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8×6.5〞波束可调两分频有源同轴环屏阵列音箱-FCL806A
FCL806A是一款有源环屏阵列音箱,主要用于LED环屏影院。箱体采用桦木夹板制作,轻巧而坚固,有源环屏音箱提供55Hz-20KHz的频率范围,具备平滑的频率和相位响应。32个1寸的钕磁球顶高音扬声器和8个4寸钕磁中低音扬声器构成一个动态余量极大的组合,高音扬声器同轴阵列式排布在中低音扬器上方,声像定位更准,提高线阵列音箱的远场近声场均匀度和清晰度。音箱内装独立的16通道大功率功放及DSP,音箱可单独调节,连接数量根据实际场合大小进行配置,使得现场扩声极其灵活、便捷。功放部分使用高效率开关电源,内置DSP模块,具有处理分频、EQ、压限、延时、音量等功能,音箱采用DANTE数字网络传输, 每通道可独立控制,延时,幅度可调。
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2022-07-02
【高教前沿】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地区产业需求,创造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
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高校科技创新的革新、加强有组织科研、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分享了重庆交大的经验和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12-19
一种耦合有CO2储能单元的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有CO2储能单元的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由布雷顿循环发电单元和CO2储能单元组成;布雷顿循环发电单元包括高温回热器、燃烧室、透平、发电机、低温回热器、冷却器I和压缩机I;CO2储能单元包括低压储气室、冷却器II、压缩机II和高压储气室。本发明发电系统中CO2储能单元可将不稳定的能源以超临界CO2的形式储藏起来,在用电需求高的时候,将储藏的高温高压超临界CO2经布雷顿循环稳定做功供电,很好的实现电能的稳定输出,因此耦合了CO2储能单元的本发明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可以进一步的节约能源,降低弃风弃光率,提高昼夜负荷调节稳定性,实现节能减排。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提高O2/CO2气氛下煤粉燃烧性能且降低NOX生成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210413882.5)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O2/CO2气氛下煤粉燃烧性能且降低NOx生成的方法,属于煤粉高效低污染燃烧领域。本发明将平均粒径在20微米以下的超细煤粉与平均粒径为70~90微米的普通粒径煤粉在O2/CO2气氛下混合燃烧,超细煤粉的混合质量百分比为10%~40%,超细煤粉中的挥发分质量百分比>15%,在不增加O2/CO2中O2浓度前提下,采用超细煤粉与普通粒径煤粉混合燃烧,使得超细煤粉颗粒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将 CO2 应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化学链 CO2 重整甲烷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 CO2 应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化学链 CO2 重整甲烷方法,具体为:在 CH4 氧化反应器中,Fe3O4 与 CH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H2、CO 和 FeO,将 H2、CO 作为二甲醚合成气源,将 FeO 转移至 CO2 还原反应器;在 CO2 还原反应器中,FeO 与 C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O 和 Fe3O4;将 CO 作为二甲醚合成气源,将 Fe3O4 返回至 CH4 氧化反应器。本发明还提供了实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技术需求:一套为景区打造的多商户版B2B2C电子商务平台
1、包含商城、小程序直播、拼团、砍价、商户管理、 秒杀、优惠券、积分、分销、会员、充值、多门店等功能。2、可对接各景区票务系统,景区一键实现线上售票,未来会增加专属的票务模块。3、低成本获客,提供微信生态裂变获客方案。4、强大的分销代理功能,可以帮助商家拓展销售渠道,包含晋升机制、佣金激励和二级分销,可以应用于老带新场景和线下团队线上化场景,帮助商家打造拥有战斗力的线上销售团队。5、支持容器云、资源编排、资源限制、资源调度,满足企业对复杂资源规格的需求。提供容器、应用,两级监控。提供metric、logging、tracing,三类监控。
江西东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1-02
迟钝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EIBAV1
迟钝爱德华氏菌 ( Edwardsiella tarda) 是目前水产养殖业中具有极大危害的革兰氏阴性病原 菌,是近年来经济养殖鱼种鲆鲽类腹水病的首要病原之一。由于该菌为兼性胞内寄生菌,传统 的防治手段对其效果不佳,针对其致病机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疫苗,将为我 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项目从山东患病大菱鲆体内分离获得一系列迟钝爱德华氏菌株,通过在模式动物上进行 半致死剂量实验,成功筛选出迟钝爱德华氏菌强毒株EIB202和弱毒株EIBAV1。弱毒株EIBAV1 对大菱鲆进行免疫,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通过临床前效力及安全试验证明EIBAV1是 一株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迟钝爱德华氏菌弱毒疫苗可用于腹水病害的防治,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 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减少由腹水病引起的经济损 失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抗脑缺血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主委,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果内容:丹参素冰片酯(DBZ)是课题组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NMR等技术手段,在复方丹参方效应成分的基础上,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君使”对药的化合物设计方法,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设计、合成的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的新药候选化合物。DBZ显著的抗脑缺血损伤活性,并从血管新生、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揭示了其多环节的作用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上。 DBZ具有易于制备、工艺可控、高效低毒等特点,是一个成药能力良好的化合物。现已完成大规模化的非光学活性DBZ生产工艺(20Kg/批),并建立光学活性DBZ拆分工艺,建立光学活性DBZ不对称合成工艺;同时开发出光学活性的右旋 DBZ 10公斤级合成工艺。建立了DBZ原料药质量标准、DBZ脂肪乳剂的工艺。 现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 1项PCT国际专利获58个国家及地区授权。 成果用途: 该项目研究内容及产品涉及治疗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1类化药)开发。 成果成熟度:中试产品阶段(已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入股、合作推广,本项目欲融资8,000万元占股20%,按照国家 1 类新药的申报要求,展开研发、产业化的规范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ZL 201410175950.8 一种混旋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方法 授权 ZL 201310470979.4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授权 ZL200910023010.6 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ZL200610042787.3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PCT/CN2007/001550 取代β苯基α羟基丙酸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西北大学 2021-05-11
抑制HIF1α稳定性的多肽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a)或(b)所述的多肽:(a)由CEKYELD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多肽,(b)将(a)限定的氨基酸序列经过多个氨基酸的添加且具有抑制缺氧条件下HIF1α蛋白稳定性的活性的由(a)衍生的多肽。本发明通过体外实验证明了上述多肽对HIF1α稳定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抑制HIF1α下游基因vegf的表达及产物VEGF的分泌,本发明对治疗缺氧相关的肿瘤及血管新生具备重大潜力。
南开大学 2021-04-10
WHL—1絮凝剂沉降铜精矿工业试验
本项目已通过省级鉴定。大冶铁矿矿石以含铁为主,铜为综合回收元素,矿石中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一般分布于裂隙中或呈浸染状,嵌布粒度细,因而要求磨矿细度达到-74μm占80%以上才能有效分选。浮选所提铜精矿更细,-74μm占90%,-10μm占有率高达35%以上。显然在浓缩脱水中,微细粒铜精矿沉降缓慢,常从溢流中流失,溢流中含固量一般在0.2—2.0%,严重时高达11%。 在铜精矿加入WHL—1絮凝剂,可使微细粒子发生絮凝现象,沉降速度加快。溢流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投药量:0.7kg/m3矿浆;投药方式:按要求稀释后加入浓密机给矿管道;溢流含固量小于0.03%,年增经济效益250万元。溢流质量改善后,可作为选厂循环用水,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7 68 69
  • ...
  •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