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F-2L单层玻璃反应釜
产品详细介绍2L单层玻璃反应釜参数基本参数 型号 F-2L 玻璃材质 GG-17 底板式主体支架 不锈钢 反应瓶容积 球形2L 釜盖瓶口数 四口 釜体反应温度 -80~200℃ 真空度 -0.098Mpa 搅拌转速 0-600rpm 搅拌轴径 ¢8mm 电机功率 120W 加热功率 1.5KW 电压/频率(V/Hz) 220V/50Hz 外形尺寸(mm) 320/330*1000 底板尺寸(mm) 280*330mm 不锈钢锅胆尺寸(mm) 250*140mm 包装尺寸(mm) 800*480*450 包装重量(KG) 24功能配置 调速方式 电子调速 转速显示方式 数字显示 锅内温度显示方式 智能数显 密封方式 四氟组件密封 24#标口立式冷凝器 40*400mm 24#标口滴加装置 250ml恒压漏斗 减压装置 19#标口减压阀 测温管 19#标口 真空显示方式 真空表 搅拌连接方式 万向节连接 搅拌棒 锚式不锈钢棒,外包四氟可选配置 防爆 防爆变频器、防爆电机EX60W 0-1400转
巩义市瑞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SF-2L双层玻璃反应釜
产品详细介绍SF-1L双层玻璃反应釜特点 1.双层玻璃反应釜电子调速、减速电机。电子调速,无电刷、无火花,安全稳定,可连续工作。 2.双层玻璃反应釜全套玻璃仪器采用GG17高硼硅玻璃生产,有良好的化学、物理性能。 3.双层玻璃反应釜玻璃夹层接口通上热油经过循环,可做加热反应,通上冷冻液可进行低温反应。 4.双层玻璃反应釜可在常温下反应,通上自来水即能快速将反映热量带走。 5.双层玻璃反应釜下放料口具法兰口和聚四氟阀门,容器内无死角,可拆卸便于固体物料出料。 6.双层玻璃反应釜五口反应器盖,特大口设计便于清洁,标准口插口可选择组装回流,蒸馏合成装置。三、SF-1L双层玻璃反应釜参数基本参数 型号  SF-1L 玻璃材质 GG-17 底板式主体支架 不锈钢 反应瓶容积 1L 夹层容量 0.5L 便插式进出油循环口 低进高出 釜盖瓶口数 五口 放料口离地 30mm 釜体反应温度 -80~200℃ 真空度 -0.098Mpa 搅拌转速 50-600rpm 搅拌轴径 ¢8mm 搅拌功率 120W 电压/频率 220V/50Hz 外形尺寸(mm*mm*mm) 350*345*1000 底板尺寸(mm*mm) 325*345 包装尺寸(mm*mm*mm) 1070*400*400 包装重量(KG) 26功能配置 调速方式 电子调速 转速显示方式 智能数显 密封方式 四氟组件密封,¢50法兰搅拌口 24#标口立式冷凝器 40*400mm 24#标口滴加装置 250ml恒压漏斗 减压装置 19#标口减压阀 测温管 19#标口 放料方式 斜出料式四氟放料阀,¢50法兰口 真空显示方式 真空表 搅拌连接方式 万向节连接 搅拌棒 锚式不锈钢棒,外包四氟可选配置 收集装置 可选回流弯头带收集瓶 防爆 防爆变频器、防爆电机EX90W 0-1400转 主体部分 可选框架式,喷塑或喷四氟 保温装置 保温棉 釜内温度显示 可选数字显示
巩义市瑞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单层玻璃反应釜F-2L厂家
产品详细介绍单层玻璃反应釜主要特征: F系列单层玻璃反应釜(器)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各种溶媒合成反应,仪器反应部分为可操控全密封结构,可利用负压连续吸入各种液体和气体,也可在不同温度下做回流或蒸馏. ◆蒸馏、回流可实现同时进行 ◆特殊长效搅拌密封 ◆物料与GG17玻璃和PTFE接触,无交叉污染 ◆数显转速及高、低温显示,操作方便 ◆大清洗口,清洗方便 ◆大放料阀,可放固体、液体 ◆智能式(油、水浴回热或电热套加热) 单层玻璃反应釜技术参数: 基 本 参 数 型号 F-2L 玻璃材质 GG-17 底板式主体支架 不锈钢 反应瓶容积 球形2L 釜盖瓶口数 四口 釜体反应温度 -80-250度 真空度 0.098Mpa 搅拌转速 0-800pm 搅拌轴径 8mm 电机功率 40W 加热功率 1.5KW 电压/频率(V/Hz) 220V/50Hz 外形尺寸(mm*mm*mm) 320*330*1000 底板尺寸(mm*mm*mm) 280*330mm 锅胆尺寸(mm*mm) 不锈钢 250*140mm 包装尺寸(mm*mm*mm) 800*480*450 0.18方 包装重量(KG) 25 功 能 配 置 调速方式 电子无极调速 转速显示方式 数字显示 锅内温度显示方式 数字显示 密封方式 四氟组件密封,¢50法兰搅拌口 冷凝器 立式40*400mm,24#标口 滴加装置 250ml恒压漏斗24#标口 测温管 19#标口 收集装置 转接头带收集瓶 真空显示方式 真空表 搅拌连接方式 万向节连接 搅拌棒 描式不锈钢棒,外包四氟 可选配置 防爆 防爆变频器、防爆电机EX40W 0-1400转 釜内温度显示 可选数字显示 本厂实验室玻璃及实验仪器全部为自主研发,可根据客户实际要求量身定做。 
