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性能聚合物管旋转挤出新技术新装置
本成果针常规挤出聚合物管存在熔接痕、环向强度差、耐开裂性能不足等缺陷,利用聚合物取向结晶对应力场温度场敏感的特点,发展和建立了聚合物管旋转挤出加工新设备和新技术。自行研制了聚合物管旋转挤出装置,通过该装置可实现芯棒与口模的旋转方式独立可调和聚合物管内外壁双冷,调节沿管壁厚方向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冷却速度和温度梯度,从而有效控制和定构聚合物管内部的结晶、取向和增强相结构,大幅提高聚合物管环向强度和抗应力开裂性,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管的新设备、新技术。 主要技术、指标: 可有效消除熔接痕; 以聚乙烯管为例,可使管的环向强度提高60%以上,裂纹引发时间提高5倍以上。 建设投产条件(投入资金情况、需要的厂房、使用配套设施状况等): 聚合物管生产家可将本成果的旋转挤出装置作为辅机与已有管材挤出生产线连接即可使用,不需大幅改变已有聚合物管生产线。
四川大学 2023-05-15
反应性挤出制备无卤阻燃尼龙纳米复合材料新技术
卤系阻燃聚酰胺(尼龙)材料由于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有毒烟雾及腐蚀性气体而日益受限,此外传统的无卤阻燃聚酰胺技术也存在阻燃剂添加量大、阻燃剂带色、材料制备工艺复杂以及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本项目建立了反应性挤出制备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阻燃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其以三聚氰胺和氰尿酸为原料,聚酰胺为基体树脂,水为分散介质,同时通过在体系中引入分子复合剂,在挤出加工过程中,实现MCA的原位合成以及阻燃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该方法将MCA的合成和阻燃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统一在一个过程中完成,大幅简化了MCA及无卤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原位生成的MCA具有一定的长径比,并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在聚酰胺基体树脂中。 主要技术指标: 所制备的无卤阻燃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可达到如下指标: 阻燃性能:UL94 1.6mm V-0级, 极限氧指数>30; 力学性能:拉伸强度70.6MPa,缺口冲击强度5.0kJ/m2; 原位合成的MCA粒径:60——90nm. 建设投产条件: 在普通双螺杆挤出机中即可实现本技术所涉及的工艺流程。
四川大学 2023-05-15
工业废水中低浓度甲醛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
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化工﹑制药等化学合成及其他工业领域,尤其是在农药、建材、医药等合成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生产过程中也往往排出大量的高浓度甲醛废液和废水,若不加以回收和治理,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然而,甲醛的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尤其是高浓度甲醛废水(≥1%wt)的治理,由于它不能直接进生化池,因此,一般是先采用大量加入强氧化剂的方法加以还原处理,将甲醛浓度降低至500mg/L以下再进生化池处理。不过上述方法既浪费资源又需高额的处理费用,并非理想之法。 处理高浓
南京大学 2021-04-14
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
首次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包括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首次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包括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解决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疫木控制和媒介昆虫防控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1)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是国内外迄今应用的最先进的病原检测技术。(2)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弥补了生产上其他引诱技术主要只针对产卵期松墨天牛而忽略其他传播媒介天牛的不足,为病害防控开辟了新途径。 首次系统开展松树抗松材线虫病选育,为我国松树针对松材线虫病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抗性资源。(1)首次系统开展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选择育种,为我国马尾松抗病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抗性资源。(2)引进抗病资源,建立抗松材线虫病黑松赤松基因库。(3)成功构建抗病马尾松、黑松和赤松组培繁殖体系。 获授权专利21项,省级良种5个。发表论文156篇,专著1本,国家标准1项。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免脱盐工艺的葵花籽粕活性肽制备新技术
项目简介 本成果创新酶解法制备多肽工艺,在葵花籽粕蛋白提取及酶解环节采用特殊方法, 不使用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使得产品多肽中不需脱盐即可直接使用,且产品性能不下降。 该工艺可节约脱盐步骤的高额费用,大幅度提高产品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制备 过程反应条件温和,可轻松实现规模放大生产。该工艺制备的葵花籽粕产品具有显著的 免疫调节作用和降血压作用,用于饲喂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发现有显著的降血压效果。 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84
江苏大学 2021-04-14
