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废碱渣循环流化床
高效
烟气脱硫应用
技术
的研制
目前,我国火电厂所采用的烟气脱硫装置许多从国外引进,如:日本三菱重工、挪威ABB、德国Lurgi等,不仅造价昂贵(投资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之间),而且运行费用很高。还有一些电厂采用国内研发的湿法烟气脱硫净化技术,虽然造价较国外引进低一些,但仍然存在运行费用高,脱硫效率低等问题。 纯碱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废弃碱渣是制碱工业产生的主要废弃物之一。我国每年利用氨碱法生产纯碱约300多万吨,年产生废液3000多万m3,废碱渣近300万吨。大部分氨碱厂的氨碱废液废渣靠筑坝堆存,天津碱厂在 70年生产过程中已积存碱渣1500万吨,占地3.5km2,造成渣山周围地区地上地下的严重污染。 利用废碱渣作为脱硫剂,采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净化技术,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脱硫效率不降低的条件下降低了烟气脱硫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实现废弃物的转化消纳、减少了石灰石开采对环境的冲击。 本项目利用氨碱厂所产废弃碱渣作为脱硫剂,采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净化技术,研究成果如下: 1. 废弃碱渣理化性质全面分析,为脱硫可行性,脱硫机理研究,脱硫后废弃物组成及毒性分析奠定基础。 2. 搭建一循环流化床试验装置,对废碱渣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动力特性进行研究。 3. 设计、研制并搭建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中试实验装置(塔高5.6米),实验研究最佳脱硫工艺条件。实验证明,在最佳脱硫条件下,脱硫效率可达到85%以上。同时研究脱硫装置运行期间各测点温度、湿度、压力、脱硫剂浓度、SO2浓度等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粒径废碱渣,不同喷水量,不同脱硫剂循环量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为实际废碱渣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的设计和运行调试奠定基础。 4. 嘉兴35t/h垃圾焚烧炉烟气净化塔现场实验研究,确定废碱渣脱硫最佳工艺条件,实验证明,在最佳脱硫条件,脱硫效率可达到85%。同时研究脱硫塔运行期间不同测点温度、湿度、压力、脱硫剂浓度、SO2浓度等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粒径废碱渣,不同喷水量,不同脱硫剂循环量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 对比脱硫前后废碱渣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脱硫机理。分析测定脱硫后废弃物的毒性,证明此废弃物无毒,可直接排放或利用。 6. 对废碱渣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经济性进行评估,与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相比,在相同的脱硫效率下,建造费用降低30-50%,运行费降低50-60%。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高效
紧凑节能的新型板翅式换热器关键
技术
及工业应用
主要技术描述(文字内容限200字以内): 研制开发的肋板换热器、热翅板换热器、四合一换热器、油气回收冷却箱、燃气轮机回热器、不锈钢板翅式换热器镍基钎焊工艺等多种新型高效肋板式装置和制造工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同时此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新型高效节能的肋板式换热装置:申请国际PCT专利2项,其中有1项分别在美国、欧盟进入公开阶段并在日本进入审查阶段。上述产品与技术已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微切变-助剂互作
技术
高效
利用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
该技术是在物料处理过程中,固体原料颗粒团经过微切变,细胞表面产生新鲜切面,助剂与活性物质之间发生基团或分子间的相互吸附或作用,改变活性成分的微观性能,增加水溶性,活性成分产量比传统加工方法提高70-350%。运用该技术得到的微切助粉,粒径在0.5-40μm,粒度细微,口感细腻,活性物质便于动物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无需进一步加工,即可直接用作功能性添加剂(食品和饲料)或用于制备特殊功能产品,效果明显,成本低廉。目前全球中草药市场需求量为每年160亿美元,估计到2010年将达到200亿,我国中草药市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4
高效
S 形轴伸贯流泵装置关键
技术
与工程应用
1、研发了高效的 S 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结构,高效 S 形下卧式轴伸贯流泵装置最高效率达 83.55%;高效 S 形平面轴伸贯流泵装置,最高效率达 83.32%。 2、研发了高效 S 形弯管,名义管道效率达 95%以上。 3、流道的多参数协同求解优化技术,解决了泵与流道的水力耦合约束问题。 3、水泵的变角调节预测技术。
扬州大学
2021-04-14
具有镇静安神、
高效
低毒的朱砂微生物转化液
技术
朱砂本身是一种水不溶性硫化汞矿,具有剂型单一、生物利用率 低、临床用量大等缺点。本项目涉及的朱砂浸出液具有明显的镇静安 神作用,疗效显着,但用量仅为微克级,具有无毒或低毒的特点。应用本 发明所提供的朱砂浸出液,可以方便制成各种制剂,包括:栓剂,栓剂、片 剂、丸剂、颗粒剂、膜剂、微囊剂、滴丸剂、气雾剂、酒剂、糖浆剂、 口服液、注射液或注射粉针剂。应用范围:1)镇静安神。2)中药复方替代开发,减毒增效。
兰州大学
2021-04-14
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
高效
育种
技术
