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昌理工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投资举办、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1999年5月,建校时校名为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2001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5月,教育部批准为本科高校,定名为南昌理工学院;2009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7月,学校与华东交通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并于2016年,正式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2018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南昌,占地面积251.5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71.3万余平方米。 学校设有计算机信息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与信息、航空航天、建筑工程、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财经、人文教育、外国语、音乐、美术与设计、传媒、法学、体育、高级护理、国际交流等18个承担本科教学的学院和3个教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84人,折合在校生数25804人。 学校总资产达180961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378万元。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建有244个实验室,255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馆藏图书305万余册,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万方视频、“知识视界video library”-外文科学教育视频图书馆、就业数字图书馆等文献资源数据库16个,电子图书1701329册,数字资源较为丰富。 学校教职工1784人,其中专任教师128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06人,占专任教师62.72%;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63人,占专任教师36.03%。 学校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0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专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5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聘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为荣誉校长,中科院王梓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设本科专业59个,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经管文法艺教育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2个专业被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有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级重点实验1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市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3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余项,省部级以上立项399项,国家专利418项。学校教师共出版专著和教材160部,发表学术论文2769篇,其中中文核心197篇,被SCI、EI、ISTP和CSSCI收录102篇。 学校的办学成就,受到中央、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肯定。时任国家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莅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方向对头、宗旨正确、思路清晰、理念好、特色强、带头人好。时任江西省主管教育的朱虹副省长莅校视察,称赞学校有一个好的法人、有一个好的理念、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学校发展得很好、很健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新鲜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莅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航天科教,兴我中华”为办学宗旨,秉承“科学、求实、厚德、创新”的校训,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精神,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为建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而奋斗,最终实现圆百年名校之愿景。
南昌理工学院 2021-02-01
广东理工学院
一、创建与发展历程 广东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起步于1995年创办的肇庆科技培训学校,历经肇庆科技学校、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5月16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正式更名为广东理工学院,办学定位为本科层次应用技术类型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升本以来,学院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工科为特色,工、经、管、文、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和教学—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和管理,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的表彰和授予荣誉,主要有: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连续十年被授予“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等称号。 二、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依法办学,内涵发展,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工科优势,加快科技创新,为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二)办学定位 我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紧紧围绕肇庆市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努力提升和优化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双创”工程教育,推动创新强校,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应用性与适应性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努力增强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充分发挥工科优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作贡献。 办学理念:崇尚科学,打造品牌,注重内涵,服务创新。校训:修德、求是、笃行、创新。 三、办学特色 1、高度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本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建设、技术技能训练科目设计、教学全过程监控等均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对接。 2、坚持应用型工科院校特色。重点部署并加强工科学科专业建设,重视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联的应用技术研究,在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智能制造等方向上已取得实质性成果。建立了肇庆(高要)智能制造研究院与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研究院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肇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被评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肇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产出一批科研成果。 3、坚定不移地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投入,升本以来,投入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经费达到17000万元。建成了一批成系统、装备先进、与工程实际接轨的实验实训室,为探索应用科研、教研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学科专业建设 (一)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学院成立了学科与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对行业和企业以及同类型院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学科专业分布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深入论证,制定了《广东理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二)面向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优质就业的诉求精心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坚持以工为主,经、管、文、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2个,其中工科专业11个,占50%,管理类专业5个,占22.73%,经济类专业2个,占9.09%,文学类专业1个,占4.55%,艺术学专业2个,占9.09%,教育学专业1个,占4.55%。加强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初步构建了一批与地方行业特征紧密衔接的特色专业,主要有: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汽车服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标准化工程等专业。