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新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和顾敏院士领导下的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宣布,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的新概念。 据介绍,这项发明是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提供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求设计可精准且迅速地产生一个或多个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有望应用在超宽带全息显示、超安全信息加密以及超容量光存储、超精确粒子操控等各个领域。 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8日凌晨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该杂志为《科学》(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开放性、综合性科学刊物。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中传播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和磁场的振荡,被称为光的矢量特性。基于光波的横波特性,光的振荡通常被限制在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上。近些年,研究发现光的振荡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干涉产生纵向光振荡,即形成第三维光矢量。 在物理学上,通过求解三维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正向得到一个三维矢量光场分布,但其不可控。一直以来,精确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其需要十分复杂的反求设计,超出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边界。 顾敏院士指导的科研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率先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可精确地控制三维全息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任意三维矢量状态。 “通过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新科技,我们首次实现了三维矢量光的操控,并将机器学习的算法延伸到光学全息中去,”顾敏院士说,“这样的操控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每个三维矢量光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因而消除了传统二维偏振光的束缚。” 文章第一作者任浩然博士(目前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洪堡博士后研究)说:“机器学习在光学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证明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有效地、快速地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光场调控的效率。” 这项发明还为光学全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首次在全息中证明光的三维矢量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实现信息的编码和复用。顾敏院士说:“这项发明作为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为下一代超宽带、超大容量、超快速并行处理的光学全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加深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粒子操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该项工作得到了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实验室以及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力支持。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基于平面镜反射的微悬臂梁偏转检测新技术
基于平面镜反射的微悬臂梁偏转检测新技术采用在检测系统外添加平面镜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微悬臂梁检测的精确度,并且实现了同时对多根梁的往复检测、实时检测。不仅有效的避免了因移动系统元件导致巨大误差的缺点;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该新技术具有检测精度高、系统结构稳定、生产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易实现产业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420094273.2(授权),201410075534.0(实质审查)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虫生真菌微菌核一步发酵新技术及发酵工艺
生物农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其中杀虫真菌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害 虫不容易产生抗性、能够接触性侵染的优势更加受到人们亲睐。项目针对虫生真 菌液固两相发酵周期长、成本高、一些菌株产抱条件苛刻,难于规模生产的共性 技术难题,自主创新,开发出新型微菌核(Microsclerotium, MS)制剂,具有生 产成本低,货架期稳定、抗逆性强和对害虫有持续控制作用的特点,可以替代分 生抱子,具有巨大的商业化前景。微菌核是由厚壁色素细胞组成的直径200-600 Pm的休眠繁殖体,在特定诱导条件下由菌丝聚集而成的,目前国内外关于虫生 真菌微菌核发酵工艺研究寥寥无几,尚无商业化开发应用的先例。重庆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王中康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莱氏野村菌微菌核诱导发酵相关研究,在农业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科研项目资助下,先后完成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诱 导、发酵工艺、中试发酵工艺优化;微菌核新剂型创制和制剂加工研究。目前项 目已达到中试水平,研究成果通过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验收,一致公 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已完成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鉴定、实现了野村菌微菌核一步液体发 酵中试生产工艺优化。 产业化实施条件及预算:产业化实施(年产微菌核制剂1000吨)需要有生物 农药定点生产企业资质,预算约1200万元(包括厂房2000平米,专用设备费(发 酵生、干燥设备、制剂成型设备等)及常规设备20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新 农药登记费200万元。)
