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刘志勇
刘志勇,副教授、硕导、中国药膳大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委等职务。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医外科学》、《中医药膳学》等课程,先后主编有《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药膳学》教材两部,参编《中医外科学》等教材多部,制作的教学课件分别获得江西省第四、第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二、三等奖,其主讲课程《中医药膳学》被列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对中医药膳养生领域见解颇深,主持有“基于体质养生模式下的中医药膳研究与开发”、“益生菌口服诱导粘膜免疫耐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新中医》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指导“赣鄱药膳”、“江中养生宴”等药膳作品分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药膳大赛金奖,部分药膳作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刘志勇 2023-03-06
冯志勇
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期刊《中国通信》副主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无线通信及网络方面的研究,在认知无线网络、无线网络虚拟化、通信感知一体化、飞机通信与组网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欧盟FP6和欧盟FP7大型国际重点合作项目。相关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奖励项多次。
冯志勇 2023-02-22
董志刚
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专家。 兼任国际磨粒技术学会(ICAT)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委员、极端制造分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超声加工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磨粒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精密工程与微纳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编委。Scientific Reports、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 & Design、Journal of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机械工程学报等23个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多次获评《机械工程学报》、《航空制造技术》等期刊优秀审稿专家称号。 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航空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军科委重点项目课题、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商飞创新基金、航天一院-高校联合创新基金、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8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等10余项。 承担《精密加工》、《工程图学》、《精密特种加工技术实践》等教学任务,获2019年度NOK奖教金二等奖,连续4年获校教学质量优良奖,先后5次获校考核优秀荣誉称号。担任机1305班和机日1901班班主任,两次获得大连理工大学“优秀专业班主任”荣誉称号(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所带班级获校优良学风标兵班(本科生最高集体荣誉)、校优良学风班、大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班级同学获各种荣誉、奖励60余人次;所带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6项。
董志刚 2023-02-22
林耿
林耿,男,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林耿 2021-12-31
李林
李林,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主任中医师。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综合科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急诊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医药心血管病防治及研究、中医药危重症治疗与康复及研究、中医全科医学优势病种研究。在中医药防治心衰病的基础理论发掘、治则治法、药效实验、经方实证等研究中有一定成果。
李林 2023-03-06
张龙
1.个人信息 张龙,1963年生,男,吉林省农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石化资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主任。 研究兴趣:(1)化学工程;(2)绿色化工;(3)精细化工;(4)资源加工工程;(5)工业催化
张龙 2021-06-23
赵龙
赵龙,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数字导航中心(http://dnc.buaa.edu.cn)负责人,北京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室内导航定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获得北航首届“蓝天计划”优秀博士后称号,2006年获批北航“蓝天新秀”人才奖励计划,2017年入选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主要从事惯性导航技术、地球物理场辅助导航技术、视觉导导航、数字孪生导航和多源导航信息自适应融合及应用技术研究。近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航空基金项目6项、航天创新基金1和横向课题3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 ★ 先后发在IEEE Trans. on Veicular Technology、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Sensors Journal、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GPS Solutions、Science China、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和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 ★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奖11项、北京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和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1项。 ★ 主讲了《现代导航技术》、《机器视觉》、《导航系统》、《计算机视觉与导航技术》、《导航系统设计》、《导航技术发展概论》和研究生精品课《系统辨识》等课程。 ★ 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1人、获得校级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4人、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人、获得院级优秀学位论文1人。 ★ 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Sensors Journal、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Journal of Navigation、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航空学报和电子学报的审稿专家。
赵龙 2021-12-31
王英龙
