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的智能在线诊断技术
该项目以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技术为背景,研究传感器故障诊断相对于一般故障诊断的特殊性及其已有的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建立能够融合主要诊断方法、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诊断框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诊断的对象由单个传感器变为传感器系统;故障诊断的技术由单一方法转变为适应传感器不同过程的相应方法共同作用;为传感器故障的在线检测与信号恢复提供一致的方法;对可能的故障传感器,利用正常工作的传感器信息,恢复其性能。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虫生真菌微菌核一步发酵新技术及发酵工艺
生物农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其中杀虫真菌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害 虫不容易产生抗性、能够接触性侵染的优势更加受到人们亲睐。项目针对虫生真 菌液固两相发酵周期长、成本高、一些菌株产抱条件苛刻,难于规模生产的共性 技术难题,自主创新,开发出新型微菌核(Microsclerotium, MS)制剂,具有生 产成本低,货架期稳定、抗逆性强和对害虫有持续控制作用的特点,可以替代分 生抱子,具有巨大的商业化前景。微菌核是由厚壁色素细胞组成的直径200-600 Pm的休眠繁殖体,在特定诱导条件下由菌丝聚集而成的,目前国内外关于虫生 真菌微菌核发酵工艺研究寥寥无几,尚无商业化开发应用的先例。重庆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王中康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莱氏野村菌微菌核诱导发酵相关研究, 在农业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科研项目资助下,先后完成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诱 导、发酵工艺、中试发酵工艺优化;微菌核新剂型创制和制剂加工研究。目前项 目已达到中试水平,研究成果通过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验收,一致公 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已完成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鉴定、实现了野村菌微菌核一步液体发 酵中试生产工艺优化。 产业化实施条件及预算:产业化实施(年产微菌核制剂1000吨)需要有生物 农药定点生产企业资质,预算约1200万元(包括厂房2000平米,专用设备费(发 酵生、干燥设备、制剂成型设备等)及常规设备20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新 农药登记费200万元。)
重庆大学 2021-04-11
二氧化碳相变页岩气增产技术及装备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 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近几年来,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 技术突破,产量快速增长,实现其“天然气革命”,对国际天然气市场及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极大的改写了世界能源格局。但是页岩层岩石具有结构致密、坚硬、超低渗透率等特性,因而页岩气开发非常困难。 目前世界上开发页岩气井初步造缝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是在铺设的水平 油管井中用聚能射孔器作为初步造缝的装置来击穿油管和岩石,形成页岩层岩 石的初步造缝。其原理是用电缆将射孔器送到套管要射孔的部位,由电雷管引爆 射孔子弹。子弹是高效火药压制成聚能的致密锥形体,外包以铜皮。火药爆燃沿 锥形面的中心,瞬间以每秒8000米的高速和2000°C以上高温的喷射流,射穿套 管壁和水泥层,在地层中再穿透300-500毫米。每个射孔枪向四周沿螺旋线装 置多发子弹,每米长度射孔密度不少于15〜20个孔,以保证出油的裸露面 积。高效力的射孔,有时再加上油层的压裂措施,使射孔完井在完井方法中占 主导地位。 二氧化碳相变页岩气增产技术及装备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各类页岩层、能 够替代聚能射孔弹的页岩气初步造缝装置,是一种基于临界C02相变来对页岩 层岩石初步造缝的电缆射孔器,其射孔器是一种可以调节压力、爆破速度、造 缝能力强、安全可靠的低温射孔器,具有根据不同地区的页岩气层岩石的致密程 度调节岩石欲裂时爆破压力和爆破速度、提高了页岩气层的开采率、安全可靠特点。
重庆大学 2021-04-11
基于复杂煤质条件的脱硝催化剂配方及制备技术
授权专利《一种添加SiO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 TiO-SiO复合载体,一步浸渍法负载V0和W0,再经过焙烧得到的催化剂具有低 温脱硝率高、能够明显增加催化剂整体的机械强度和抗磨损性等特点,采用硅溶 胶作为SiO硅源不仅成本低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改善其加工、挤出、 成型等工序的机械性能。 授权专利《一种具有抗硫氧化特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浸 渍液的制备、活性组分的负载和焙烧三个步骤;该发明中的脱硝催化剂由于加 入了 BaO改性,使该改性后的脱硝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酸性中心位置没 有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的S0的氧化反应得到了抑制,并可保证N0的脱除率在 95%以上,该发明适用于我国燃煤含硫量高的特点,有利地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 寿命,降低烟气脱硝成本。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以上两项发明的原料价格低廉且来源丰富,生产制备工序简洁,批量生 产可行性高,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重庆大学 2021-04-11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水生生境构建成套技术
主要包括高效污水处理厂成套技术、 流域面源污染生物拦截系统、河道淤泥修复及稳定化药剂、延时曝气装置、 人工水草、人工鱼礁等核心产品或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团队项目 首批入驻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技术团队围绕黑臭水体治理、流域 环境与水生生境修复等方向,通过环境修复设备研发、新材料及修复新技术 的创新融合,实现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应用的协同创新。通过研发环 境修复新技术与新产品,通过项目技术应用及推广已形成一整套污染场地治 理修复技术,项目可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并最终有望形成国内具有竞争优 势的技术产业集群。
重庆大学 2021-04-11
新型多温区低能耗平板式SCR脱硝技术