创新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技术分析 梨是我国第三大水果,我国梨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农业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针对我国梨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梨占比过大,果实品质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传统杂交育种效率低,培育优异性状聚合的新品种极其困难等突出问题,项目组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开展梨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成果。 1、创建梨种质资源库,挖掘优异种质,并作为育种材料。系统收集不同生态型梨属植物1600余份资源;创建分子与表型相结合的梨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资源的规模化评价;创建梨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以及包含成熟期、果实品质、抗性等29个重要性状的表型数据库;构建包含180份特异种质的骨干亲本资源库。 2、揭示梨的分子遗传基础,创建梨高效分子辅助选择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应用于育种实践。解决高杂合植物基因组组装的世界性难题,绘制了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图谱;建立世界首个梨基因组数据库,系统挖掘调控梨成熟、色泽、石细胞及抗性等重要性状功能基因42个;构建最高密度梨遗传连锁图谱,精确定位11个品质性状32个QTL,发明果实色泽等性状的分子鉴定标记13个,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创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以花粉“速冻缓融”长期保存、促进杂种萌发成苗为核心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应用于育种实践。 3、育成了优质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优化了梨品种结构、提早了市场供应期。利用“骨干亲本+种间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创制122份优异种质;育成早熟品种‘翠冠’、‘早白蜜’、‘宁早蜜’、‘宁酥蜜’和‘夏清’,提前了鲜果供应期。 4、创新梨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创建梨“刻槽高接”品种更新技术,发明倒“个”形高光效新树形,解决了品种更新慢、传统树形不合理及果实品质差等问题;发明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授粉用工量节省90%,实现节本增效;研发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制定了《梨花粉制备与质量要求》、《梨施肥技术规程》等标准10项。 该项目已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育成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72篇,其中在Genom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8篇(被SCI论文引用694次);出版《梨学》专著。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
高效
培育
技术
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据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两方面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创制、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及地力维护技术、插干造林技术、修枝技术体系、林分结构构建与调控及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优化组装出了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是一项关键技术集成的创新成果。 1)创制了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杨树人工林产量和木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种质。特别是所创制的雄性不育泗杨1号新品种(良种),解决了杨树人工林“飘絮”等环境问题。 2)创新研发了特殊立地的土壤改良技术。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地等特殊立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植被种类的养分含量与养分释放规律,阐明了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提出有利于提高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优化生物覆盖技术措施;首次探索了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脱水污泥在杨树人工林上的应用,证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林地施用具有很大潜力;针对盐碱土杨树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杨树成林的有效措施。 3)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和纯林连作造成地力衰退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杨树人工林经营的养分调控机制,阐明了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凋落物种类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的原因,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理论,为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及地力维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4)针对不同培育目标(特别是大径材培育),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2-3干大苗插干造林, 配合保水剂应用的造林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技术体系;优化了南方型杨树优质大径材的林分结构构建和调控技术;筛选出了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了杨树人工林优质、丰产和高效之经营目标。 5)以南方型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研究与野外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开发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软件,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该成果机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统一,体现出了技术含量高,又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技术特点。成果创制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获授权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共6项;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5篇)。成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重塑土壤结构