重庆大学 2021-04-11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新三板正式挂牌,简称:蓝宝股份证券代码:833830)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科研、开发、销售为一体化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服务企业。蓝宝股份一直执著于清水混凝土现代化的应用,开创清水混凝土全体系的技术、产品生产、批量化及清水混凝土在未来装配式建筑应用的技术研究。蓝宝股份与众多的科研单位共同合作,蓝宝股份研发团队不断的对清水混凝土的研究,结合国内的市场需求,潜心钻研,使蓝宝股份在清水混凝土这个细分领域之中,突破四项清水混凝土核心技术包括:清水混凝土保护、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混凝土模具以及透光混凝土生产加工技术,能过对于技术的不断开发,将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使公司的整体产品线更加的丰富。蓝宝清水水泥制品精心选择优质原料,为生产的清水混凝土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的技术革新确保了蓝宝在清水混凝土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以优秀的质量立于潮头。 公司自建立以来一贯坚持以依顾客需求为产品开发的根本,以科技兴业的立厂思想。以人才为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为依托,以严格的生产管理和品质控制作保证。产品从原材料的使用,到现场的安装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评估,以确保产品品质。 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拥有蓝宝集佳、蓝宝清水等商标,同时拥有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制造的专利和多项软著,目前还有多个专利在申报过程中。 蓝宝公司掌握清水混凝土的四大核心技术 1、高流态混凝土技术-(浇出表面漂亮的混凝土产品) 这一技术是通过试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使得混凝土流动性达到较高的程度,通过其自身流动填实模具,减少浇筑过程中因过度振捣产生的跑模、涨模等问题,得到表面光洁、棱角分明、没有明显色差、没有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等表面瑕疵的高品质装饰混凝土。 2、混凝土表面装饰与保护技术-(为混凝土表面提供长期免维护保护) 我们可以通过对装饰混凝土表面的瑕疵进行修饰及保护,使其不受自然环境中的水、酸性物质等的侵害,保持装饰混凝土表面初始的优良状态,具有自洁、长期免维护等特性。 3、透光混凝土生产加工技术 通过蓝宝高流态混凝土技术及研发人员的反复试验、实践操作,得到了一整套透光混凝土浇筑工艺,此工艺不仅可以预制透光混凝土板、砖以及家具产品,同时也可以在现场进行如同普通混凝土一样的浇筑,突破了技术难题,改变了透光混凝土不能现浇的现实。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公园透光混凝土景观亭采用蓝宝透光混凝土现浇技术。 4、源他的模具加工技术 蓝宝在原有的模具基础上,对清水混凝土的模具进行改良加工,通过软、硬模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通过模具技术浇筑出不同的造型、不同纹理、不同饰面感觉的清水混凝土产品,同时该模具技术也将更大范围的应用于清水混凝土现场浇筑、PC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等各方面。通过模具技术实现混凝土的多种可能性。 蓝宝股份结合企业的品牌发展及多年的市场经验,根据自身掌握的三种清水混凝土核心技术,提出了万能混凝土概念,并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大行其道,它代表了市场的走向,这里的万能有以下三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装饰(清水)混凝土将在很多地方取代现有的木材、石材、钢材、玻璃、塑料等材料 第二重含义:混凝土通过模具的设计,具备无限可塑性,可以任意成型,并可以实现与光互动。 第三重含义:除了用作建筑材料,清水混凝土还可用于制造各类艺术产品,大至大型园林雕塑,小至家具产品、文具、饰品等,同时还可以做出各种透光混凝土工艺制品及首饰。 蓝宝股份企业文化及服务理念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九三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稳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自强不息,点滴做起;厚德载物,引领潮流。 质量为先、和谐共赢是我公司的服务理念。祟尚:确保客户满意,尊重员工价值,强调团队精神,不断学习创新,提倡稳定踏实。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需要,持续创新产品性能,我们始终跟踪了解用户使用情况并不断发展壮大改进,确保我们在专业领域处于国内行业的前端。公司秉承质量为先,为伙伴创造赢利,为用户创造惊喜的服务理念;追求以品质为保障,以信誉为生命,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战略;为广大顾客提供一流的高科技产品及至善至美的服务,携手广大用户和合作伙伴商共同走向新辉煌。 蓝宝公益 2013年10月16日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并成功启动蓝宝祥和基金,在我们赢利的同时,将我们的部分收入用作公益事业。蓝宝祥和公益基金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引导更多事业有成的人士关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激励在校学生立场为国学习成才,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从成立至2016年已累计资助近百名贫困学生。先生在沈阳建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成立贫困助学金。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2-02-24
