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2007年改建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创业学院”立项单位。 学校现有锦绣、滨湖、三孝口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294.75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3亿元,纸质图书112万册;专任教师769人,其中正高73人、副高2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二级教授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人、省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1人、省教学名师14人、省级教坛新秀18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次(或4人)。 学校设有15个学院和4个公共课教学部,本科专业57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10个,全日制在校生15225人;省级重点学科1个、特色专业8个、精品课程13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4门;国家、省、校三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省级示范实验(习)实训中心9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我省首个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也设在我校。 学校建有中国南方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电子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产业化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校级科研机构23个。近三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7项;发表学术论文1398篇;出版著作(教材)109部;获国家专利22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三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办学60多年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6万余名,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6万人次。近三年,我校学子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1000余项,周庆媛、朱金凤、段诗闻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金凤同学同时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招生录取分数线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连续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校承扬师范办学传统,打造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挂设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牵头组建“安徽基础教育发展联盟”;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建立“安徽教育中心”。 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文学艺术类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生物化工类、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安徽徽王集团等合作建设“魂芯”DSP实验室、PCB及SMT生产线、蓝莓深加工生产线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泉县、明光市、金寨县、砀山县、中体产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宝电子等合作共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170余个。 学校积极推进国(境)外合作办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等合作开展“2+2”和“3+1”本科人才培养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索尔茨伯里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等15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派;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共建刘铭传学院。 学校积极构建“行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每年暑期教师进百家企业、学生开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挂设我校。学校是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坚定“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2-01
沈阳工学院
沈阳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建于1999年。学校位于沈阳、抚顺两市接壤地带的沈抚新区,校园北依浑河,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学校办学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构建了涵盖工、经、管、艺、文、农类等6个学科56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工学专业为主体的本科专业格局;还设置了11个高职专科专业。设有机械与运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生命工程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9个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0余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四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建设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专家治学、全员育人、特色发展”的治校方略,大力弘扬“追求卓越、互助利他”学院精神,实施“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化发展”的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的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自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以来,我校有30个专业接受评价,其中的22个专业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两个专业遴选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首批百个优势特色专业,2个本科专业遴选为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获批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面向我省优势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学校建设了符合“工业4.0”标准的i5数字化工厂。基于此数字化工厂,成功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高档数控机床信息物理融合与智能制造实验室。2017年,学校建成了规模一流的汽车实训中心,兴建了农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园艺科技馆”。 学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在全省本科高校中牵头成立了“辽宁省汽车产业链后市场产业校企联盟”和“辽宁省自动识别智能设备校企联盟”。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的试点工作,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共管、共制、共建、共育、共享、共创”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与沈阳机床集团共同创建了“沈阳工学院i5智能制造学院”,还与有关企业建立了“沈阳工学院-皇廷学院”、“沈阳工学院-大象汽车设计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各二级学院还举办了“华信班”、“瑞派我宠我爱班”等11个校企合作班。 学校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英国、德国以及俄罗斯等9个国家28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际师生互派交流、学分互认、交换生、本硕连读、带薪实习等项目;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有韩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11个国家学生在我校学习;举办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的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金融学专业(国际项目)和会计学专业(国际项目)。 学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探索创办了“双创”实验班,学校以省级大创竞赛为牵引,成立了百余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和一批学生课外兴趣小组,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别为50项和131项,带动每届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学校创新创业中心评为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获批省科技厅首批“云启众创”空间和首批“兴创天地”空间和首批“星创天地”空间,同时,入围科技部第二批“星创天地”正式纳入国家创新创业体系。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国家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突出,荣获国家级奖励158项,省级奖励1210项,竞赛总成绩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备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荣获“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形成了一支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辽宁省抚顺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我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3人获得“省级青年教育科研骨干”称号。 学校积极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变,201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10所全面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遴选我校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工作,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校将加快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奋力谱写沈工改革发展新篇章,努力向着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目标迈进!
