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null)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常明欣教授团队在合成手性二氢喹喔啉酮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利用二胺作为不对称还原胺化的胺源,与酮酯在手性铑催化剂作用下高效合成手性3,4-二氢喹喔啉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院校代码:116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00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0]4号文批复,学院正式创立,并于同年秋季起开始招生,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第三批招生计划。2004年11月,学院经重新报批,获得国家教育部高函[2004]21号批文确认。 学校现有校园占地面积210亩,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78215平方米。立足于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设置了医、管、理、工、文等五个学科门类的20个本科专业。经过7年的建设,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母体资源为依托,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培养适应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2021-02-01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取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名,是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新机制独立本科学院。学院充分依托母体学校--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着重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高级人才,面向全国招生,在2005年教育部专项检查中,学院成为贵州省唯一获得良好评价的独立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以“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以医学为学科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院拥有教职工400余人,专任教师242人,教师队伍中教授(含其他正高级职称)66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职称)95人;拥有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16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5%。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师生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努力践行“博学多闻 精勤济世”校训,积极营造“求实、勤奋、进取、创新、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综合性独立本科院校。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 2021-02-01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百年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振兴中华之路,认识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重要社会功效,在此背景下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于保定设置了“直隶省立补习学堂”,直隶提学使司委任省视学张良弼先生为第一任堂长。1912年,学堂更名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是直隶仅有的一所中等工业专门学校,1934年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保定沦陷,学校被迫停课并迁址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陕西省周至、西安等地艰难办学。1946年在天津新开河法政桥北(原天津商职旧址)复校,成立“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时在西安的“河北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在校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并入“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学校从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河北省工业学校”。1982年更名为“河北化工学校”。2002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改建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跨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学校现状 融汇了百年历史精华和历代前辈智慧辛劳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926亩,建筑面积24.21万㎡,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教职工454名,在校生规模10199名,服务面向涵盖化工、医药、生物、轻工、机电、管理、计算机等行业,设置55个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有化工技术、制药技术、机电技术、信息与管理四大类实训基地,其中2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化工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8个专项技能培训基地,21个实训中心,111个实训室,1个河北省高校生物反应器与蛋白类药物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外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428家。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扎实,教学严谨、乐于创新、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三三三”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 办学特色 建校伊始,补习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今已经从事各种实业及欲从事各种实业之儿童入焉,以简易教法授实业所必须之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普通教育”。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时期,学校以“教授完全之普通工业之知识技能,俾得将来从事工业之目的”;学校以“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为主,为实行普通工业之用;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期,学校明确了授予学生从事工业所必须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是学校的一贯宗旨,旨在培养具有高中文化的一般工科技术人员。实业教育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民族工业发展需求,使学校能在国力孱弱、战乱不止的艰难环境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经过几度废兴、几经迁徙,经过抗战时期的辗转流离、动荡办学和和平年代的改造调整、发展壮大,直至近年从中职升为高职,学校传承的精神和文脉一直沿袭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之路,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之理念,沉淀下浓厚的百年职教文化,形成了传授实业技术、沿袭职教之路,依托行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密跟踪河北化工医药行业发展,沿袭百年来一贯之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牵引,探索创建“三对接,五段式”、“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工学合一,学做一体”、“三对接,三段式”等多种特色鲜明,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学校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战争年代和恢复建设时期造就了大批国家急需的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6%以上。历年来,学校培育的毕业生中,许多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评价 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先后被原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学校;被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发明创造单位”;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化学工业职业鉴定中心授予全国化工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05年在河北省高校就业评估工作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7年成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2008年被遴选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表彰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2015年,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北化工医药——新道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人社部遴选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作为全国24所职业院校之一,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又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校作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学校、全国化工高职制药技术类和仪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理事长学校、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高职生化与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学校、全国高职化工类、材料类、精细化工类、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在河北省和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骨干示范作用。 面向新时代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奋力潮头,勇于开拓,巩固和深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努力向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目标扎实迈进。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北京大学药学院汪贻广/张强团队与游富平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文报道高效操控肿瘤细胞焦亡的新策略
2022年5月23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贻广研究员、张强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系统生物研究所游富平研究员团队在纳米领域顶级期刊NatureNan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细胞焦亡纳米调控器用于肿瘤治疗》(“Apyroptosisnanotunerforcancertherapy”)。
