力加载及控制、高压腔样品封装与压力标定、中子束准直、衍射样品的精确定位与控制、衍射信号采集及背底消除等。将通过自行设计及研制高压加载关键技术及部件,并结合中子粉末衍射谱仪开展系统集成与实验验证研究,进一步提升现有的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实验平台的样品环境压力区间,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多晶金刚石超硬复合压砧制备技术,在1毫米尺寸样品腔内实现约30GPa的超高压条件,为新一代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实验研究平台的建立提供技术基础。研发和设计的平台及配套技术可以使毫米级样品在超高压下进行原位中子衍射,以实现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技术的国际领先,并可应用到其它中子衍射平台,快速提升国内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平台的实验研究能力。本项目所研制的装置及相关技术,将显著扩展中子探测手段的应用领域,可开展对国防材料(包括重金属材料、含能材料)、能源材料(储氢材料与气水合物等)、非晶态材料(如玻璃、熔体等)、地学材料(如含水矿物等)与纳米材料等在高压下的结构、性能及行为的研究,并将在广阔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本成果还将将大腔体二级增压技术发展成为了一种与国产六面顶一级压腔相兼容的通用嵌入式系统,方便国内六面顶大腔体静高压装置的升级。所研制装置用于合成超硬材料的二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稳定可靠、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可产生40GPa以上高压、2000K以上高温,已成为具有明显技术创新优势的大腔体静高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凝聚态物质在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行为与物性研究,并可快速推动我国的大腔体静高压技术迈入世界前列,在高压物理、地学研究等领域有相当的国内外潜在用户。 主要技术指标: 新型一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适用于堆源的原位中子散射,压力可达到30GPa、温度1500K,满足进一步国防研究需求。 二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与国产六面顶一级压腔相兼容的通用嵌入式系统,方便国内六面顶大腔体静高压装置的升级,该二级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可产生40GPa以上高压,及2000K以上高温。 应用范围: 本成果所设计制造的先进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广泛应用于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凝聚态物质在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行为与物性研究,并可快速推动我国的大腔体静高压技术迈入世界前列,在高压物理、地学研究等领域有相当的国内外潜在用户。本成果所研制的装置及相关技术,将显著扩展中子探测手段的应用领域,可开展对国防材料(包括重金属材料、含能材料)、能源材料(储氢材料与气水合物等)、非晶态材料(如玻璃、熔体等)、地学材料(如含水矿物等)与纳米材料等在高压下的结构、性能及行为的研究,并将在广阔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发挥作用。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58 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