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征集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力加速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企业培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05-10
一种智能汽车倒车辅助系统及辅助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汽车倒车辅助系统及辅助方法,其功能为显示汽车后方障碍物并测量其到车身的距离,直观的标示汽车倒车所需宽度。系统包括结构光投射器、两个摄像头、倾角传感器、中央视频处理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屏。结构光投射器用于投射结构光到汽车后方区域;两个摄像头用于采集汽车后方的两幅图像;倾角传感器用于获取汽车实时的姿态信息;嵌入式中央视频处理模块用于对两个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处理,并结合倾角传感器获取的汽车姿态信息计算出汽车后方物体的距离。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倒车视频和倒车路径。本发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倒车的便捷性,利于避免不必要的相撞,具有使用灵活、反应迅速、测量精确、适用面广、功能易扩充的优点。
浙江大学 2021-04-11
汽车音响及多媒体信息面板视觉检测系统
综合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精密测量以及模式识别等技术,构造柔性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实现不同类型的汽车音响及多媒体信息面板各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实时的在线质量检测。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亮度检测,系统能够检测面板或按键的背光状态及其亮度参数。 (2)检测面板或按键字符的有无、完整性及正确与否;检测字符表面污渍、印刷偏移;键盘按键位置;对检测的缺陷进行统计,可以保存和显示统计数据。 (3)显示字符的缺陷及完整性检测,显示器件的表面缺陷检测。 (4)系统具备电流测试功能(多种状态下的电流:暗电流、LED电流、VFD+LED电流等)。 (5)通信功能测试,系统兼备LIN总线、CAN总线(包括SINGLE_WIRE CAN)、I2C总线、K_LINE总线、SPI总线、RS232总线等可以对不同通信方式的产品进行控制与测试。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电池箱、电池模组及新能源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箱、电池模组及新能源汽车,所述电池箱包括箱体、盖体和密封圈;所述箱体包括底面及设置于所述底面四周的侧壁,所述底面与侧壁形成一容置电池的容置空间;所述盖体包括顶面及设置于所述顶面四周的侧壁,所述盖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密封圈,以使所述箱体与盖体盖合时,所述箱体的开口与所述密封圈接触;所述电池箱还包括密封填充物,在所述箱体与盖体盖合时,所述密封填充物设置盖合位置处的顶面四周的侧壁与所述底面四周的侧壁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箱,可以在提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2005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2016年学校以优异成绩分别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试点认证。 学校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分别坐落于合肥市前江路1号、梅山路103号、史河路45号,寿春路300号。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653.10万元。图书馆藏书近201.5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9.35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标本中心储藏了15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馆。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73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1376人)。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00人(含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718人。国医大师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47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28人。有来自国内外的55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22个专业列入一本招生),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国内一流学科B类项目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12个。有7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坚持“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在扎实做好专业教学基础上,注重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十二五”以来,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 学校注重办学特色的彰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举办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建立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中心。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0—2015年学校共有学生200余人次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领域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80余项。学校曾被授予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近五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标兵单位”称号。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积极促进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54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等国家级项目近200项,取得研究成果3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奖一等奖3项)。现有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 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与黄山、亳州、六安、桐城、庐江、绩溪、舒城、太和等10余个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华润三九、江苏康缘、亿帆鑫富、海南海力、广州一方、安徽济人药业等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4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积极为政府在出台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以“肝豆状核变性诊治”为优势的专科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为广大患者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其都成为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 在59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和谐融校”的办学方略,围绕特色,强化优势,提升质量,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弘扬“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文化,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有影响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建设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安徽艺术学院
(null)
安徽艺术学院 2021-02-01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2005年,学校获批成立党委;2008年,学校获批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800余亩、校舍面积31万多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95万多册。现有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和机器人工程学院,以及思政部、基础部、体育部、图书馆等教学及辅助单位。学校以工为主,管、经、艺、文、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开设本科专业42个,高职专业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500余人。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办学20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45000余人。 学校充分利用三联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培育教科研团队,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剪纸艺术研究中心、贸易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交通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安徽省承接单位,“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 学校按照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交通安全类、智能控制类、数字艺术类、健康养老类”等四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其中市场营销、交通运输、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英语、环境设计等为省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英语、电子信息工程、动画、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务英语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等为省级新专业建设专业。