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华东师范大学黄国翔教授研究团队:稳定的高维弱光孤子分子及其主动操控
近日,Materials view China 网站报道了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国翔教授课题组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Laser and Photonics Reviews 的研究成果“稳定的高维弱光孤子分子及其主动操控”(Stable High-Dimensional Weak-Light Soliton Molecules and Their Active Control)。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9-28
东南大学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梁高林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Tandem Guest-Host-Receptor Recognitions Precisely Guide Ciprofloxacin to Eliminate Intracellular Staphylococcus aureus》。
东南大学 2023-07-11
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及标准制定基础的研究
在调研国内千万吨级综放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实现千万吨级目标综放面所需的基本条件。测试工作面煤岩力学参数,掌握了工作面煤岩力学特性,为理论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从地质因素、设备配套因素、开采技术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的影响,分析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目标实现的地质条件适应性、顶煤的冒放性和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途径。采用相似模拟试验,获得采场围岩运移及应力分布规律,建立煤壁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分析煤壁的稳定性,获得工作面支架支护强度的基本要求。优化研究工作面参数及开采工艺,探索各参数对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在不同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基本要求,探索生产系统中各工序参数对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生产系统技术改造对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找出生产工艺系统中的薄弱工序和最优放煤工艺,提出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面生产工艺参数优化配置,为大采高综放面设备选型提供依据。研究 “三机”配套的总体原则,单机配套时的选型原则和工作面设备的基本要求,为试验面设备的配套、选型提供依据。 (1)提出了年产千万吨级综放面开采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面安全高效开采的影响因素。 (2)在系统研究大采高综放采场围岩运移及应力分布规律、煤壁片帮机理、工作面参数、回采工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工作面“三机”配套选型,提出了相应的配套原则和配套参数。 (3)研制了 ZF15000-23/43 正四连杆大采高综放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整体自移式ZTZ20000/25/50 型端头自移支架、TC30000/25/50 型超前支护支架以及 KSW-1500EU 型电牵引采煤机,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保障了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平均日产达 3 万t。 (4)制定了“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技术要求”技术标准。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一种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涂料和制备高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涂料和制备高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应用,所述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容器中一次性加入一定体积的溶剂,共溶剂,催化剂,然后以一定转速搅拌一段时间,再向其中先后加入一定体积的硅酸酯和含氟硅氧烷,在室温的条件下,继续反应一定时间,即得所述涂料。本发明所制备的超疏水涂料可以通过喷涂、蘸涂、浸涂等方法,用于玻璃,纸片,钢铁等不同的基底上,所制备的涂层在可见光的范围内,透过率达到92%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所制备的涂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制备的涂层具有多种用途,如车窗玻璃,摩天大楼光幕,手机和电脑屏幕等,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东南大学 2021-04-11
MSER:聚合物基三维连续网络的导热复合材料
