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耐高温腈基聚合物的分子构建与先进功能材料
该成果通过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芳腈基聚合物,发明了荧光性、磁性、导电/介电性的芳腈基聚合物与先进功能材料,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25项。突破了合成控制、产品纯化、环保处理与规模装备等关键技术,形成了1000吨级聚芳醚腈产业化合成成果及其系列先进复合材料、薄膜、纤维应用技术;获得了500吨级的邻苯二甲腈树脂合成装备及耐高温先进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取得的大部分发明成果近三年共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取代了部分相关产品的进口。 左图:芳腈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加工型材的实物照片 右图:芳腈基聚合物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装置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同腔原位复合沉积铱-氧化铝高温涂层设备与工艺
同腔原位复合沉积铱?氧化铝高温涂层设备与工艺,涉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领域。设备包括反应腔体系统、四条管路系统、真空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系统之间通过管路密封连接。四种前驱体源置于源瓶中,源瓶与四条管路分别相连。通过四个气动阀调控前驱体源的通入,N2作为源的载气,真空泵系统为设备提供一定真空度,尾气处理处理系统对反应后产物进行处理后排放;通入Al(CH3)3、H2O源,ALD沉积复合材料的Al2O3层,通入Ir金属化合物、O2源,ALD沉积复合材料的Ir层,将Ir化合物源通入反应腔内高温分解,CVD沉积Ir层。按照复合涂层工艺方案沉积,得到耐高温抗氧化、高粘附力、抗热震的Re基Ir?Al2O3复合涂层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以及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东南大学 2021-04-11
金属—耐材高温复合结构热—机械行为开发及应用技术
针对炼铁高炉、炼钢转炉、连铸中间包、钢水包、鱼雷罐车等高温冶金容器及加热炉、高温管道等热力系统设备的共同结构和负荷特点,综合利用计算机仿真和现代电测及激光测试分析技术,开展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热行为、变形行为及强度行为的内部机理和外在表现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金属——耐材高温复合结构热——机械耦合行为的根系方法和设计理论,并成功地应用于300吨钢包裂纹生成分析及改制设计,转炉延寿技术及工艺确定、高炉下降煤管的塌落事故评估和治理以及转炉等高温结构的设计和行为控制等方面。其中300吨钢包裂纹生成分析及改制研究工作明确了原有进口大型钢包裂纹的生成机理以及改制研究工作明确了原有进口大型钢包裂纹的生成机理及防治方法,并首次奖圆弧底和整体小耳轴应用于大型钢包,使新钢包的各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应力水平降低,最大应力较原有钢包下降约40%,各种最大应力均避开了焊缝位置,焊缝和水口附近的应力水平下降了60~70%。其结果使钢包的机械强度指标较原有钢包有了很大改进,特别使焊缝和水口附近改善明显。在提高钢包使用寿命、降低包重、减少维修费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彻底替代了原有进口钢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现已在宝钢全面推广。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固体废弃物高温气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危险废物的危害巨大,极易导致中毒、致癌、致畸等,影响人类健康;同时,还破坏生态 环境,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整个社会排放的危险废物日益增多,全世界每科技成果汇编 年的危险废物产生量可达上亿吨。传统的填埋、堆肥农用和焚烧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依托 现代煤化工的高温气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化学处理工艺,气化炉内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 单炉日处理负荷可达1000吨以上,产生的合成气附加值高 (可生产城市燃气、制化学品和发电 等) 。高温气化技术可以实现危险废物的大规模、高效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超(超)临界机组关键高温设备完整性与寿命评估技术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 11 个重点领域之首的能源领域,发展高效 洁净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蒸汽温度和压力的 提高使得高温管道等设备的服役环境更加恶劣,特别在最薄弱的焊接接头部位, 频繁的早期失效事故引起的机组非计划停运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 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对设备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与预测,避免突发性的早期 失效,是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津市科委及电力行业的大力支持下,针对 超(超)临界机组关键高温设备,探明了耐热钢焊接细晶区 IV 型开裂、焊缝内部 埋藏裂纹、插套焊接头振动疲劳开裂等典型早期失效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耐热 钢焊接工艺、现场局部热处理规范、插套焊焊接工艺与焊趾熔修用焊接材料等相 应的延寿技术;开发了在役高温设备实时老化性能的微创测试技术与设备,建立 了基于蠕变损伤累积的剩余寿命评估技术;揭示了残余应力和拘束水平对蠕变裂 纹扩展行为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定量考虑这两者影响的高温缺陷寿命预测模型, 丰富了高温寿命评估方法。