高效
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
技术
针对传统盐碱土结构差、土壤颗粒细、洗盐效率低、容易返盐等问题,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针对传统盐碱土结构差、土壤颗粒细、洗盐效率低、容易返盐等问题,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开发出新型生物基改性材料,将盐碱土的“细小颗粒”粘结成稳定“大颗粒”,重塑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大了土壤孔隙度,大幅度提升土壤的透水性,脱盐效率比传统提高10倍以上;发明长效缓释抗盐抗逆种子处理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层,保护脆弱期种子正常萌发保护幼苗根系,提高盐碱地作物的出苗、保苗率及作物的产量;采用养分控释技术,创制的抗盐碱控释肥料将大大缓解NPK的溶解速率,减小速效肥料对种子和幼苗造成的盐害叠加同时养分释放缓慢,作物可及时吸收;再结合筑堤建闸、控水排盐等措施,显著降低了土壤表面返盐,系统攻克了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这一难题。 采用该技术体系,每亩地一次性使用300立方米淡水即可脱除耕作层盐碱,减少淡水使用量90%以上。已在山东、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四大盐碱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示范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山东东营滨海盐碱地,改良前含盐量0.5%左右,和其他改良方法相比,小麦增产190%,收获后轮作大豆,大豆又增产271%。采用该技术模式,已超过一万公顷重度盐碱荒地,由原来的不毛之地转变为优质耕地。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15
基于可再生吸附剂的
高效
烟气脱汞及汞回收
技术
本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再生磁珠高效脱汞技术。基于创新性提出的“以废治毒”思想,利用煤灰中磁珠制备可再生高效汞吸附剂,发明了可再生吸附剂喷射脱汞工艺系统。 据报道,煤中含铁矿物成分经燃烧后形成Fe2O3、Fe3O4,会同飞灰一并进入烟气管道,形成具有铁磁性的颗粒物。此类颗粒物因其较强的铁磁性,可利用磁选机实现分筛,所以具有作为磁性脱汞吸附剂载体的潜力。磁珠中所含铁尖晶石具有一定的催化氧化活性,可以将单质汞转化为二价汞。但是,该性质受磁珠化学组分差异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性活化,以提高其汞吸附能力。 本技术利用铜氯基催化氧化作用,令汞单质与磁珠表面铜氯基活性位点通过化学吸附相结合,生成二价汞附着于磁珠表面,实现气态汞的颗粒化,再利用后续颗粒物捕集装置协同脱除烟气中汞。 该技术通过在烟气处理系统中嵌入磁珠分选、活化和喷射系统,实现吸附剂在线制备与应用,能够显著减少脱汞工艺流程,降低技术成本。 图4 磁珠改性制备系统 图5 汞回收装备 【技术优势】 1000MW燃煤机组磁珠脱汞示范项目应用效果显示,汞脱除效率维持在95%以上,排放烟气汞浓度为0.4µg/m3,远低于国内外现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且能够满足国际《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限值。高品质铁磁性矿物和汞回收也属于该技术重要一环,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抵扣脱汞成本,压缩静态投资回收期低至2年以下。 相较于同类技术,可再生磁珠脱汞技术属于高投资回报项目,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形成汞的产业闭环,完善工业烟气汞处理整体产业链,将原有排汞致污企业,转型为可持续循环的绿色生产企业。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电力、冶金、建材等等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改善汞污染治理现状,提升大国地位和国际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技术指标】 目前,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300MW以上燃煤机组烟气汞排标准为<1~4µg/m3,而我国颁发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燃煤电厂汞排放浓度限定在<30µg/m3水平,随着全球《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持续推进,我国汞排放限值将进一步收紧。基于1000MW燃煤机组的可再生磁珠脱汞示范系统能够实现烟气汞的超低排放,综合脱汞效率维持在95%以上,汞排放浓度为0.4µg/m3,满足国内外各区域烟气汞排放标准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7-19
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高效
陷光
技术
太阳能发电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领域,提高太阳能电池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率,已经成为光伏领域的重要课题。太阳能电池的本征吸收层很薄,甚至小于光的波长,使得进入太阳能电池光子的光程很短,成为除材料以外,制约太阳能电池进一步提高光伏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光子在太阳能电池本征吸收层中的吸收率,需要研究在降低电池表面反射的同时,延长光子在本征吸收层的光程,实现高效陷光。 本项目基于微纳光学理论和微纳结构加工技术,提出了“低表面反射+低光能逃逸+高效延长光程”的高效超陷光机制,设计了具有“低表面反射率+低光能逃逸+高效延长光程”的高效超陷光结构。利用宽带陷光技术研发的宽带陷光光伏玻璃,在380nm~12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高于40%的雾度。宽带陷光光伏玻璃基片应用于硅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380nm~1200nm波长范围内,对于准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小于3%. 在AM1.5测试环境下,太阳能电池光伏效率比较没有陷光结构光伏玻璃的太阳能电池相对提高5%。以上。 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高效陷光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光伏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27
28
29
...
713
71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