巩义市科华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用于乙醇胺(MEA)吸收解吸CO2的硫酸根协同磷钨酸双促进偏钛酸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乙醇胺(MEA)吸收解吸CO2的硫酸根协同磷钨酸双促进偏钛酸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的特征在于采用成本低廉的钛酸乙酯,经搅拌静置沉淀过滤后,烘干得到偏钛酸固体。得到的偏钛酸先用磷钨酸修饰,然后再用硫酸盐浸渍。该方法制得的硫酸根协同磷钨酸双促进偏钛酸催化剂不仅能够有效催化解吸CO<subgt;2</subgt;,而且能够使解吸能耗降至较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CO<subgt;2</subgt;解吸过程能耗高的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CO和H2O一步制备油品新催化过程
首次 实现 将水汽迁移反应与费托合成反应成功 耦合 , 构建了水汽迁移反应活性中心 Pt-Mo 2 C/C 和费托合成反应活性中心 Ru/C 。将两种催化剂 进行简单的物理混合,通过调节两种活性中心的 结构和 比例调控各自的反应速率。 实现了在低温 200 o C 的条件下,将 CO 和水 一步 直接转化制备油品的过程 。 该过程中费托反应的活性高达 8.7 mol -CH2-  mol Ru -1  h -1 ,与在合成气( H 2 /CO=2 ) 条件下 Ru/C 催化剂 的费托活性相当,且费托产物中 C5+ 油相产物的选择性接近 70% 。 对比双金属催化剂 RuPt-Mo 2 C/C 和物理混合催化剂的结果,发现两种活性金属 Pt 和 Ru 的结合形式在催化反应中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当 Pt 和 Ru 形成 PtRu 合金后会同时削弱 WGS 和 FTS 两个反应的的活性,进而打破两个反应之间的动力学平衡。而当两种活性中心分别作用的时候则刚好使两个反应的动力学速率达到平衡,实现最优的 CO 和水转化制备油品的活性和选择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用于富集甲烷氧化耦合高氯酸盐还原菌群的MBBR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富集甲烷氧化耦合高氯酸盐还原菌群的MBBR反应器。其反应器本体由两根中空的玻璃管组成,分别为主管和副管,内部沿长度方向填充了长条形的疏水性微孔聚乙烯膜;上端通过橡胶管相连,底部通过循环蠕动泵相连,内部循环方向是由副管底部流向主管底部;副管的上端设出样口,底部设有进样口,定量进样泵通过管路接至进样口;甲烷钢瓶出口通过橡胶管分别接至主管底部和顶部及副管顶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MBBR反应器能为生物膜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具有成本低,有效期长,降解效果稳定等优点,适合长时间地处理大量低高氯酸盐污染的废水。
浙江大学 2021-04-13
预防车内CO中毒的车载CO报警器
已有样品/n传统CO报警器,如电化学CO报警器、半导体CO报警器等不能满足车载CO报警器的需求,目前商业产品在高温下才能工作,需要长时间的预热,适用于工业使用或者大型公共设施场地使用,而不适应用作车载报警器。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在室温下对于低浓度CO具有良好响应的陶瓷块体材料。由于陶瓷块体材料的可靠性,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环境中CO中毒报警,减少CO 中毒的悲剧。
武汉大学 2021-01-12
氧化还原传感器
产品详细介绍 量程:-2000mv~+2000mv,分辨率:1mv,精度:1%FS 数据传输端口为智能HDMI接口,支持与采集器的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
江苏艾迪生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2021-08-23
氧还原传感器
量程:-2000mV~2000mv;分辨率:1mV;可测量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平衡点,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多通道Co/CM催化膜减小Co粒径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膜催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通道Co/CM催化膜减小Co粒径的方法。Co/CM催化膜表面涂覆聚多巴胺涂层后烘干、煅烧。本发明所提出的减小Co/CM催化膜中Co粒径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小Co的粒径,使得催化膜中的活性组分Co进行再分散,催化膜在对硝基苯酚催化加氢反应中活性明显提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98 9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