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
以黑石顶热带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个大型幼苗盆栽实验,并结合长达10年的森林固定监测样地和幼苗样方调查数据,采用更全面的多样性测度指标(谱系多样性),和更独特的种间作用方式(“植物-土壤反馈作用”驱动的间接种间作用),为 “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形成提供了机制上的解释。同时,研究将野外调查与控制实验相结合,克服了森林生态系统中自然群落生物量难以准确测定、盆栽实验周期长等问题,也弥补了现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研究大部分以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的不足。相关成果不仅完善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理论体系,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亚热带森林的保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种动车多功能调节座椅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车多功能调节座椅及其方法,包括通过转轴相互连接的底座和靠背,靠背沿底座前后转动;靠背的背面设置有后置调控单元控制所述靠背的转动角度,后置调控单元包括锁死机构和与之通过拉索连接的后置开关作为复位按钮,锁死机构与转轴上的齿轮配合卡扣连接;通过后置开关调节靠背的转动角度。本发明在这种能够调整的座位后面加上一个复位按钮,方便后排的乘客在前排乘客离开后将前排的座位复位。为人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保证了旅途的舒适性。
东南大学 2021-04-14
通过晶体结构设计合成新型功能材料
成功获得了两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分别为强响应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Sr6Cd2Sb6O7S10,以及高稳定性的锂离子导体Li4Cu8Ge3S12。 波长在320 m的中远红外可调谐激光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如激光制导、红外激光通讯、红外遥感、红外激光雷达、以及环境监测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可以通过光学参量震荡(OPO)、倍频(SHG)或者差频(DFG)等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变频输出中远红外激光。目前实用的ZnGeP2、AgGaS2和AgGaSe2等黄铜矿结构晶体均为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但它们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例如AgGaS2的热导率小,激光损伤阈值较低,难以实现高功率激光输出;ZnGeP2晶体中存在严重的双光子吸收,难以实现宽频输出。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材料的实际应用。因此,探索高性能的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 2021-04-11
多功能多用途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
电致变色器件是一种纳米多层膜功能器件。它是一种通过低电压(1-5V)、无电流、零能耗驱动的多功能变色器件。它可以根据需求智能化地调节可见光透射率和反射率以及红外光的发射率,从而在在智能化高效节能窗、航天器表面热控、武器装备隐身、汽车无眩光后视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项目组自主研究开发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新一代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全无机薄膜型和无机/有机组合型电致变色器件。 研究了电致变色器件在三个方面的应用特性:作为智能化高效节能窗对于太阳光透过率的调节作用;作为卫星表面智能热控器件其表面红外发射率的调控特性和太阳能光谱波段的反射率调控特性;作为多频谱隐身器件在可见光和红外迷彩以及红外特征抑制方面的色彩和红外发射率调制。 自主开发了高性能的无机固态离子导体薄膜和有机离子导电胶两种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中的核心技术。研发了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专用镀膜制备技术和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性研究论文30多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多功能瓷柱式绝缘子在线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瓷柱式绝缘子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泄漏电流采集装置,用来实时监 测瓷柱式绝缘子的泄露电流数据;Sensor-应力监测装置,用来实时监测瓷柱式绝缘子的应力数据;污秽 检测装置,用来实时监测瓷柱式绝缘子的污秽数据;控制器通过信号线与泄漏电流采集装置、Sensor-应 力监测装置和污秽检测装置均相连;控制器用来收集数据,并将收集的数据通过发射天线发送出去,信 号接收器通过接收天线接收数据,信号接收器和终端机信号连接;太阳能电池用来供电。本实用新型设 计精简,成本低廉,可很大程度保证瓷柱式绝缘子的正常运行,从而预防事故发生,确保输电线路的安 全和稳定运行。 
武汉大学 2021-04-13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本项目从提高系统溶解氧水平、增大碳源利用效率、优化季节性湿地植物 配置、提高湿地植物经济附加值等角度入手,开展了近十年的系列技术研发, 发明了嵌套式增氧、分段进水、人工弓棚、季节性湿地植物混合配置、湿地植 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材料制备等技术,显著提高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的污染 物去除效率和运行的稳定性。
山东大学 2021-04-13
功能性纳米脂质体美容化妆品