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依托这两个重点学科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成功建立并获批了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肇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这些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发展,将会对满足地方人才需求、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长期的作用。 五、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应用型科技研究与开发,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理工学院科研与教研工作量计分与奖励办法》,2016年科研奖励共65万元,2017年科研奖励为130万元,增长了100%。同时加大对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投入。 学院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肇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与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高要区人民政府在校内共建了肇庆(高要)智能制造研究院,共投入800万元,其中高要区政府投入300万元,学院投入500万元。 2014-2017年,教师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23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71部;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项,科研经费累计投入1270万元。教师编著实习实验指导教材61部。截止2017年11月,累计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19项,已获授权专利10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9项,授权2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95项,授权66项,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6项,授权23项,申请外观设计专利48项,授权35项。 2014-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立项共11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7项、校级78项;学生主持科技项目3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2项,参与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7项;学生在校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奖194项。其中,国家级56项,省级138项。
广东理工学院 2021-02-01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工程学院始创于1983年。建校35年来,学校注重创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形成了同类高校无与伦比的九大亮点: 1.毕业生中亿万富豪企业家校友数量多少是评价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指标。学校位居2016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第76名,是中国唯一入围百强应用型高校。 2.校友、木林森光电公司董事长孙清焕多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晋升2017年江西首富;校友、鸿利光电公司董事长李国平跻身江西2017财富榜20强。 3.前不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应用大学排名榜,以应用指数、学术指数、声誉指数、二次评估指数四个一级指标建构综合指数,科学评价国内872所本科院校(非博士培养单位),江西24所上榜,江西工程学院在江西排名12名,全国排名551-600名之间。 4.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田满文博士申报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空间并购、产业升级与政策创新研究》获重点项目立项,位居全国高校531位,江西高校第12位,江西重点立项高校仅6所(其余5所为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5.仙女湖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首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6.连续四年代表江西高校参展中国科技第一展——深圳高交会,多自由度美女机器人、工业机械臂下象棋机器人先后荣获高交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产品奖,产生了巨大反响。 7.参加中国大学第一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大赛,2015年获得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与南昌大学名列第一,获江西省奖项的十分之一;2016年获省级铜奖3个,荣获十佳优秀组织奖,排名第五名;2017年获省级铜奖5个,荣获十佳优秀组织奖,排名第九名。 8.参加中国大学最高层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7年我校与江西理工大学各获全国2个一等奖,并列江西省第一名,江西财经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紧随于后获得1个全国一等奖。 9.参加2018年全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获全省一等奖20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12人,获奖率70%,再度卫冕成功,牢牢稳坐江西省电子专题设计大赛头把交椅。 学校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于市场,壮大于市场。从职业技术培训起步,1988年成立新余市电子技术学校,1992年成立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 ,1997年列为江西省首批高等教育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200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晋升为具有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资格,并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普通高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江西工程学院。学院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经、管、艺、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创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新余现象,江工效应”。 学院拥有11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校园占地面积206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学生15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6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目前获批51个专科专业,23个本科专业。 学院坐落在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江西省新余市。新余东靠上海,南接广东,西通长沙,北至武汉,沪昆高铁、浙赣铁路、蒙华铁路横贯全境,京九铁路傍市而过,赣粤、沪瑞、武吉三条高速交汇于此,地理位置优越,是江西城镇化水平、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日本环境省主办的绿色城镇化国际研讨会发布“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排名”,北京、上海、深圳综合排名居前三位,新余环境排名居第15位。 新余人杰地灵,是国画大师傅抱石的故乡和“仙女下凡”神话的发源地。300多年前,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新余潜心研究,完成了蜚声世界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今天,秉承科技传统,载物格物开物,江西工程学院是有志青年读书求学问、成就理想的好地方。 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顶层设计科学,办学定位准确 学校坚持“三个面向”培养人才,即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面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培养人才,面向“互联网+”行动计划培养人才,形成“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育人格局,致力于工程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创新,把学院建成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电子信息技术特色的多科性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本科院校。 大力创新培养模式,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创新工程师实验班、创业实验班、研究生预科班。依托名校资源优势,建成了“北京大学管理智慧课题组人才实践基地”、“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院”。形成了专科、本科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构建了一个“升专达本,订单就业,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的互通教育平台。 独具匠心的校园建设——打造江南最美生态人文水域大学校园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建有实验实训中心8个,可开设各类实验实训项目1054项。已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单位600余家,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余个。拥有教育部指定建设的江西省内规模最大的数控实训基地。机器人及智能加工实训室全省首屈一指。中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示范区——仙女湖科技园区处于江西职教园区核心地带,占地800余亩,投资2亿元。