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4.0、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电子器件正朝着高功率、高集成化和便携式的方向发展,这亟需高效、轻质和高稳定性的热管理材料和方案来保证电子产品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和持续稳定性。如何大幅提高导热材料的热导率一直是热管理材料行业的技术痛点,也是促进消费电子、5G设备、高功率芯片、集成电路、电池等突破功率限制的关键。由于传统导热材料如金属、无机导热材料存在质量大、柔性差等缺点,导热聚合物的应用正在不断向高导热材料领域渗透。聚合物导热材料在成本、可加工性、柔韧性及稳定性等方面更有优势。但绝大多数的聚合物自身的导热性很差(一般导热系数为0.2 ~ 0.5 W/mK),无法满足高导热的需求,开发高导热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复合高导热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氮化硼、金属氧化物等)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式来提高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目前在工业生产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在聚合物材料内部构建导热网络可以在低添加量的条件下实现热导率的大幅度提高,这种三维渗流网络(如图1所示)可以为声子的快速传递提供通道,从而加速热量沿着三维网络进行传递。 封伟团队在综述中重点介绍了不同三维导热网络的构建及在制备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如石墨烯三维网络、碳纳米管网络、氮化硼网络、金属三维导热网络等。讨论了不同导热材料三维网络的构建方法、结构取向调控方法及影响导热性能的关键因素(取向性、界面连接性、网络密度等)。同时,比较了不同的填料形式(分散颗粒填料与三维连续填料网络)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相比于共混法制备的导热复合材料,基于三维填料网络的复合材料在填充比、分散性、取向控制及热导率提升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毫无疑问,三维连续导热网络的形成对于提升聚合物热导率至关重要。可以预见,三维导热填料网络的设计将作为一种实现聚合物高导热率的重要手段,成为新一代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热点。 极端环境热管理系统在能源化工、通讯卫星、高速飞行器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导热复合材料作为热管理系统的关键材料,直接影响着其在不同环境内的热传导方向和效率。近年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以高导热碳复合材料为研究基础,针对其存在的导热各向异性、易损伤、压缩回弹性差以及与高弹性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微观结构设计、界面优化、分子级相互作用优化,分别实现复合材料的定向高导热、弹性高导热及自修复高导热,探索其在复杂界面和极端环境热传导领域的应用。
天津大学 2021-02-01
中国科大研制一种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续结构材料
塑料制品给现代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多数塑料来自于石油产品,由于其极端的稳定性,废弃后在环境中长时间也难以降解,最终造成持续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一系列可持续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该问题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现有的生物基可持续结构材料都受到机械性能较差或制造过程的过于繁琐的限制,这些因素从成本和生产规模上制约了这类材料的应用。因此,引入先进的仿生结构设计来制造新型的可持续高性能结构材料将可以极大地提高这类材料的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加速可持续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进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将仿生结构设计理念运用于高性能生物基结构材料的研制,发展了一种被称为“定向变形组装”的新型材料制造方法,实现了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可持续材料的规模化制备。通过这种定向变形组装方法,团队成功地将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和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片(TiO2-Mica)复合制备了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可持续结构材料。所获得的结构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机械和热性能,有望成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该工艺过程宜于放大,产品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和光泽,使其可以作为一种更加美观和耐用的结构材料有望替代塑料。 该材料具有仿珍珠母的结构设计,这种仿生设计有效地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珍珠母所具有的砖-泥结构,使其可以基于普通的天然物质构筑高性能的材料,并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的优良特性。研究人员通过多尺度的仿生结构设计和表面化学调控,成功构筑了这种兼具高强韧特点的天然生物基可持续结构材料。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片作为仿生结构中的砖块,一方面为结构材料提供了远高于工程塑料的强度,另一方面,还通过裂纹偏转等仿生结构原理,大幅提高了材料的韧性和抗裂纹扩展性能,为该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材料替代现有的不可降解塑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聚乙烯基苯磺酸或其盐作为室温磷光材料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聚乙烯基苯磺酸或其盐作为室温磷光材料的应用。 背景技术: 室温磷光与荧光相比具有特殊的延时特性,一方面,可避免短寿命的荧光和散射光的干扰,另一方面,特殊的延时特性可以作为一种特定的防伪信号,具有难以模仿的防伪性能。 然而现存的无机室温磷光材料在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如稀土长余辉材料,由于其室温磷光寿命过长、难加工成型,使其在防伪方面难以发挥作用。而大多数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存在难合成、难加工、加工过程污染大的问题。大量的室温磷光材料都含有重金属、卤原子,不仅污染大、毒性高、不易加工而且价格昂贵,合成危险且难度高。 同时有机磷光材料的三重态对温度和氧气极其敏感,传统观念认为对有机化合物而言,磷光只能在低温、无氧条件下获得,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各类领域的应用。