沈阳工学院 2021-02-01
甘肃医学院
甘肃医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全日制医学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2003年升格为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钟灵毓秀的天下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东麓,泾水河畔,占地面积805亩,建筑面积22.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53亿元,现有28个党政及教学科研机构,教职工总计925人,其中校本部484人,各级各类学生6528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2人,副高级职称213人,博士10人,硕士150人。同时,学院还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聘任了10名院士和49名博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定期来校开展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教师中有184人分别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园丁奖”、“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有120人次担任教育部规划教材的正副主编和编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438篇,获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6项。 学院现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六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十一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被财政部列为高职高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临床医学、护理、中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基础护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8万元,建有网络检体诊断室、护理实训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口腔实训室等89个现代化医学实验室及信息技术实验室;成立了平凉市皇甫谧研究院、平凉市崆峒学研究院、平凉市崆峒养生文化研究会、平凉市皇甫谧陇药研究院、甘肃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5个市级研究机构;校图书馆馆藏图书91.82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816种。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学院还构建了完善的文献资源、网络视频教学、电子阅览等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学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其中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平凉市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学院还拥有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省内外教学实习基地80所,其中包括兰州陆军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设有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分中心、平凉市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养德崇医、见贤思齐”的校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了以全日制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及相关医学类本、专科教育为主体,继续医学教育、成人本科教育、自学考试、乡村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先后与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医德优良,基础扎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升本前,学校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提档线150分左右,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新生报到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89.3%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机制。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单位”、“甘肃省护理专业毕业统考第一名”、“甘肃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晓,“最美白衣天使”陈凤娟、牛雪莲等先进典型,使学院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甘肃医学院将继续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学院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为甘肃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甘肃医学院 2021-02-01
杭州医学院
杭州医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25年的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至今已有90多年办学历史。 杭州医学院是省内开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产业相关专业最多的医学院校之一。现设有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12个;拥有省一流学科(B类)建设项目4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2个,省高等教育重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2个,获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建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6家,校内实践实训基地1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和省级示范实训基地6个)。设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与考官培训基地(公卫类别),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省基层卫生研究中心、省学校卫生保健指导中心、省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基地、西门子合作培训中心、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等面向行业的培训和研究机构。现建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667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500人,其中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人才、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卫生领军人才、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以及蚌埠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广泛开展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等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求真博爱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甘于奉献、广受赞誉的杰出校友。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日趋广泛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一年后就业率均达96%以上,毕业生在执业资格考试中通过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今天的杭州医学院,正在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而奋斗。全校上下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四个服务”历史使命,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求真博爱”的校训精神,在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和“六个浙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立足“大健康”、抢抓“大机遇”、服务“大民生”,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杭州医学院 2021-02-01
广州商学院