北京大学 2022-07-08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龙湾路4号,毗邻圭峰山(国家4A级风景区),环境幽雅,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学院占地约320亩,教学设备约3000万元,图书馆藏书16万册,学院师资雄厚,现有教职工20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51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122人;学院拥有一间1000多床位的直属附属医院和80多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设立了护理临床系、药学系、医学基础部,开办护理、药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助产、中医学等9个专业,面向全省招生。 学院注重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服务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医院、高端养老机构共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教、学、研战略联盟”,打造以“健康养老、高端医疗、心灵度假”为主题的健康养生科普体验馆、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基地、中医药产业、健康养老业的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卫生职业人才。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由江西中医药大学申办,经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医药类独立学院,原名江西中医学院抚生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7年开始独立颁发毕业证书,2012年开始独立颁发学士学位证书,2013年6月,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5年,学院凭借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及扎实的办学实力,被列为江西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十所试点院校之一。 学院位于素有“南昌后花园”和“小庐山”之美誉的江西省南昌市梅岭风景名胜区,校园占地面积470.41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实验大楼,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整。 学院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较高学术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7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0.5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0.68%。学院立足社会需求,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收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市场营销等2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优势凸显”的专业建设布局。学院现有学生7806人。 学院始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的发展主题,实施了“特色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确定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建成特色鲜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中医药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发展目标。2014年,学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乔顿州立学院、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等院校进行了接洽,并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乔顿州立学院签订了学分互换项目的合作协议,成功引进美国库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课程,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软实力;2017年,学院与俄罗斯SLC丝路(中国)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洽谈,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中俄中西医结合友好医院”暨“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附属医院”,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引进俄罗斯优秀医疗技术人才,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合作,共同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将学院建成江西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优秀学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自2007年以来,连续七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首位,已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输送了近千名优秀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好评。 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有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省卫生监督所、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北京市西苑医院、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江中集团、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0家实践教学基地,遍及江西、上海、深圳、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等省市。同时,聘请了一大批学历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带教教师,充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的教学需求。 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奥林匹克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获金奖10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华佗杯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天堰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累计获奖100余项;在“创青春”及“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精诚杯”大学生电脑作品大赛等各类省级大赛获奖140余项;在第十四届江西省运动会上,学院代表队夺得5金6银6铜的佳绩;仅2016年,学院先后荣获10项国家级、29项省级奖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今天的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已经成为一所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管理严格、品牌优良的独立学院,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2021-02-0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是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属下的二级法人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担任,董事会工作遵循董事会章程。湘杏学院院长按章程主持全院工作,并向董事会负责。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共享母体教学师资和办学资源,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实用型的中西医药人才为办学宗旨,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办出湘杏学院的特色,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学校历史悠久 湖南中医药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也是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中医药院校。学校创办于1934年,时名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60年改办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与湖南中医学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含浦、东塘2个校区,占地面积1393亩。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下设18个学院, 24个本科专业:中医学(“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医学信息工程、运动康复、英语、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涵盖医、理、工、管、文五大学科门类。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湖南省重点学科10个, 其中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构建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三级重点学科体系。 教学资源雄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98人,有博士生导师108人、硕士生导师4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入选国医大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百人计划”专家7人、“芙蓉学者”2人、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人,省学科带头人17人、医学学科带头人22人、省级名医69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优秀教师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 科研成果丰硕 学校建有科研平台56个,其中国家级3个、部级21个、省级19个、厅级13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116项,获省发明奖二等奖1项;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00余项,其中“973计划”计划项目14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9项。 附属医院发展迅速 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3所直属附属医院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设置齐全,拥有熊继柏、潘敏求、张涤等一批知名的中医临床专家,建设有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学校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合作开展了我省首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巴民族医药研究中心”,与卢森堡合作建立了“中-卢中医药合作研究中心”;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位于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严谨规范,学习生活环境优美,现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医学影像技术等13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4000余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2021-02-0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国标码:13899以下简称东方学院)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唯一的中医药“211”工程建设高校)申办,200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设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2007年建立中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委员会,设9个党总支、56个党支部。学院已建立校董会、院委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下设21个行政处室。 根据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加强实践教学,除校内实验楼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4家(其中附属、教学、实习医院68家,实习基地53家,国家级研究院3家)。在校生15000人,教职工1200余人,专职教师823人,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9%。 学院以立德树人、坚持党建、强化思政的办学理念和原则,创建“铸魂抓钢”、“东方精神”、“双禁四无”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及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25000名毕业生,凭借德才兼备优势,赢得了社会好评。北京海陆空三军、武警及各大兵种总医院,京津冀各地三甲医院等数百家与中医药相关的大中型国企、外企竞相聘用我院毕业生,使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 近年来,学院考研上线人数稳定在400名左右,分别考取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并且连年以40多名批量考入北京、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内外3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生院。 学院启动科研基金,确定省、院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获得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学院出版《中医养生学》、《中医营养学》中英双语版供中医药高校使用教材,《二级Access与公共基础知识教程》等9部学术专著,形成了全院教学、科研、培训三足鼎立的局面。 学院曾多次被社会权威评价机构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独立学院”,2015年至2018年连续4年蝉联中国医科类独立学院排行榜榜首。董事长、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田宜春教授被国家老龄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称号。学院办学成果及管理经验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年报》和新华网等50多家国家级报刊及网站报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51 2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