其它体育、文娱、医疗、购物等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呈生态园林水域式布局,绿化面积占50%,水域面积占15%,构建了一幅“青山迢递,绿水逶迤”美丽的校园风光,与国家级旅游胜地——仙女湖遥相呼应,享有“江南高校生态人文校园新景观”之美称。 独出心裁的专业设置——为中国2025高端智能制造、“互联网+”培养人才并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学院一直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电子、机械、信息、财经、管理等一批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集群。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7门。 ——这里有最具影响力、最具品牌效应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程造价、物联网应用技术; ——这里有最热门、最走俏的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楼宇智能化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建筑工程技术等; ——这里有最前沿、最具发展前景的专业:计算机云技术、物联网金融、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光电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影视动画、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 ——这里有最实用、最具特色的专业: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 独具一格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产学研重大转化与创新成果 学院成立了互联网+产业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成了新余市智能机器人、3D打印三维成型重点实验室,今年将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以省级大学科技园仙女湖科技园为依托,学校取得了产学研重大转化与创新成果。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江西立项本科高校15所,其中重点立项高校仅6所(其余5所为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网络链接)。自主研制高空高清视频实时传输航拍无人机。成功中标江西省移动公司营业大厅迎宾机器人项目。连续四年代表江西高校参展中国第一展——深圳高交会,多自由度美女机器人、工业机械臂下象棋机器人获高交会优秀产品奖。2017年参展世界互联网大会,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参展江西省首届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有10家企业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研制智能龙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转化科研成果186项,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近5年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632项。38家公司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率先与全城电商进行战略合作,打造了学生创业新平台。自1998年起,13次蝉联江西省大学生大专组电子赛和电脑赛两项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中屡屡摘金揽银抱铜。参加全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VR)制作与设计取得优异成绩,填补江西省空白。201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名列江西省第一名。参加2018年全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再度卫冕成功,牢牢稳坐江西省电子专题设计大赛头把交椅。近5年参加国家和省级各项技能竞赛获奖942项,其中国家级竞赛奖及省级竞赛一等奖353项,不少比赛创造了与名牌大学同场竞技、同台领奖的优异成绩。 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六个一”、“五个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受到教育部专家好评 学院形成了以“六个一”、“五个合”为内核的“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六个一”即开设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产业,创办一所研究机构,举办一个企业实体,参加一项全国竞赛,创建一批校企合作基地;“五个合”即专业与产业融合,课程与前沿契合,教学与科研汇合,学院与企业联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参赛结合。2014年12月,教育部专家莅临学校,对学校办学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 独占鳌头的造福贡献——校友多次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榜人物,学校跻身2016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100强,在同类高校中绝无仅有 学院为社会培养了18余万名优秀技能型应用性人才,造就了数十几位亿万富翁及一大批拥有千万元资产的企业家,其中校友、木林森光电公司董事长孙清焕多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晋升2017年江西首富;校友、鸿利光电公司董事长李国平跻身江西2017财富榜20强。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跻身2016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100强,是唯一的进入前100名的应用型大学(网络链接)。广州日报发布应用大学排名榜,科学评价国内872所本科院校(非博士培养单位),江西24所上榜,学院在江西排名12名,全国排名551-600名之间(网络链接)。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学院赢得了“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孵化器”的美誉。 独辟蹊径的国际交流——全力推动跨国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学签订了2+1或3+1的联合办学协议,实施高中起点本硕连读、专科起点本硕连读、本科攻读硕士、硕士攻读博士项目。有90多名学生获美国伊氏教育基金奖。聘请了一批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明显。 独占一席的品牌效应——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与赞誉 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十大应用型高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最具综合实力应用型高校等称号。创办人杨名权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首届江西十大杰出校长等称号。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担任江西省委书记期间,先后三次来校指导工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介绍学院办学情况。2005年,全国中职教育会议在学院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莅临学院视察,对学院的各项事业进行了充分肯定。会议结束后,前来参观学习、指导的单位和领导络绎不绝,几年来共接待各类教育考察团体236个,4968人次。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强大的亲和力和突出的品牌效应,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学院办学水平的高度认可。
江西工程学院 2021-02-01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是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楚风汉韵荟萃之所,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故里、诸葛亮躬耕地——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前身是河南省政府批准筹建的南阳大学,1993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并入,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先后获批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项目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学校、科技部众创空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中原经济区最佳服务高校、河南省十大创新创业典范学校,河南省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学校,河南省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等荣誉。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校园占地面积1760亩,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3.95亿元,建有26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实验室,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1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现有馆藏总量339.0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68.46万册、电子图书170.6万种(册),拥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考试题库、多媒体视频库、外文资源等46个数据库。同时,图书馆自建有“馆藏数字书库”“南工文库”“仲景文献数据库”“建筑科学专题库”“中医学专题库”等特色数据库。主干带宽2万兆、出口带宽12G的校园网覆盖全校,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有线、无线统一身份认证,终端计算机21000余台。 学校坚持“做强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工科,做优特色学科”,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契合区域产业需要,围绕服务南阳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电商及物流、“楚风汉韵”古建筑遗存保护、仲景品牌医药等支柱、新兴产业,分别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中医学、中药学等一批核心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群、专业群、人才链与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对接。