《新编实用英语拓展教程》、《新编实用英语》、《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经济法》、《新活力旅游英语》、《英语(第二版)扩展教程1》、《ASP.NET程序设计项目教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市场营销学教程》等为国家及省规划教材。“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8项为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13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项目,“软件技术实习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校长金会庆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为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此外学校建有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机械工程教学团队、交通安全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已与日本西九州大学、大阪产业大学、东京福祉大学、北陆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拿撒勒大学、忠北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关系。 学校2004、2008、2009、2010年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1至2016年连续六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2014年荣获“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优秀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4、2017年荣获安徽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7年获批“安徽省创业学院”。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厚德博学、砺能树人”的校训,发扬“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学校精神,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安徽三联学院 2021-02-01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其前身是安徽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学校1958年升格为安徽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皖南大学艺术系并入后成立安徽艺术学院,1963年为贯彻八字方针,安徽艺术学院调整恢复为安徽艺术学校。1996年安徽艺术学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办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2003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安徽省电影学校并入,成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0年来,学院肩负着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重任,根植于安徽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院下辖宣城路和丹霞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0.4亩,建筑面积97130平方米。在校生3000多人,包含本科、专科、高职、中专四个办学层次。现设置美术、戏剧、音乐、舞蹈、综艺、基础教育部六个系(部)和一个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开设音乐表演、戏曲表演、舞蹈表演、表演艺术、美术和艺术设计等19个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2个),构建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影视艺术、艺术设计6大专业群。戏曲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学院英才云集,名师荟萃。在编教职工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6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60多名。先后聘请周小燕、姜若瑜、梁伯龙、朴东升、余秋雨、彭家鹏、袁运生、宋飞、徐昌俊、徐淑英、王中山、崔新琴、马梅、焦小健、李文、解晓东、吴亚玲、黄新德等40余名专家学者为学院客座教授。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国家和省内外文艺单位的艺术骨干和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先后涌现出我国第一位琵琶女博士李景侠,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玲玲,第一位唢呐硕士隋景山,著名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教育家吴安明,著名歌唱演员马梅、迟黎明、张燕、王莉,著名歌星解晓东;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李龙斌、蒋建国、李文等;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中国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年舞蹈家夏小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蹈家胡淮北,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编导费波;画家朱松发、徐德隆、葛新民等一大批知名人士。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求实创新,严抓管理,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艺术专业优势的办学新路。学院先后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安徽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艺术成人本科教育。2008年学院成立国际艺术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联合开办艺术类“3+1”专本连读、“3+1+1”本硕连读校际交流项目。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连续冲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 “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荷花奖” 全国舞蹈比赛、“戏剧小梅花”、“CCTV杯”舞蹈比赛、全国美展等一系列国内重大艺术赛事,并不断摘金夺银挂铜。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11届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全国第四届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博会文艺演出、铜陵市建市50周年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的暖场演出、建国60周年花车巡游、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花鼓灯会、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演出等,承办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学院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访法国、德国、韩国、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加强了国际间及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60年来,学院汇集了安徽文艺界的精英,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氛围,培育了 “勤奋、感悟、励志、创新”的学院精神。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建设“国内一流艺术职业院校”为目标,提升内涵与拓展外延并举,不断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8年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优秀等次,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被确定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获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获批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创建于1964年,始终秉承“明德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遵循“专家治学、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特色扬校”的办学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为生命”的办学理念,把握“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培养财贸精英”的定位,积极为供销合作事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院现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500余亩,主校区坐落在合肥市大学城,设有大位会计学院、雪岩贸易学院、行知管理学院、茂荫财金学院、朱熹文旅学院、云桂信息学院、宾虹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中专部等教学机构以及高职教育研究所、商业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胡雪岩研究所、供销合作经济研究所、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所、新力金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开设管、工、经、文、艺、农六大门类3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0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超过20%,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超过70%,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超过70%,其中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8人,省级教学团队10个,40位教师先后荣获省部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坛新秀等称号。