广州商学院前身是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1999年招收第一批学生,是广东省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全国第一批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799人。学校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普通本科高校,培养区域尤其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6年5月,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成为广东省第六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学校被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评为2015-2017年度“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区位优势学校位于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域。广州开发区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是广州市改革开放的窗口,有10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设厂。“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广东省和新加坡合作打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是引领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已累计注册企业1000多家。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条件,学校也将努力成为高端人才引育园、创新平台聚集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1000多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267.5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900多万元。学校各学科建有实验实训平台,各专业建有齐备的实验实训室(中心);学校积极寻求和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有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九龙法庭、广州市中立法律服务社黄埔区工作站、中新广州知识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校园E银行、菜鸟驿站、创客空间、网络创业孵化基地等多个协同育人平台,同时在校外建有25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大楼、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食堂、银行、超市、校医院等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成长成才的理想园地。 人才培养学校设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院1部,承担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学校学科专业布局逐步优化,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文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等六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电子商务学科获得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会计学专业获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会计学、法学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成绩好,仅2019年学生就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200项,其中国家级奖119项,省部级奖81项。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国际化办学学校是广东省首获教育部批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民办高校,现已同美、英等国近30所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化办学项目,“专、本、硕”一体化的国际教育格局已经形成。国际化办学17年来,学校培养了13届国际项目毕业生,其中超过40%的学生升读海外大学硕士。
广州商学院 2021-02-01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贵州大学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办学协议,合作举办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并实现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511人,其中教授(其他正高级职称)21人(占比4.1%),副教授(其他副高级职称)146人(占比28.57%),讲师(其他中级职称)183人(占比35.81%),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量较去年有了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79%。另学院拥有众多企业工作经验,具有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人才120人,占教师总数的23.48%。 学院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价值提升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质量与特色、优化管理与服务,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培养道德高尚、诚信负责、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依托贵州大学学科基础,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现设有信息工程系、数字传媒系、健康管理系、电气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6个教学单位,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英语等39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工学类专业及专业方向18个。 2014年5月,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在花溪大学城开始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占地955亩,总建筑面积56万m2(其中校区35万m2,研发区21万m2),目前建设投入经费逾13亿元。 学院新校区现已建设完成综合教学楼A 、B、C、D、E、F栋:建筑面积57525平米,可使用教室126间(其中多媒体58间,计算机/语音教室10间,普通教室47间,画室4间,实验室7间);学术报告厅3间(均可容纳300以上);学生宿舍:1#男生宿舍、1#2#女生宿舍、北组团1#~6#宿舍,东组团2-5#宿舍,建筑面积130131平米,可使用宿舍2824间,能满足11296人入住;第一食堂建筑面积7176平米,第二食堂建筑面积9630平米;实验楼A栋,建筑面积18486平米;体育场及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完善;图书馆(一期),建筑面积:15618平米;阳明湖及周边景观工程已经完工使用。 已启动:阳明书院;计划启动:两栋高层公寓(人才公寓和留学生公寓);学术交流中心;艺术馆;演播馆、科学馆、明德中心(A座都市型酒店、B座行政办公楼、音乐厅兼剧场);体育中心。 目前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A、B段)基本竣工,我院2015、2016、2017、2018级9835名学生已入住新校区,明德学院已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机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2017-至今取得的科研及教学成果:学院在国家、教育部、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和社科奖励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获得全国及省级以上科技奖项共计8项。2017年-至今,我院教职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得科研经费980万,发表论文27篇,编著教材6本,学术交流活动17项。为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和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董事会划拨专项科研经费,且逐步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办法,大力推进科研工作。 学院采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心,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的教学思想,实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院获得;获得省级优秀奖1项、三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一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奖3项、三等奖8项、二等奖1项和一等奖1项。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学院秉承“明理厚德、笃学诚行”八字校训,以“招好生、教好学、育好人、就好业”为办学主基调,明确“设置一个专业、服务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办学理念,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围绕贵州实施大数据、大文化、大健康和先进制造的“三大一先”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国家独立学院办学条件要求,努力将学院办成贵州省乃至全国围绕“三大一先”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独立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2021-02-01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是教育部于2016年3月1日批准正式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归口省文化和旅游厅管理,浙江省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实施共建。 学院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校园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大剧院1座、音乐厅3座、剧场3个、排练厅102个、琴房906间、录音棚7间以及图书馆、音乐与现代科技实验中心、音乐制作中心等教学辅助和艺术实践场馆。 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等4个一级学科,除设计学外,均列为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音乐与舞蹈学为A类计划。拥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等8个专业。设立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钢琴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流行音乐系、舞蹈系、戏剧系、音乐工程系、公共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系(部)和附属音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筹)、李叔同学院(筹)。组建了交响乐团、国乐团、八秒合唱团、歌舞团等高水平艺术团。创办有《音乐文化研究》期刊。与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并与15所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获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单独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2841人,其中:本科生2604人(含港澳台学生5人、国际生3人),研究生237人。现有教职工463人,其中:专任教师324人(其中:正高职称43人)。 浙江音乐学院秉承李叔同先生倡导的“学堂乐歌”精神,以“事必尽善”为校训,以“高水平音乐学院”为目标,以“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为定位,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努力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浙江音乐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音乐学院