现有15个教学院部,覆盖理、工、管、文、经、教育、法、医、艺术等9大学科,开设53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教育部、省教育厅“卓越计划”试点专业,6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10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学校坚持“高起点、分步走、双师型、可持续”的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67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0人,博士、硕士学位1163人。拥有河南省优秀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7人,建设有30个省、校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设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聘请多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校坚持“教学为重,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服务教学质量”的理念。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3年立项科研项目35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145项;公开发表论文1727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55本。主办的《南阳理工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开展校地合作,主动适应地方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拥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工程实践基地、省院士工作站、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关村领创空间等一批科研平台。组建“智能制造”、“仲景健康养生”、“电商实训”、“教育国际交流”等科研服务中心。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博世、长城计算机等共建实验室,与中兴通讯签约共建“南阳理工·中兴新思学院”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办有九州通班、宇通班、理光班、二机国贸班等校企联合班。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科研项目,近3年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254项。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工作,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力争毕业生“能就业、会就业、就业好、敢创业”。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大力开展就业基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多次获“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设有“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校友会”,在国内外设有54个校友联谊分会。支持成功校友注册成立河南省高校首家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会,设立校友创新创业基金200万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南阳创业学院和中关村南阳领创空间,实施河南高校首个“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6年9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2月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2018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累计获得1996项奖项。2015年学校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学校学生代表多次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累计获得亚洲区银奖1项,铜奖21项;参加第九、十、十一届河南省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三连冠;参加百度首届高校搜索营销大赛获得一等奖,总排名第二;2017年,在第八届“蓝桥杯”国际软件大赛荣获2项一等奖;在2017年首届全球华人网络安全大赛暨第四届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均获特等奖。仅2019年,我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5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88项,省部级奖励465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我校排名全国高校第228名,河南省第8名。学校坚持走开放多元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借京豫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结对共建;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参与组建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同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与近百所国外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实施;在韩国设立分院,招收中医学韩国留学生;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韩国庆南大学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师生赴国(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供机会,招收外国学生来校留学和培训;设有中原中韩文化交流中心、南阳中日文化交流中心等。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南工校训,弘扬“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确立“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的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地方性、服务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植根南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
南阳理工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办学条件名列前茅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95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20年励精图治,现拥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在江北学院路和哈东(宾西)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占地面积1044亩,校舍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261.18万元,图书76.8万册;专任教师473人,副高级以上的任课教师达41%。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以及一流的硬件条件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黑龙江省仅有的2所"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其中一所是久负盛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另一所就是异军突起的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办国内一流高校——志存高远 "办国内一流高校"是我校奋力追求的办学目标!学校秉承"积极、踏实、学习、开放"的校风和"规范严谨、精益求精"的校训,"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与世界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学生管理改革,率先引进了香港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验室与一流企业共建,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控能力与工程能力……方方面面改革,让学校风生水起,博得广泛的社会声誉! 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特色鲜明 我校现有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7个,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7个,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软件、计算机专业与苹果合作培养IOS开发工程师,与谷歌合作培养ANDROID开发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华为合作培养芯片设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电子商务专业与阿里巴巴合作培养数据分析工程师、电商运营工程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中影动画合作培养动画设计师……长期的校企合作,受益于与企业共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建现代化实验室,让学生学到生产一线先进的工程技术,从而能够成为符合世界一流企业规格与标准的技术人才。 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前途无限 我校作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具有现代特色的"微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研"等新型网络学习体系的建设,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知识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大连、哈尔滨等一线城市,部分学生进入苹果、华为、阿里巴巴、联想等高端企业就职。