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项目提出的寿命预测模型 的精度大大提高,延寿技术更科学、全面、有效。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经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已 授权 4 项)、获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31 篇,其中 SCI 论文 12 篇,EI 论 文 9 篇,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该项目推动了我国超(超)临界机组高温部件寿命评估与延寿技术的发展,解 决了超(超)临界机组目前面临的早期失效难题,不仅可保证机组的安装质量,而 83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且减少了不必要的返修,减少机组因非计划停运和检修周期超期带来的巨大发电 损失,对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领域:新技术 技术转化条件: 近三年来,该项目开发的寿命评估软件与延寿技术在全国 10 个省市的 16 个电厂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 2.3 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合作方式及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高温超导车载变压器及低温恒温器制造项目
中国在国际超导磁悬浮上展开的竞争,争取轨道交通未来的主导权,需要发展超导磁悬浮技术,基础是:超导、杜瓦、制冷。本项目新材料新技术所生产的超导变压器为高速列车的重要组件,该项目已经得到中车、科技部支持,完成相关的设计,进行开发。 掌握了超导牵引变压器和构建复合低温恒温器相关的复合材料的核心技术。探索出该材料的成型工艺及高强度工艺,成功设计了团队成功设计和建造包括(1)高温超导变压器、(2)低温杜瓦装置(故障限制器、核磁共振成像仪、电机、磁推进装置和超导交通装置及配套的低温杜瓦装置),该技术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5-09
一种碲化镉粉末的高温液相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碲化镉粉末的高温液相合成方法,将镉块和碲块,按摩尔比1:1分别装入到“Y”形管的A,B两端,并将“Y”形石英管水平放入三段加热的开合式“Y”形炉膛中;然后对石英管抽真空至1×10-3Pa~1×10-4Pa,并对“Y”形石英管的A,B,C三段分别加热到?350-400℃,480-600℃和600-1100℃,保温至试验完成。当碲和镉熔化成液体后,通过支架8将三段加热的开合式炉垂直放置,然后关闭真空阀门1和2,打开通气阀3、4和放气阀5,并通入0.01-1MpaAr气,使碲和镉液体分别从6和7喷口喷出雾化,碲和镉的雾化液滴接触即可合成的高纯碲化镉粉末,并散落于“Y”形石英管的C端底部。雾化完成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打开C端封头9,即可收集高纯碲化镉粉末。
四川大学 2021-04-11
耐高温腈基聚合物的分子构建与先进功能材料
该成果通过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芳腈基聚合物,发明了荧光性、磁性、导电/介电性的芳腈基聚合物与先进功能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提高金属零件上耐蚀性能的高温镒系磷化技术
该项目针对 30CrMnMoTiA, 30CrNi3A、25Cr2Ni4WA 和 Nil9Co9Mo5 四种含铭、線合金钢难磷 化及磷化膜耐蚀性能低的实际生产难题,深入研究磷化膜的形成过程和磷化机理, 探讨含铭、線合金钢难磷化的内在原因;通过工艺优化,开发出了解决上面4 种合金难磷化问题的高温镒系黑色磷化新技术,开发了新工艺,应用于某厂,建 成了年处理各类零件1200万件的磷化生产线一条,使废品率由原来的8~10%降 低为现在的0.5%以内。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600万元,节约成本150万元。
重庆大学 2021-04-11
采用颗粒冲刷清灰的线板式高温静电除尘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颗粒冲刷清灰的线板式高温静电除尘装置及其方法,装置由倾斜板式静电除尘器、颗粒冲刷式清灰装置、给料装置,灰斗、分离装置构成。通过给料装置从储料仓向清灰装置颗粒进口输入清灰颗粒,再通过颗粒引导槽输出清灰颗粒,使清灰颗粒沿倾斜收尘极板的壁面滚落,颗粒冲刷使收尘极上的积灰层破碎脱落,落入灰斗中,完成清灰的过程,落入灰斗的颗粒通过分离装置与粉尘分离净化。颗粒引导槽使得清灰颗粒落下时分布均匀,收尘极壁面的倾斜形成颗粒加速滚落的轨道,避免其从空间中直接坠落,提高颗粒的清灰效率。本发明清灰迅速、稳定性好、无需停止、清灰效率高,且清灰颗粒可回收,特别适合线板式高温静电除尘装置的清灰。
浙江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0 31 32
  • ...
  • 39 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