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多参数水质检测的手持式智能设备
项目简介: 水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水资源的管理和 使用需要精确和及时的监测。现有的水质检测技术需要不断提高其便 携性、降低成本、提高测量灵敏度,用来实现野外的实时水质监测。 本项目以 pH、pO2、温度等水质参数为出发点,通过小型化相关 传感器和检测设备,研发出可用于多参数水质检测的手持式设备。 项目特色: 用于水质多参数检测的手持式设备包括多个传感器、传感器信号 采集电路、低功耗蓝牙(BLE)和窄带物联网(NB-IoT)等通讯电路 以及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等软硬件模块。 一般商用的 pH、pO2、温度等水质测量设备,需要使用市电供电, 只能在室内使用或者工作环境必须有市电的接入口。使得水质测量范 围受限。并且多数水质检测设备体积较大,难以携带。少数可手持的 设备,成本高昂,功能单一,难以适应室外多参数水质检测的需求。
南开大学 2021-04-11
考虑机床结构误差的多轴数控加工后置处理方法
一种考虑机床几何结构误差的多轴数控加工后置处理方法,根据机床结构分别建立不含结构误差的机床运动变换链和含有结构误差的机床运动变换链,采用不含结构误差的机床运动变换链求解刀具运动的各运动轴理想运动坐标,该理想运动坐标中不考虑机床结构误差。之后采用含有结构误差的机床运动变换链计算运动计算上述理想运动坐标的补偿量,通过补偿该理想运动坐标,使得机床的实际运动轨迹与设定运动轨迹之间的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保证刀具实际轨迹与设定轨迹的一致性。本发明弥补了传统后置处理方法的不足,可以实现包含机床几何结构误差的多轴后置处理,有助于提高机床加工过程中的运动精度,提高零件加工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CdTe-盐酸多柔比星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和生物标记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表面修饰技术,以盐酸多柔比星与纯化后的橙红色CdTe溶液混合,调节体系的pH值,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冷凝回流制得CdTe-盐酸多柔比星荧光探针。该荧光探针在紫外灯照射下可得到很强的荧光,通过光谱分析,发现CdTe-盐酸多柔比星探针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CdTe-盐酸多柔比星探针与多肽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已经成功地用于肝癌细胞的标记。本发明具有材料合成方法简单,组成易于控制,成本相对低廉,得到的量子点探针荧光特性好等优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4-29
解决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极性材料在固硫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固硫机理难以确定,他们提出了采用金属有机小分子二茂铁作为固硫材料,实现了锂 / 硫电池长达 550 次的平稳循环,并结合 XPS 分析与 DFT 计算,证明了二茂铁的固硫机理为茂环与锂的作用( Angew. Chem.,  2016, 128, 15038. 。电池的性能不仅与固硫材料对多硫化物的亲和力有关,固硫材料的本体导电性也非常重要。因此,他们提出采用半金属导体金属磷化物与碳纳米管的复合物作为硫正极中的添加剂,提高硫正极的导电性、缓解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并促进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实现了锂 / 硫电池长达 1100 次的长循环( Nano Research,  2017, accepted )。
北京大学 2021-04-11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液多指标分析仪
已有样品/n养老产业是未来的黄金产业,养老院的常规体检和快速诊断是一个痛点。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液多参数分析仪满足了这个需求,市场需求在50 亿人民币以上,目前还没有同类产品。该成果针对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的常规体检和疾病诊断,开发了于微流控芯片的体液多参数分析仪,更换芯片可以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尿液、免疫等多个项目。实现一台仪器检测多种常见疾病。目前阶段性成果或结题成果获得:专利1 项、SCI 论文11 篇、湖北省自然科
武汉大学 2021-01-12
基于石墨烯多维多尺度结构的能源与传感技术
1 成果简介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单原子层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狄拉克电子结构、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浓度,在高速、高质量薄膜器件集成等方面显示出潜在应用优势。然而,本征石墨烯呈金属或半金属特性,限制了其在器件中的应用。本成果从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及多维多尺度宏观结构组装出发,探索调控石墨烯电子结构的有效方法,推动其在纳米器件中的集成与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石墨烯晶片的形状、尺寸控制, 多维多尺度宏观结构的原位生长与组装;石墨烯的结构(拓扑)与化学改性:采用缺陷、应变和化学修饰等手段对石墨烯的能带结构进行调控;研究石墨烯在外加电场、磁场、光激发等条件下,电子结构的演变及电子、光子、激子、声子等的相互作用; 器件组装与表征:晶体管、传感器、结、异质/杂化结构等。2 应用说明基于石墨烯的二维薄膜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器件,显示出优异的能量转换与存储性能及良好的工作稳定性。