我校学生毕业出口通畅,薪酬待遇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几年前就被教育部授予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花园式现代校园——绿色 智慧 我校哈东新校区的启用,将会成为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新校园独具匠心的规划设计和高标准建设,使新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因而成为哈东一处最靓丽、最引人注目和驻足的新景观: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卓尔不俗的大学生艺体活动中心、高雅别致的国际交流中心、绿草如茵的凝萃园、碧波荡漾的荷花湖、奔流不息的猞猁河、苍翠欲滴的太平山……小桥流水的温馨,亭台楼阁的浪漫,让校园洋溢着盎然生机! 新校园花园式的怡人景观,正是通过借鉴欧美一流名校绿色、低碳的先进理念,特意选址建成了这座适宜学习和生活的现代化校园,让年轻的生命可以规避闹市的雾霾和噪音污染,从而享受新校园清新的空气与蔚蓝的天!而且新校园毗邻一所新建的民生医院,为全校师生的健康保障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医疗条件。 荣誉在手,重任在肩 多年来,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正是以不俗的前瞻意识,脚踏实地办学实践,一步一个脚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2003年 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 2004年 被国家劳动部、信息产业部联合批准为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0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 2009年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 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黑龙江省动漫人才培养基地; 2012年 被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2008-2016年 陆续成为苹果、谷歌、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国际优秀企业合作院校。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2021-02-01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建设院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乐队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截至2018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228人,其中本科生1548人,硕士生633人,博士生87人,附中(含附小)960人。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外音乐人才向往的地方,七十余年来,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创作、表演和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来校学习,培养了数万名优秀音乐人才及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 中央音乐学院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经验的同时,不断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艺术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音乐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发展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中央音乐学院 2021-02-01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于1964年建立。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专门人才;以办学理念“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指导,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是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总部基地学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学校以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为办学核心,是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全国唯一博士培养单位;拥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MFA)授予权,建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校。专业分布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三大类,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中国器乐系、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另设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生院、考级艺术中心(美育中心)和附属中学,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多层次教学体系。 学校名师荟萃,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各学科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由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等构成的众多人才储备,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学科、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等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16年,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国家级艺术奖212项。 建校以来,学校凝聚和培养了众多在业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音乐名师和人才,向海内外输送各专业优秀毕业生近万名。坚持开放办学方针,与三十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发展、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结构、校园综合治理的改革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探索独立自主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引领世界音乐教育的前进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2-01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原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始建于1985年,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1998年9月,因管理体制改革转为中央与山东省共建,以山东省管理为主,2003年2月更为现名。 学校坐落在“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烟台,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省级花园式单位和文明校园,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省级创业教育示范校、山东省首家获批的全国首批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和全国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占地9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66.24万册。 建校33年以来,学校秉承“惟平惟准、近知近仁”校训,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信息学科见长,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现有17个二级院(部)、7个研究院、36个研究所(中心),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20851人。教职工1204人,其中专任教师817人,教授122人,博士37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20余人。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特色带动、重点突破、绩效考评、动态管理”原则,推动形成核心学科优势突出、支撑学科特色鲜明、基础学科健全扎实、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会计、工程(电子通信与工程领域)、金融、应用统计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十三五”期间,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业工程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建设专业(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学、统计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培养具有必要的历史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立项建设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专业3个、中国大学四星级专业1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9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2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校外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200余家,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需求,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有“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和“未来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系统安全与管理实验室”“公共管理创新及仿真实验室”“感知技术与控制实验室”“煤炭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基地”和“山东半岛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6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车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烟台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院、煤炭经济研究院、半岛经济研究院、东亚社会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院和儒商研究院7个研究院,“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地方立法与政府法治研究服务中心”和“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4个新型智库。 