2000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2003年6月硕士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后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被聘为教授,2018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出版教材及译著7部,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等奖励18项,指导6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及青岛科技大学第九届教学名师等十余项奖励。 主要从事化工过程模拟与系统集成、流体相平衡与热力学特性、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和分子辨识工程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新华制药、中石化等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到账总经费上千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8件,多项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余亿元。获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21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在化学工程领域的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多篇,被引用4000余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常年受邀为上述期刊审稿,2017、2018年分别获得Energy、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期刊的杰出审稿贡献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废物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科技智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协会会员;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specialty section of Frontiers in Sustainability)副编辑;Current Chinese Science编委。 2021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来源:全球学者库);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来源:美国斯坦福大学);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获Energy、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杰出审稿贡献奖;2018年获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期刊杰出审稿贡献奖;2018年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被引最多的作者;2019年获“ACS Publications Awards”。
王英龙 2023-03-09
刘龙
主要利用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代谢模型、基因线路、碱基编辑、机器学习等)进行模式工业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细胞工厂的设计创制、过程优化与工程应用研究,高效生产功能食品配料包括母乳低聚糖、乳源蛋白、脂溶性维生素、食用有机酸等,氨基葡萄糖、维生素K2、苹果酸、磷脂酰丝氨酸等产品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合作单位包括山东润德生物、杭州宝晶生物、浙江昂立康生物、山东金城药业、湖北广济药业、南通励成生物等2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 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1) Systems Microbi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Springer)执行主编 (2019.10-) (2) Food Bioengineering (WILEY)副主编 (2021.12-) (3)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 (WILEY)副主编 (2021.1-) (4)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编委 (2017.6-) (5) Amino Acids编委 (2021.2-) (6)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编委 (2022.1-) (7) Journal of Fungi编委 (2022.3-) (8) Metabolic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编委 (2018.10-) (9)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编委 (2015.8-) (10) Biotechnology Notes编委 (2018.11-) (11)《合成生物学》编委 (2020.3-) (12)江苏省教育厅工学3类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负责人(2018.11-) (13)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19.7-) (14)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11-) (15)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1.10-) (16)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生物发酵美妆原料分会副理事长(2021.12-) (1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刘龙 2023-03-06
林酯素
【项目来源】1、南京市科技局项目“酶亲合超滤筛选圆滑番荔枝抗癌活性成分与产品开发”,编号:220401091;2、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肿瘤中药有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研究”,编号:2002201;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番荔枝植物抗癌化学成分的分离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编号BK97115;4、南京中医药大学风险基金资助项目“抗癌药林酯素的研制”,编号CX200601。 【成果鉴定】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被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为优等项目。 【类    别】中药新药一类和五类两种。 【剂    型】脂质体注射剂。 【处方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资探专家教授研究发明方。处方特色:创新性提出气滞、血瘀、痰湿、热毒、正虚均可生成“毒”而致癌的中医理论,确立解毒化毒抗癌的治疗大法,研制成新的靶向抗癌中药制剂林酯素脂质体注射剂,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了药物毒性,达到强抗癌活性物质与先进靶向制剂的完美结合。处方组成:林酯素A的组成成分(98%以上)为番荔枝内酯单体AS;林酯素B的组成成分(90%以上)为番荔枝内酯活性部位,其中主要单体成分(50%以上)为AD、AA、AE等几种。 【功能主治】解毒化毒、抗癌。主治肝癌、乳腺癌、肺癌等。 【主要技术指标】 1、抗癌活性 (1)林酯素A的组分AS的体内抗肝癌活性:极小剂量AS每天腹腔注射一次,连用7天,即能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其平均体内抗癌活性是化疗药5-氟脲嘧啶(5-FU)的540倍,(2)林酯素B的主要组分AD、AA、AE的体内抗肝癌活性:极小剂量即能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其平均体内抗癌活性是化疗药5-氟脲嘧啶(5-FU)的449倍,(3)林酯素A和B组分有超过某些化疗药的强抗肿瘤活性,其抗癌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癌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癌细胞信号传导有关。 2、药物毒性 药物组分经过灌胃给药途径,初步摸索出药物组分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37.97mg/㎏。 【推广应用前景】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人200多万人,死亡130多万人,目前全国癌症病人总数约为450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抗癌药物市场。抗癌药林酯素的研制,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番荔枝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番荔枝种子价格低廉,本项目将带动番荔枝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造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有意义的项目。 【进展情况】 已完成临床前部分研究工作;已申请4项发明专利。将继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1类和5类新药的技术要求,完善药学药剂学和药效毒理学研究、申报临床批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5 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