某些特色多维多尺度结构可与其它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二氧化钛、二氧化锰)构建复合结构,在吸附、水处理、传感、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1 石墨烯编织结构                              图2 石墨烯晶片/纳米颗粒复合结构 该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3 效益分析目前,石墨烯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稳定的工业化需求, 但从需求市场的潜力来看,石墨烯在应用上将逐渐扩大。随着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石墨烯独特的力学与电学性能,将使其在国内外应用市场,特别是电子、新材料、航天军工等领域,发挥重要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作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4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商谈。5 所属行业领域能源环境。
清华大学 2021-04-13
实现了一例罕见的高温多轴分子铁电体
合成一例可用于空气分离的三维多孔氢键有机框架(Chem. Commun. 2016, 52, 4991),并发现它可以捕获空气中的水形成具有独特三维水网的水合物。不同于各类气体水合物,该水合物中的三维水网是由一维排列的有机分子作为模板而形成的。基于对该水合物的前期表征数据,张伟雄教授课题组初步判断该化合物存在独特的过冷现象以及介电弛豫现象,可作为一例新颖的类冰结构,拓展人们对类冰结构中水分子动力学行为的理解。因此,他们结合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单晶衍射、原位中子粉末衍射、原位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变温介电分析等多种表征技术,确认该三维水网的氢原子在室温下、缓慢冷冻和快速冷冻的条件下分别处于动态有序、静态有序和静态无序(即其室温相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发生一级铁弹相变,并可在快速冷却中产生过冷现象)。同时,他们发现该三维水网表现出来的复杂介电弛豫行为可以很好地用偶极玻璃模型进行描述,并认为该现象主要来源于“质子传递”和“取向改变”这两种介电弛豫机制的交叉影响。正是这两种机制的相互阻碍,使得水分子在快速降温中难以迅速形成取向有序的稳定结构,而是出现尺寸不一的短程关联的结构单元和偶极单元,因而产生过冷现象以及类偶极玻璃型介电弛豫。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冰的过冷现象以及水分子的动力学微观机理,而且为寻找更多的类冰模型化合物提供了重要思路。
中山大学 2021-04-13
可分解重构的多足步行机器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分解重构的步行机器人,包括分两排并列分布在机架单元左右两侧的足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机器人是由组单元结构、机身单元结构和主动关节单元结构构成。各个单元结构可以方便、独立的与其他单元结构分离和组合。本发明通过调整机架连接架的位置和数量改变步行机器人足的数量的布置方式,进而改变步行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本发明在步行机器人的结构和运动功能上都具有更大的扩展空间,并可以方便替换失效单元,重新组合新的运动结构,对各种不同的运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该步行机器人可以满足各种环境和任务的需要,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多智能体的复杂软件演化模型及支撑环境
建立基于多智能体的软件动态体系结构模型,采用模型驱动的软件构造方法,敏捷构造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研究变化建模、层次感知、智能决策等技术方法,实现软件结构、行为等多方面的动态演化。 主要技术指标 从环境感知、数据分析、通信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升了面向动态环境的复杂软件系统持续性演化能力。 支持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灵活调整、柔性适变。 相关成果 (1)基于多智能体的软件动态演化支撑环境; (2)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工具; (3)基于Agent自适应动态集成演化平台; (4)面向动态演化的集成规则设计工具软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12-12
一种具有耦合电感的多电平级联逆变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耦合电感的多电平级联逆变器,其中, 有 N 个逆变单元并联,每个单相 H 桥对应一个耦合电感,N≥2,且 N 为自然数;同一个单相 H 桥逆变单元的左桥臂侧的上桥臂是第一功率开关管,同一个逆变单元的左桥臂侧的下桥臂是第二功率开关管,同 一个单相 H 桥单元的右桥臂侧的上桥臂是第三功率开关管,同一个单 相 H 桥单元的右桥臂的下桥臂是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一功率管、第二 功率管、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均为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 IGBT;N 个耦合电感以循环对称的结构连接。本发明在无需复杂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8 59 60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