基于匹配理论的D2D异构网络高能效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D2D 异构网络技术(即终端直通技术),不需要通过基站或核心网进行数据中转和处理,只需在移动终端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即可直接传输数据,为突破上述技术瓶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目前,D2D 技术已被IMT-2020(5G)推进组确定为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D2D 通信无线资源分配方面的研究,必须考虑能量效率和能量使用的优化。由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容量有限,一旦忽视数据传输中对能量效率的优化,将使得数据传输由于能量枯竭而中断,重要信息无法及时传达,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针对4G 智能手机的用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25%的用户对手机续航时间表示满意,手机续航时间已经成为影响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课题组深入研究了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其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实际电路功率损耗的情况下,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不再是简单的单调递减关系,而是随着频谱效率的增加,能量效率呈现先单调递增后单调递减的特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一味追求高频谱效率和高吞吐量,将会带来移动终端能量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因此,课题组针对D2D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复用的复杂场景,将针对能效最优的NP难联合资源分配问题转换为用户偏好下的随信道状态和干扰水平而动态变化的一对一匹配问题,并通过采用稳定匹配理论、非合作博弈理论、非线性优化理论来解决能效优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保障QoS情况下,相比传统的高谱效资源分配方法,该方案可以将移动终端的功率消耗降低200%以上。,本项目的核心研究方向正是将节能减排战略方针落实到移动通信的基础研究领域中,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方向和国际通信产业长期发展趋势相一致,将在技术、环境和经济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课题组负责人周振宇自参加工作起即投入到异构网络资源分配、干扰协调、移动性管理、自组织组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等,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以 第 一 作 者 和 通 信 作 者 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通信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 余篇,在IEEE ICC、IEEE Globecom 等通信领域旗舰会议发表文章30 余篇,其中2 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   其研究工作已被 Prof. Zhu Han(IEEE Fellow)、Prof. Weihua Zhuang(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Prof. Sherman Shen(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Prof. Vincent Poor(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Prof. Andreas Molisch(奥地利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易芝玲教授(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以及JSAC、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等通信领域顶级期刊引用和正面评价。荣获IET Communications 最佳期刊论文奖(the IET Premium Award in 2017,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选拔1 篇)、IEEE 通信协会绿色通信与计算专委会最佳论文奖(IEEE ComSoc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ing Technical Committee 2017 Best Paper Award,在IEEE Globecom 2017 会议上颁奖)   目前担任 IEEE Access、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及客座编辑,担任IEEE ISADS’15 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技术专题研讨会联合主席,担任IEEE Globecom、IEEE ICC、IEEE WCNC、IEEE VTC、IEEE PIRMC、IEEE CCNC、IEEE APCC 等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在国际标准化方面,担任IEEE 异构网络授权/非授权频谱融合标委会工作组骨干成员(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 P1932.1 Working Group, “Licensed/Unlicensed Spectrum Interoperability in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应邀在IEEE 车辆技术协会旗舰会议IEEE VTC’18 上作Tutorial 报告(报告题目:Internet of Vehicles: When SDN, Edge Computing and Big Data Me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2016 年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2017 年入选IEEE 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   该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61601180和61601181,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MS08和2016MS17,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KAKENHI 26730056, JP15K15976和JP16K00117以及JSPS A3 Foresight等项目资助。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7 48 49
  • ...
  • 750 75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