哈尔滨音乐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是全国独立设置的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之一,是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学院坐落在黑龙江省省会、被联合国誉为“音乐之城”的冰城哈尔滨,位于美丽的松花江北岸,哈尔滨市松北区学子街3179号,与哈尔滨大剧院遥相呼应。学院占地面2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校园内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良,主楼、音乐厅、图书馆、实训楼等主体建筑具有鲜明的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兼具美感与实用功能,与音乐学院的文化特质相得益彰。 在哈尔滨组建一所独立设置的音乐高等院校,是哈尔滨乃至黑龙江人民几十年的梦想。2013年11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基于落实国家对俄战略、弘扬区域音乐历史文化传统、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全局考虑,提出引进俄罗斯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组建哈尔滨音乐学院,就此拉开了哈尔滨音乐学院的筹建序幕。经过近两年的全面推进,学院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等方面符合《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于2015年9月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估,经教育部审核后,于2016年3月正式获批成立。2016年10月,哈尔滨音乐学院党委正式成立。 学院办学理念明晰。为确保高水平办学优势,哈尔滨音乐学院依托哈尔滨对俄地缘优势及音乐文化传统,按照国际化和高水平的基本办学定位,明确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高位起步、精英培养、尖端打造、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音乐人才、探求音乐艺术新知、传承中外优秀文化为办学宗旨,强化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突出国际化办学尤其是对俄合作办学特色,建设中俄音乐教育合作交流的“桥头堡”,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培养“品质优良、专业优秀、气质优雅”的高水平音乐人才,使其成为黑龙江省乃至中国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摇篮,以及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艺术交流新载体。 学院学科专业齐备。依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函》(教发函【2016】40号),哈尔滨音乐学院是本科层次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哈尔滨音乐学院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其中,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入选我省一流学科建设专业,其学科梯队获批省级领军人才新建梯队。依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学院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3个本科专业,涵盖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西洋管弦、民族管弦、钢琴、手风琴、音乐学理论、作曲、合唱指挥9个专业方向,依托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管弦系、民乐系、钢琴系、音乐学系、作曲系7个本科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为实现精英式人才培养目标,哈尔滨音乐学院按照结构优化、素质一流、中俄合璧的要求,本着“优选、引进、共享”的原则,组建一支德艺双馨、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95人,其中,俄籍教师1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1人,教授26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27人,博士19人、硕士54人。学院从精英培养、国际化办学需求出发,大力支持各专业以柔性人才引进方式,集聚国内外顶级人才,聘任元杰、姜克美等担任系主任、特聘教授,王安潮、李岩任特聘教授。教师中有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2名,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人才3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8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教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金奖、业余组二等奖,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大奖、意大利卡萨格兰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美国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奖、维尔维耶国际声乐比赛特别奖,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金奖和钢琴比赛金奖等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奖项百余项。随着后续教师选聘,配满教师编制,生师比将控制在6:1以内。 学院办学条件精良。学院用于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后勤设施、网络建设等硬件建设的投入,达到全国音乐院校生均先进水平,尤其在乐器购置上,哈尔滨音乐学院己成为国内首个全施坦威钢琴音乐学院,钢琴总数达300架。学院有可容纳近800人的音乐厅1间、使用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录音棚1间、琴房294间,以及交响乐演奏厅、学术报告厅、歌剧排演厅、专家演奏厅、学生演奏厅、交响乐排练室、民乐团排练室、音乐剧排练室、舞蹈排练室共10间,可以全面满足师生各项教学、排练、演出需求。学院图书资料总值508万元,藏书总量达到10.8万册。学院建有黑龙江音乐博物馆。学院已实现校园免费网络全覆盖。 学院办学特色突出。为凸显国际化办学尤其是全方位对俄合作办学特色,哈尔滨音乐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等高水平院校签订合作备忘录,与喀山音乐学院、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建立友好关系,并确定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为合作主体,推进建立中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实施教学计划等教学合作机制,力求在联合开展教学、科研、创作、演出等方面,逐步实施有深度、宽领域的中俄合作。学院共选聘20人次俄方专家来学院任教,以俄罗斯为主聘请16名外籍演奏员成立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室内乐团,每年选派15名左右师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进行短期留学。未来,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快系统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步伐,加强高质量招贤引智,推进教师赴俄培训进修,开展学生海外游学和实习,建立本科毕业生赴俄攻读研究生合作机制,建立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中俄联合培养机制,以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中俄合作与交流体系。此外,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著名音乐院校的联系,逐步举办国际音乐大师班、国际音乐艺术节等活动,不断搭建学院音乐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国际化高水平音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学院社会服务多元。学院自觉承担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事业的职责,为哈尔滨音乐之城建设、服务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学院平均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部队等公益性慰问演出30余场;平均每年在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举办“哈音时间”专场室内音乐会20余场,在哈尔滨大剧院小剧场举办“音乐下午茶”室内音乐会20余场,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哈音周末”专场音乐会40余场,不断培育高雅音乐市场。