1成果简介纳米脂质体美容化妆品技术是国际美容化妆品界追求的目标,是世界化妆品未来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此领域主要是法国、德国和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多为高端奢侈产品,价格十分昂贵。清华大学将现代生物医药技术成果与先进纳米脂质体工业化技术结合,成功研制系列功能性纳米脂质体美容化妆品,将有力推动和促进我国相关技术产业经济的发展。本技术及其相关应用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已获得“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和“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立项资助,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应用说明具有较高美容价值的功能性药物或营养成分很多,如中草药有效成份提取物、化学/生化药物、维生素类和动植物油类等,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如抗氧化、美白滋养、祛斑等),这些功效成份绝大多数为难溶性物质,使用时难以透过皮肤屏障发挥其功效作用。我们采用生理相容性好、安全性高的卵磷脂为载体材料,利用现代纳米脂质体技术将这些难溶性功效物质制成粒度小于50nm的纳米脂质体微囊,能够携带药物自然穿透人体皮肤屏障,运输功效物质至真皮细胞层间形成营养储囊,从而使其功效性充分发挥成为现实。 重要代表性应用实例:辅酶Q10(生化药物)抗氧化/延缓衰老纳米脂质体系列:辅酶Q10是人体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合成ATP的关键作用酶,具有抗氧化,提高细胞活性和延长细胞周期的作用,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发现的一种重要参与调节细胞生理活性的难溶性物质。 辅酶Q10广泛存在人体各组织脏器组成细胞内,尤其以心脑部位含量最高。人体细胞内辅酶Q10含量水平约在20岁时开始衰减,人体出现衰老现象,外源性的补充辅酶Q10,有助于细胞抗氧化、活性提高以及生存周期延长。 辅酶Q10纳米脂质体技术能够运送药物有效穿透皮肤屏障,大大提高药物吸收利用度为细胞维持重要生理活性提供有效物质基础,从细胞水平本质上提高促进人体细胞的活性,达到优良的抗氧化/延缓衰老功效作用。 注:本技术相关成果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资助。有效成份提取物纳米脂质体系列:中医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中草药,如银杏、红花、人参、芦荟等草药有效成分具有非常好的美容滋养祛斑等效果,采用纳米脂质体技术解决其吸收困难、提高作用功效,研发生产相关技术产品,是对中医药传统宝贵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特色。维生素系列纳米脂质体系列维生素系列是一大类,如脂溶性Va、Vc、Ve系列等,是人体细胞功能维护所必需营养成分,通过纳米脂质体技术解决其透皮吸收难题,在抗氧化、抗皱、美白滋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功效应用。动植物油纳米脂质体系列许多动植物油(如鳄鱼油、鸵鸟油、娃娃鱼油、蛇油等)含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脂等丰富营养物质,是一大类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美容功效原料,通过纳米脂质体技术解决其透皮吸收问题,在美白滋养、抗皱润滑皮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作用。 说明:由于纳米脂质体技术的成熟解决,以上系列产品可以根据功效需求,可以单独或复合组成使用制成具有多功效特点的系列美容化妆品。3应用说明应用于高档功能性美容化妆技术产品系列。4效益分析目前,国内外能够真正掌握和工业化生产该技术产品的企业很少,相关产品需求市场巨大,价格十分昂贵,附加值极高,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已成功解决该技术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技术竞争力较强,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5合作方式(1)技术投资、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2)可以为用户提供现有技术产品,也可以按照用户具体要求,为用户定制设计、制造、安装、维护及培训的交钥匙工程。 
清华大学 2021-04-13
耐高温聚芳醚树脂及功能膜制备技
二、成果介绍1、 成果简介:(500字以内) 本项目针对国内外对特种高分子树脂及膜材料的重大需求,在传统聚芳醚酮和聚醚砜树脂的基础上,制备高附加值和高性能的功能型改性聚芳醚树脂及功能膜材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完成情况包括:(1)功能型聚芳醚树脂合成、化学改性及放大;(2)适合耐高温树脂的膜制备工艺;(3)针对功能膜材料在分离膜、质子交换膜、功能涂层和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性开发。研制
吉林大学 2021-04-14
皮革用膨胀型胶原基纳米复合阻燃功能材料
本发明公开的皮革用膨胀型胶原基纳米复合阻燃功能材料是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1)用季戊四醇双磷酰氯、含氮氨基化合物和羟甲基膦盐为原料制备膨胀型阻燃性化合物;(2)用胶原蛋白对有机蒙脱土进行改性以获得胶原基改性有机蒙脱土;(3)采用插层复合法将膨胀型阻燃性化合物和胶原基改性有机蒙脱土进行插层复合。该材料既含有与皮革胶原纤维具有良好反应活性和有一定鞣性的亲水性羟甲基基团,又含具有增强增韧作用,与皮革胶原纤维具有良好相容性的胶原基改性的有机蒙脱土,能同时赋予皮革良好的阻燃性能和复鞣填充性能,是一种添加量少,阻燃效率高,相容性好又耐久的皮革阻燃功能材料。
四川大学 2016-10-27
医用多功能脊柱后路钉板棒系列产品
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脊柱后路手术80%-90%需行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后的创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过量瘢痕组织可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国外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为5%-74.6%,二次手术率为13.4%-35%。 目前临床上预防椎板切除后瘢痕粘连的主要方法是在硬膜外覆盖一层明胶海绵,但其不能有效隔离纤维细胞与血肿,达到预防粘连的目的。人工椎板的出现有望解决此问题,但国外关于人工椎板的应用无相关文献报道,国内基础研究多,临床应用少,存在问题多,如材料费用昂贵、固定不牢、操作困难、容易移位压迫神经、再次翻修时取出困难、无法与脊柱内固定系统配合使用、功能单一等缺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成果在设计理念和工艺上创新,研发了医用多功能脊柱后路钉板棒系列产品,共5个系列,85种型号。上述系列产品材质为钛合金,表面设计有孔洞结构,具有以下功能:1.桥梁作用:横梁作用连接钉棒内固定系统;2.保护作用:即刻填补椎板缺损保护脊髓;3.屏障作用:防止术后瘢痕粘连;4.支撑作用:增强脊柱稳定性;5.载体作用:作为药物载体,如止血药、抗生素等。 该系列产品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在于: 1.钛合金:已广泛用于临床的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植入体内无排斥反应;2.操作方便,可以和现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配合使用,固定牢靠;3.良好的机械性能,维持脊柱后柱完整性和稳定性;4.具有多种功能;5.表面设计的孔洞结构,可使疤痕纤维附着在孔洞处,提高人工椎板的把持力和脊柱稳定性;6.唯一性: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无类似产品。
中南大学 2023-02-2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7 98 9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