学校坚持全方位开放合作,立足烟台、服务山东、面向全国,推进校城融合、产教融合,推进教育国际化。设有教育部批准的山东省最早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商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加强与港澳台高校沟通交流,在学生培养、教师互派、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烟台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位,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特色凝聚为重点、以开放合作为突破、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在为建设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财经类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东工商学院 2021-02-0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始建于1973年,建有千佛山和长清两个校区,是目前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艺术教育和高中美术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装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5个教学单位。建有博物馆、美术馆,设有中国民艺研究所、中华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编辑出版学报《设计艺术》、校报《山东工艺美院报》。建有学校网站及“设计?中国”等专业网站。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立足建设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相关学科为支撑、传统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美术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设计、美术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设计艺术学、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其中设计艺术学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艺术学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立德树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建立并不断优化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50余个专业方向,其中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为国家特色专业。 学校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中有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等。同时聘有国内外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及“六艺学者”特聘教授。 学校科研及创作实绩突出。建有“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手艺农村”等科研及设计项目,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并获奖;广大师生在“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赛,以及在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德国IF国际设计竞赛、美国弹力方程式国际设计锦标赛(简称“FE”)等国际设计大赛中成绩优异。 学校服务社会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完成北京奥运会官方海报设计、第十一届“全运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参与完成上海世博会山东馆、韩国丽水世博会山东活动周、哈萨克斯塔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中国深圳文博会山东展区等设计施工运营工作,完成山东区域发展战略主题展等系列重点设计项目。学校与山东省十余地市人民政府及浪潮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文创产业等重点项目合作和智库服务,取得积极成果。学校设有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金种子”孵化器,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创意设计研发、区域经济与文化服务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积极开展教育合作与学术文化交流,学校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成员,举办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会议等教育交流活动。与美国俄勒冈大学、法国里昂美术学院、英国杜伦大学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近年来,举办“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世界大学生摄影艺术展”、“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等重大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深化学术文化交流。 学校秉承“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围绕设计艺术教育特色,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大学使命,为“设计服务社会,设计引领生活”持续奋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1-02-01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走“本科立校,依法治校,优质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学校实施“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的育人理念,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全心造就高素质人才。 学校艰苦创业,不懈努力,设置理工、文法、财经、艺术、外语、管理、医药等学科门类百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工2000余名,学校馆藏图书200余万册,实验实训室百余个,学生公寓等设施齐全,校园网络先进快捷。 学校拥有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以具有国内外名牌高校学术背景的博士和正、副教授为主体,以“双师型”人才为骨干,其中有数十名国家级、市级专家和教学名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法、德、西、葡、日等语种的外教。兼任教师队伍多为来自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行业、产业部门的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专家。师资多样化的组合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鲜明的特色和可靠的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实用性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学校建立了社会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教育发展、3D打印技术等多个校级、市级研究院所和基地,在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教师论著和科研成果不断获得全国性和省市级奖项。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与职业培训、管理咨询、技术转让和志愿服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学校注重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先后同5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选派各专业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并聘请合作院校教授来校讲学。学校自2013年起与世界50强名校英国华威大学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硕士教育项目。2015年学校在欧洲圣马力诺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孔子学院。每年学校为来华留学生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外文课程。 学校努力培养大批城镇化进程亟需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并积极造就一批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的高水平精英人才。学校注重结合市场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注重学生实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育人、以文化人。学校以教育的高质量赢得了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毕业生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著称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在98%以上,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并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社会新星。 今天的北京城市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北城人正意气风发走向辉煌的未来!
北京城市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7 198 199
  • ...
  • 252 2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