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食管修复再生材料的研发
2008年度全世界67亿人口新发食管癌48.2万例,发病率为7.0/10万 。由于国民饮食习惯,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及食管的特殊生理功能,中国食管相关疾病一直呈现持续高发状态。我国是世界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食管癌患者占世界的 50 %,高发区发病率达32 ~48/ 10 万,每年死亡人数达23.8万人。其中,先天性食管闭锁、发育异常的发病率在新生儿中约为1/3000。胃食管返流症状人群发病率为8.97%,糜烂性食管炎的人群发病率1.92%,化学性烧伤导致的食管广泛性狭窄,食管息肉、瘘等。 据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需进行食管手术 的人群超过 2000万人 ,目前使用胃镜是诊治食管相关疾病首选方案。尤其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由于创伤小,能完整剥离肿瘤,能保持食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术后病人生活质量高,更是治疗食管疾病的优选方案。但是,早期食管癌ESD术后引起的溃疡、出血及狭窄的现象依然无法解决。 该项目制备的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 材料,是一种含生物活性因子的天然材料,可有效去除细胞成分,保留较多生物活性因子,有效降低免疫原性,降低炎性反应,提高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组织特异性再生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食管癌ESD术后溃疡、出血及狭窄的问题。具有可持续性研发能力的开放体系,可根据临床需求,持续性研发形成系列产品。未来可扩展到所有肌性组织器官修复再生材料的开发(如尿道,膀胱,胆道、子宫等),最大限度满足医疗需求,具有更为广阔的商业市场前景。
四川大学 2016-04-20
一种诱导损伤可观测耗能杆
本发明公开一种诱导损伤可观测耗能杆,包括核心杆和外约束套管;所述核心杆的两端为连接段,连接段之间为耗能段,所述耗能段的横截面小于连接段的横截面,在耗能段表面打磨一段形成诱导损伤段,外约束套管上预留观测窗,其位置与诱导损伤段保持一致。本发明同时具有诱导损伤以及损伤可观测的特点,通过打磨切削耗能段形成诱导损伤段,使得诱导损伤段的累积损伤更严重,先于耗能段发生开裂、甚至断裂破坏,基于上述损伤定位,观测窗可直接观测损伤,同时,观测窗仅需要略大于诱导损伤段,避免了对于外约束套管过大削弱,保证了耗能杆的整体稳定性。本发明能够为耗能杆的震后损伤评估和更换提供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东南大学 2021-04-11
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
通过对个体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与疾病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两阶段独立人群验证,最终在2942例鼻咽癌患者中发现了位于14号染色体上CEP128 基因启动子区的变异位点rs17111237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携带危险型等位基因的个体CEP128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较低。特别地,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携带危险基因型的高危鼻咽癌患者放射性脑损伤五年发病风险为携带保护基因型的低危患者的3倍。CEP128基因编码中心体蛋白,在纤毛形成和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CEP128可通过与CASK、CEP72等蛋白相互作用,维持纤毛的功能并调节细胞对射线等外界刺激的反应。我们进一步以放射性脑损伤的主要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为模型探究了CEP128基因的功能,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发现敲减CEP128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种急性肺损伤的救治药物
急性肺损伤救治方能显著改善急性肺损伤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 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缓解急性 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该方具有辅助救治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疗的疗效和康复作用,且副作用轻微,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 势。本急性肺损伤救治方在借鉴前人验方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运用 现代的科学技术,对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了药效和 安全性评价,探索出了高效、低毒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对急性肺损 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减低氧化损伤、清除自
兰州大学 2021-04-14
智能自动化非损伤微测系统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非损伤微测技术(NMT) 源自1974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的神经科学家Lionel F. Jaffe提出原初概念,到1990年成功应用于测定细胞的Ca2+流速,已经解决了众多科学问题。2001年,中国学者许越先生与Dr.Jaffe以美国扬格公司 (YoungerUSA, LLC) 为依托,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初步形成了现代NMT的雏形。        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 NMT)是通过测定活体动植物组织、细胞与内/外环境间Ca2+/Cd2+/Na+/K+/NO3-/NH4+/O2...交换量的实时变化,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种新技术。目前已被103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在单位,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使用。        非损伤微测系统已经经历了多代的更新,从最初实验室自行搭建的设备,到现在商业化的设备与售后,非损伤微测系统还将继续升级,满足更多科研人员的需求。 