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持财经商贸类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行业需求型、新生业态应用型、新兴技术操作型、岗位技能复合型四大类专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学院牵头组建了安徽财贸职教集团,探索促进职业教育链与产业发展链的有效对接,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的有效路径。学院积极实行开放式办学,与新加坡、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的院校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学院坚持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在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4年初,学院启动“12315”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重点建设10个具有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开发建设20门具有样板示范效应的课程,拓展建设30个具有深度融合性质的实训基地,推荐树立10名德才兼备的教师典型,遴选培养50名核心课程的首席教师,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蓄新的力量。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实践园、三创与孵化服务中心以及50多个校内实训室、20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积极创建“校中厂”、“厂中校”,使课堂延伸进企业,使企业连接到课堂。学院不断推进学历教育加职业培训的培养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认证接轨,同时积极组织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彰显了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显著成果,被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学院不断创新特色素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积极推行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五阶段五主题”财贸素养教育活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道德素养为基石,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院坚持在弘扬徽商文化、推广徽商精神方面积极贡献一己之力,注重以徽文化和徽商精神夯实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广大毕业生展现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于钻研、善于协作的良好素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多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学院4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系统搭建面向全体、循序渐进、贯穿全程、夯实基础、激发个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培育创新创业团队,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育人环境,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学院在稳步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强服务供销社事业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行业企业的发展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作为首批全国供销合作社培训基地,学院广泛开展了以面向“三农”为主的各级各类培训工程项目以及非学历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实现了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了明显的行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将供销系统内企业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基地,学院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挂职任教,校企合作开展“双基双挂”工程,实现了校企双赢。同时,各教学院系成立了相关研究所,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办学特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院连续15年被认定为省直“三优”文明单位,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特色示范院校”“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进单位”“全省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平安校园”等多项称号。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紧紧围绕科学定位、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为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学院现拥有包河和方兴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62350平方米;学院建筑面积107389.96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面积44719.8平方米,实习实训场地面积14919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75.3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08.9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1万册,纸质图书27.98万册)。学院建有210兆主干的校园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以及运动场、各类球场等体育活动设施。 一、历史沿革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原安徽审计学校)始建于1984年4月,是全国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审计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安徽省审计厅,业务上接受安徽省教育厅指导。1984年4月,经省编委批准成立安徽省审计干部培训班;1985年2月,改为安徽省审计干部学校;1985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安徽审计学校。1989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1997年,经国家审计署和原国家教委批准,面向全国招生;2000年,与安徽大学联合办学,设立安徽大学审计学校教学点;2004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二、办学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建设具有审计特色的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名校,努力将学院建成审计人才培养的阵地、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阵地、审计工作理论研究的阵地。 2.办学类型定位: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实践育人,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素质并举。 4.专业建设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一个审计特色鲜明、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体系。立足安徽、依托行业,做优做强会计与审计、审计实务、会计、资产评估等重点专业,并以此带动审计类、会计类、工程管理类和商学类等专业群建设。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审计、面向现代服务业。 6.办学特色定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五个对接”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三、系部及专业设置 学院按审计类、会计类、工程管理类和商学类等四大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有审计系、会计系、商学系、工程管理系和基础部等5个教学系部,开设审计(财务审计方向、基建审计方向、内部审计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会计信息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监测与估价、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商务管理、投资与理财、空中乘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和大数据应用等25个专业(方向)。 四、师资队伍 学院教师227人,其中专任教师137人,校内兼课教师10人,校外兼职教师55人,校外兼课教师2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32人,中级职称82人,初级职称及以下职称3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28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9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秀4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72人。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8 59 60
  • ...
  • 655 65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