因此,如何基于商品化的水溶性聚合物材料,合理设计开发出高效的、成本低、易加工成型的无卤、可水性印刷的室温磷光聚合物材料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目前已有部分有机磷光材料的报道,例如专利201610563059.0,其是将磷光单体和荧光聚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磷光和荧光性质的聚合物。同样,专利201610428357.9公开了带有卤素的化合物制备的具有磷光性质的聚合物。虽然已有部分有机磷光材料的报道,但是实际可应用的材料较少,仍然存在极大的研究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聚乙烯基苯磺酸或其盐作为室温磷光材料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聚乙烯基苯磺酸或其盐具有长寿命室温磷光发光的特性,且为纯有机物,不含有卤素等毒性高的元素,也不含有贵金属,其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可作为室温磷光材料进行应用。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卤、可水性印刷的室温磷光材料。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无卤、可水性印刷的室温磷光材料在作为或制备发光元器件或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无卤、可水性印刷的室温磷光材料在制备防伪标志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无卤、可水性印刷的室温磷光材料在制备可水性印刷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 2021-02-01
低温烧结系列化NiCuZn铁氧体材料及在片式电感中的应用
成果描述:本成果研发了系列化的低温烧结NiCuZn铁氧体材料,并解决了材料流延浆料配置及制作片式电感的工艺问题,其烧结温度为900度,磁导率从15~500可调。市场前景分析:本项目研发的系列化低温烧结NiCuZn铁氧体材料,磁导率覆盖范围宽,并且解决了后端在片式电感中应用的工艺问题,可满足各种体系低温烧结片式电感研发的需要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本成果研发的系列化低温烧结NiCuZn铁氧体材料,其磁导率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有系列化的低温烧结铁氧体材料产品问世,技术优势明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一种丙烯酸镁-超细水泥双液复合灌浆材料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烯酸镁-超细水泥双液复合灌浆材料。灌浆材料主料分为A、B组分,其中A组分的成分及重量配比为:超细水泥:水:活性氧化镁:粉剂萘系高效减水剂:硅粉=100:50-100:0-5:0.5-1.5:2-5,B组分的成分及重量配比为浓度为36%-40%的丙烯酸镁溶液:氯化钙:三乙醇胺:过硫酸钠=10-30:0.5-3:0.1-0.5:0.01-0.05。本发明是采用聚合物与超细水泥复合而成的灌浆材料,具有可灌性好、凝结时间可调、浆液结石强度高等优点。本发明在破碎松散地层固结、地基改良、建筑物基础加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中国科大研制一种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续结构材料
项目成果/简介:塑料制品给现代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多数塑料来自于石油产品,由于其极端的稳定性,废弃后在环境中长时间也难以降解,最终造成持续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一系列可持续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该问题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现有的生物基可持续结构材料都受到机械性能较差或制造过程的过于繁琐的限制,这些因素从成本和生产规模上制约了这类材料的应用。因此,引入先进的仿生结构设计来制造新型的可持续高性能结构材料将可以极大地提高这类材料的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加速可持续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进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将仿生结构设计理念运用于高性能生物基结构材料的研制,发展了一种被称为“定向变形组装”的新型材料制造方法,实现了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可持续材料的规模化制备。通过这种定向变形组装方法,团队成功地将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和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片(TiO2-Mica)复合制备了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可持续结构材料。所获得的结构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机械和热性能,有望成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该工艺过程宜于放大,产品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和光泽,使其可以作为一种更加美观和耐用的结构材料有望替代塑料。 该材料具有仿珍珠母的结构设计,这种仿生设计有效地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珍珠母所具有的砖-泥结构,使其可以基于普通的天然物质构筑高性能的材料,并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的优良特性。研究人员通过多尺度的仿生结构设计和表面化学调控,成功构筑了这种兼具高强韧特点的天然生物基可持续结构材料。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片作为仿生结构中的砖块,一方面为结构材料提供了远高于工程塑料的强度,另一方面,还通过裂纹偏转等仿生结构原理,大幅提高了材料的韧性和抗裂纹扩展性能,为该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材料替代现有的不可降解塑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0 261 262
  • ...
  • 316 3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