在国家“97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首次在国际上成功研发了适用于多温区与含硫含砷等复杂烟气的新型平板式高效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配方与成套生产技术,包括平板式宽温差/低温、高温、超强耐磨、抗砷中毒、抗碱金属中毒、联合脱硝脱汞等催化剂,解决了传统脱硝技术难以适应燃料多变、灵活调峰、复杂烟气的核心难题;首次在国内成功研发了V2O5-WO3(MoO3)/TiO2型平板式中温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配方、成型工艺与成套生产线,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国内首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催化剂指标优于国外产品,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常规SCR脱硝工程技术基础上,攻克了脱硝系统减阻设计、SCR流场优化等技术难题,同时创新性地开发了还原剂氨精准制备、催化剂寿命精准预测、脱硝系统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形成了高效低能耗SCR脱硝工程设计技术,实现了SCR脱硝系统的安全、高效、低能耗和稳定运行以及智能化精确管控,推动我国平板式SCR脱硝技术由全面依赖进口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图1 新型多温区低能耗平板式SCR脱硝技术 依托上述核心技术,成立了校学科性公司—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公司旨在为燃煤发电、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复杂烟气脱硝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浙江、湖北等地建设有3条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图2),年生产能力30000 m3以上,并且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催化剂配方设计,优化生产设备参数,打造量身定制式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管家式”服务。   图2 自主研发的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生产线 目前,本技术和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火力发电、钢铁冶炼、废弃物焚烧、化工等行业的脱硝工程,催化剂寿命超过24000小时。科技日报两次头版报道了本技术及产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能源报、北京电视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人民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技术成果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果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优秀产品奖等奖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复杂工况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与在役修复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焊接装备团队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成功开发出面向复杂水下空间环境的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系统,在水下机器人移动平台、水下机器人焊接电源、潜水送丝装置、微型排水装置、水下视觉检测、工艺过程计算模拟、质量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研制的机器人水下焊接系统已在中广核等进行示范应用,可应用于强核辐射环境水下焊接与在役修复,水下焊接制造过程稳定,焊缝成形美观,焊接接头质量优良。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部分核心技术已在国内焊接设备上市公司等进行技术转化。 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国际PCT 5项、国家专利81件(发明4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1件。研究工作被科技日报作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第28项)进行了重点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现场制造、在役修复的需要,还可以提升特种舰船以及海洋维权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自动化维保能力,也能够应用于核电站强核辐射环境应急事故紧急修复处理。水下机器人焊接制造技术是科技日报重点报道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 总体技术方案 电站现场机器人水下焊接实验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5-11
亚洲人机械人工关节的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
成果描述:针对亚洲人群自然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和运动学数据,实现了符合国内人群的人工膝关节的设计,为我国人工膝关节制造提供依据;提出了基于包络原理的人工膝关节匹配关节面的创新设计方法,实现了人工膝关节匹配关节面的参数化设计,在改变参数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实现系列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同时,可拓展应用于人体其它关节部位的参数化设计。市场前景分析:当前,美国大约每年有30万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在欧洲和亚洲发达地区,每年需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约占人口的千分之一;而我国现在每年有超过3万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随着人们观念转变和生活要求的提高,以及医疗保险的改善,可以预测不远的将来我国每年至少有30万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再加上部分亚洲市场,每年亚洲国家有潜在50万患者选择人工膝关节置换。如果我们所设计的产品占领亚洲市场的1/4,每套产品按1元万记,估计产值为12亿。此项目研制开发适合于亚洲人群特点的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更适合亚洲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和高屈曲度功能要求,其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人体自然膝关节的特点,开发适合于亚洲人群,尤其应用于中国人群的人工膝关节,符合我国当前骨科医疗领域的实际情况,对于我国外科医疗技术的进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成功实施后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1
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尾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
垃圾焚烧烟气具有高污染性和成分复杂性,开发高效的垃圾焚烧尾气净化技术与工艺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技术成果包括:(1)新型锥形半干法喷雾脱酸塔构建;(2)廉价吸附剂开发及吸附剂喷射装置优化;(3)垃圾焚烧炉内SNCR脱硝优化及炉后低温SCR脱硝联合脱硝;(4)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超低排放净化系统集成。该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1
面向复杂曲面工件的智能化喷涂/喷砂作业编程技术
针对大型复杂曲面工件的喷砂/喷涂工艺算法研发和软件开发,采用去示教+在线编程方式,通过前端智能传感装置(主要是低成本激光或立体视觉系统)获取工件数模,然后后端采用自动编程方式优化生成最优的喷涂工作路径,以适合目前喷砂/喷涂工艺所面对的小批量、多品种、非标准产品的生产需要,提高机器人喷涂/喷砂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编程水平。具体技术指标: (1) 研发实现了一种基于激光或立体视觉扫描的喷涂/喷砂工件快速建模方法,实现了对复杂喷涂/喷砂工件表面的在线感知和高精度建模(表面建模精度0.1mm以内),以引导自动编程; (2) 针对大面积、大曲率、多孔洞等复杂工件曲面,研究实现了一种表面分割分层处理的自动化喷涂/喷砂轨迹生成方法,无需进行人工示教,可根据喷枪模型和曲面数模自动生成表面优化作业轨迹,且涂层加工精度在正负10%以内,表面覆盖率在90%以上; (3) 研发了一套面向复杂喷涂/喷砂作业的多机器人在线智能编程系统软件,并进行了初步应用验证,且可对覆盖率、作业时间等喷涂性能进行实时评估,从而为产业化提供了工程基础。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36 637 638
  • ...
  • 754 7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