学院与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哈尔滨音乐比赛”“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等大型赛事,建立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牡丹江大剧院等实习实践基地8个,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加入黑龙江省演艺联盟,承担2017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为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音乐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始终被赋予特殊的时代意义,《礼记·乐记》曰:“致乐治心”,《易经·象传》曰:“作乐崇德”,意为教化人深刻地感知音乐以陶冶内心,积极地传播音乐以弘扬道德。这亦可以看作是向当下怀揣音乐梦想的莘莘学子提出的艰巨责任,更是向今天传习音乐文化的为人师者赋予的崇高使命。作为一所肩负文化责任与使命的新兴院校,未来,哈尔滨音乐学院将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音乐人才、探求音乐艺术新知、传承中外优秀文化为宗旨,坚持特色发展,研习技艺、积淀内涵、砥砺德行,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成为“音乐之城”哈尔滨的代表符号,成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国家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02-01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是按照党中央跨军地改革部署,整合消防、森林院校力量和资源,以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种学院为基础组建的,是应急管理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承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才培养、专业培训和科研等任务。学院在40余年的接续发展中,累计为军地输送5万余名应急救援人才。改革转制后,学院积极适应国家应急管理战略需要,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贴近实战,着眼建设具有鲜明特色、高质量的、与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地位相匹配的消防救援高等院校目标,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2021-02-01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和先进制造业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现有东莞南城和东莞松山湖两个校区。自办学以来,学校坚守“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办学目标,经过16年的发展,现已跻身广东省一流民办本科高校之列。2011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2015年,学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9月,学校松山湖校区启用,正式开启“一校两区”运行模式。学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图书馆藏书310.8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039.90万元。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0760人,其中本科生18884人,占比90.96%。学校设有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九院两部。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019年共开设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18个,对接了东莞“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中的五大产业,积极服务于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学校软件工程入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财务管理专业通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特色培育专业,网络工程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CAC认证,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顺利进入2019年广东省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校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抓手,全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强校。学校建有规模庞大的私有云计算平台,有云桌面系统3800个,同时引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用于教学,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6门、网络空间课程300余门及32个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库。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是全国唯一的本科基地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6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01人,占比81.32%。自学校升本以来,学校教职工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491篇,其中四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共563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32项,其中省部级113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74部;立项主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4项,其中省级重点重大项目65项。学校获国家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立项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2018、2019连续两年在“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中排名广东省民办高校第1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步步高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建立了32个校外实践基地(其中省级基地9个),开设了15个创新班和4个产业学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升本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407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共培养了42369名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健康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锻造了思政和体育教学品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党委引领、党政统一、分工协作、课堂支撑、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学校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将竞技体育和“阳光体育”相结合,逐渐形成“以体育文化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有的体育教学品牌。学校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定向越野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名列前茅。篮球队更是连续两年获得CUBA(阳光组)全国总决赛季军,在省、市大学生篮球联赛中都曾勇夺冠军。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及教育国际化工作,先后与美、英、澳、日、韩及港澳台地区近3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协同开展本升硕、交换生、双学位、语言培训等合作项目,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知名高校学习深造。学校积极开展赴台湾高校研修、莞台大学生夏令营、莞港学生双向交流、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营等短期文化交流。2017年起,学校创新开办了中英3+1双学位国际班,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单位等荣誉,连续获得第八、九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在各类民办高校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民办高校信用发展观察报告》中,学校位列中国民办高校信用指数榜单广东省第1位。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9中国民办大学排名150强”中,学校跻身中国华南地区民办大学五强,并持续获得区域一流民办大学称号。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9-2020年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位列2019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40位、广东省第2位。学校将秉承“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广东科技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4 165 166
  • ...
  • 252 2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