应对挑战: 非损伤微测系统已经实现了数据自动化的检测,但随着技术需求的提高,对于进一步的自动化,减少人员操作问题是需要拓展的 检测标准的一致性是人工操作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检测位点的确定等等 解决方法: 智能非损伤微测系统提供了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对于样品检测时自动化的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能非损伤微测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化的点位选取与检测,让标准更加的固定 智能非损伤微测系统配备高清触摸屏,使操作更加便捷,为今后便携式的设备打下基础 功能特点 1.基本功能: 1.1智能寻位检测,无需人工操作 1.2采用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 1.3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4检测指标:Ca2+、H+、K+、Na+、Cd2+、Cl-、NH4+、NO3-、Mg2+、Pb2+、Cu2+ 1.5配备高清触摸显示屏,操作便捷   2.性能参数: 2.1工作电压:220V 2.2流速最高检测灵敏度:10-12mol·cm-2·s-1 2.3浓度最高检测灵敏度:10-6M 2.4最短检测周期:5s 2.5智能检测可选点位范围:5μm-1000μm 2.6智能检测可选点位数量:不限 2.7传感器最小运动距离:1μm   3. AIFluxes软件参数: 3.1智能识别流速传感器 3.2支持多点位智能检测 3.3智能捕捉样品图像 3.4可直接输出流速、浓度数据和折线图,无需额外换算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天津大学研发“环境友好型”DNA生物塑料
近日,天津大学仰大勇教授团队联合中石油石化研究院成功研发新型DNA生物塑料,这种塑料原料来源丰富,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全过程均与生态环境友好兼容,且可以低能耗无损回收,有望在部分应用领域替代石油基塑料。该成果已发表于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天津大学 2021-12-01
DNA指纹图谱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本研究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种子检测的分子条形码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用种子或在植株生活的不同时期进行真伪和纯度检测,防止伪劣种子流入市场,提高种子的质量。本项技术可以建立农作物、蔬菜、果树和中药植物的标准DNA指纹图谱和数据库。该技术的建立将会带动农林经济种子鉴定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 2021-04-10
一种促进动物生长的重组DNA免疫技术
研发阶段/n本成果主要用于促进动物生长,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内容包括①筛选得到一种双拷贝生长抑素与乙肝表面抗原融合表达质粒,免疫大鼠后,阳性率为60%,体增重提高13.5%。②克隆GM-CSF、CpG、VP22等基因佐剂,提高了原有生长抑素质粒的免疫反应,抗体阳性率可达71.4%。③引入以asd为标志的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建立了生长抑素平衡致死系统;由于终载体中不含Amp抗性基因,提高了安全性。④突破原有注射裸质粒的免疫方式,开创肌肉注射携带质粒的灭活沙门氏菌、肌肉注射(或口服)携带质粒的减毒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
针对我国大量有机污染场地特别是有机氯污染场地遗留现状和需求,研究开发了超声波-零价铁技术及其相关设备。本技术充分利用了超声波技术的穿透力强、能量集中的优点和零价铁的强还原能力,二者协同作用可以形成类芬顿体系,可在短时间内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处理,实现有机污染场地的快速修复,目前该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中试设备(下图)单批处理污染土壤量为100kg,处理时间30-60min,对某农药厂场地土壤(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氯化合物)进行中试处理,土壤中总有机氯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65%,各有机氯污染物在土壤
南京大学 2021-04-14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
成果重点研究了污染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的高效性、配伍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等问题。针对As、Sb污染土壤,以白炭黑为基体,开发了生物型铁基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表面络合、静电吸附、配体交换、氧化还原;针对Pb、Cu、Zn、Cd复合污染土壤,以高岭土/白炭黑为基体,开发了生物型硫化零价铁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沉淀、矿化、表面络合;针对As、Sb、Zn、Ni、Cu复合污染土壤,以赤泥为基体,开发了含磷型修复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表面络合;针对Pb、Cu、Zn、Cd复合污染贫瘠土壤,以硼砂为原料,开发了含硼型修复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表面鳌合;针对多金属(Cd、Pb、Cu、Zn、Sb、As等)复合污染土壤,以白炭黑为载体,以配位、螯合、矿化沉淀、静电吸引等作用机制为导向,通过多种配方的优化组合,已开发出适用不同污染行为的稳定化材料。 目前已完成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基地2个。对东安县金江流域锑矿区周边锑、砷污染土壤采用生物性白炭黑材料和硫酸盐还原菌协同稳定化修复后,锑的稳定化率达到53.13%-92.03%,砷的稳定化率达到52.36%-70.9%;对水口山铅锌煤矿区周边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采用含硼型白炭黑材料和红麻联合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别降低为:Cd,75.46%、Pb,60.54%、Cu,57%、Zn,59.29%、As,44.57%,Sb,21.12%。 成果研制的稳定化材料具有高效的重金属稳定化效果,且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和抗逆性能;同时白炭黑材料施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活性硅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水肥涵养能力等。
中南大学 2022-12-0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27 2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