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虾蟹类基因组是公认的高复杂基因组,要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有着很多困难。近日,由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唐伯平课题组牵头的中外合作团队,第一次获得了我国重要淡水和海水经济蟹类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并分别在线发表于GigaScience和《遗传学前沿》。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沿海大型的海洋经济蟹类,我国每年捕捞量在55万吨左右。唐伯平团队获得的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大小为1.00Gb,片段重叠群N50的长度为 4.12Mb,被注释到16796个蛋白编码基因,其基因组的完整性为94.7%,整个基因组的重复序列是54.52%。科研人员鉴定出三疣梭子蟹染色体为50对,装配率为97.80%,Hi-C的N50为21.79Mb。这是一个高质量、相当完整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也是蟹类研究中第一次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精确地对蟹类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俗称河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目前我国每年河蟹产量为80万吨左右。研究人员获得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大小为1.27Gb,Contig序列N50为3.19Mb,且其GC含量为43%,高于其他节肢动物。BUSCO评估其完整性为94.00%,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占61.42%,被功能注释蛋白编码基因22619个。 唐伯平团队对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昆虫埃及伊蚊、黑腹果蝇、偏瞳蔽眼蝶、蜘蛛等7种节肢动物基因家系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共有15503个基因家系,其中8832个基因家系为共有家系,328个和544个基因家系分别唯一存在于三疣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中。 在这7种节肢动物中,虾蟹相对进化速率最小,其中对虾进化速度最慢,其次是绒螯蟹和梭子蟹。“相对于昆虫,虾蟹类进化较慢,可能是它们生活的环境相对于昆虫更加稳定。”唐伯平说。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虾蟹与昆虫的分化以及螃蟹和对虾的分化几乎是同时发生在4.3亿年左右的志留纪。同属于短尾类的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的分化时间则相对较晚,大约是在1.8亿年前的侏罗纪。 我国同时获得1种海洋和1种淡水重要经济蟹类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将为蟹类和甲壳动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经济蟹类育种、养殖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平台。
盐城师范学院 2021-04-11
4只装音叉组—频率:128Hz、256Hz、512Hz、1024Hz。
产品详细介绍The frequencies of the four tuning-fork
芜湖县易太教育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低复杂度的空间调制检测方法
一种低复杂度的空间调制检测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门限,将信号向量检测算法和硬解调最大似然检测算法相结合,在检测得到的BER性能极其接近最优算法ML检测的情况下,极大的降低检测的复杂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高效多自由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
团队(重庆大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发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便开始对 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同时,着力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推广,先后与 中国海尔集团、中海油服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了一批可 实际应用的工程装置。作为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先后完成系统整体建 模及控制理论研究,高频电力电子变换及高效多自由度电磁转换机构研究,形 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我国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应用推广做出应有贡献。 制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于传输效率相对较低,空间 尺度及灵活度较小。课题组重点围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高效、多自由度等关 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理论、技术到工程化应用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着力于高 频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及相关控制策略、频率稳定控制技术与实现、电磁机构研究 与优化设计、多自由度拾取变换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均衡磁场 管状空间的功率电磁场聚集技术;多自由度高效拾取模式与转换技术;系统复杂 电磁综合特性的非线性建模及控制技术;基于能量注入包络控制的新型电能变换 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体系,并自主研制出从瓦级到几十 千瓦不同输出功率等级和几种典型应用领域的实验装置、工程装置和特种示范系 统。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门限的低复杂度MPA算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门限的低复杂度MPA算法, 该算法通过设置置信度门限来及时对可靠的码字进行译码,或对发送概率极低的码字进行 舍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原始MPA算法的复杂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2021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录公布
近日,2021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揭晓,162项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合作奖、企业科技创新奖首次评出。
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 2022-05-23
2022年度高校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发布
共有45家机构的81台仪器参加了比对,其中43家机构的78台仪器比对结果合格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23-01-06
一种并行 LLL 高维模糊度降相关算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行 LLL 高维模糊度降相关算法,首先通过混合利用 Cholesky 下三角 LTL 分解 以及上三角 UTU 分解,提高 LLL 算法针对高维模糊度降相关的计算效率,增强高维模糊度降相关的能 力。其次为了得到降相关能力较强的 Z 变换矩阵,所以在每一次 QR 分解变换过程中,变换系数矩阵要 获取较小的整数值,因此在每次下三角分解前先对模糊度协方差矩阵的行向量按内积大小进行升序排序, 而在上三角分解前先对矩阵的列向量按内积大小进行降序排列,由此求得的 Z 变换降相关性能更佳。最 后把算法正交变换过程中的取整运算移至在求 Z 矩阵时取整,可以避免算法迭代过程中反复取整而引起 的误差累积,解决算法发散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并行 LLL 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 
武汉大学 2021-04-13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
1 成果简介状态估计是电力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可检测辨识 SCADA 中的坏数据,为能量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功能提供完整、可靠的电网数据。传统的 WLS 估计方法在量测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时为最小方差无偏估计,但实际量测分布与正态分布相去甚远,且坏数据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此时 WLS 估计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方法借助测量不确定度概念进行状态估计,不追求估计值对量测值的精确拟合,而是求解使最多量测估计值位于测量不确定度确定的区间内的状态作为估计结果,可自动检测辨识坏数据,具有强抗差性。利用现代内点法求解非线性估计问题,收敛性好,计算速度快;无需进行不良数据校验、权重因子设置,调试和维护简单。2 应用说明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可实现状态估计系统连续 7×24 小时在线稳定运行;正常情况下状态估计算法合格率较传统 WLS 估计方法提高 5%,收敛率达到 99%以上,可用率达到 100%;各种数据接口功能完善,状态估计系统数据模型接口满足 IEC 61970标准,实时数据接口兼容 E 格式等通用标准数据格式,数据交换稳定可靠;计算速度高,满足在线应用要求;免维护。 此外,状态估计还具有以下功能: l 系统运行状态监视功能,如检测支路过载、电压或注入量越限等; l 量测系统监视功能,即根据状态估计结果跟踪记录遥测异常出现的时间和被检测出 的次数,跟踪记录遥测状态不更新出现的时间,根据给定的门槛值按误差大小筛选列出电网中最差的遥测量及其相关的状态; l 友好的用户图形界面,对估计结果及各种监视功能进行有效可视化,方便调度员监视系统状态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 l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状态估计可用于各级电网公司控制中心的能量管理系统,功能完善的各种数据接口使得此状态估计系统可与电网已有能量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而可靠的数据交换。3 效益分析与同类电力系统状态估计软件相比,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状态估计软件具有更强的抗差性,合格率、收敛率、可用率高,可更有效检测辨识 SCADA 中的坏数据,为能量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功能其他应用功能提供完整、可靠的电网熟数据,从而保证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实时监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功能完善的各种数据接口方便与现有能量管理系统的兼容;计算速度可实现在线应用; 估计系统免维护,可节省维护费用,且使实际工程应用更加方便。
清华大学 2021-04-13
一种单自由度主被动隔振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自由度主被动隔振装置,包括由下至上依 次连接的基础平台、下弯曲片弹簧、波纹屏蔽管、上弯曲片弹簧和负 载平台;下弯曲片弹簧和上弯曲片弹簧构成被动隔振单元,波纹屏蔽 管内放置主动隔振单元。通过主动控制单元与被动隔振单元的复合使 用,本发明不仅对高频振动干扰具有良好的高衰减率隔振效果,还能 有效的实现低频共振抑制,隔离低频振动,可有效抑制微振动环境, 为遥感卫星高分辨率观测成像等设备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0 61 62
  • ...
  • 130 1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