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PVC 低汞催化剂技术
南开大学李伟课题组与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晃新中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低汞触媒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低汞触媒行业标准 HG/T4192-2011 要求,工业运行情况稳定,在转化率、选择性及使用寿命上具有优势,且其制备方法创新,制备工艺简单,绿色环保,已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具备向行业内进一步扩大推广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项目特色: 选择硅烷偶联剂作为表面活性剂以及特殊金属氯化物对煤质炭进行预处理,使活性炭表面羟基官能团转化为其他与特定金属离子有强结合力的官能团,大幅提升活性组分负载牢固度,提高触媒抗积碳能力,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并有效做到降低汞用量,降低助剂金属用量,增强汞负载稳定性,提高低汞触媒活性及选择性,延长低汞触媒使用寿命。该制备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 市场应用前景: 本项目开发的低汞催化剂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均达到 99%以上,使用寿命超过 8000 小时,活性组分氯化汞质量百分含量 6%以下,在万吨级 PVC 工业装备上已装填催化剂 100 余吨,生产出合格产品 10万余吨,创造产值近 7 亿元。该技术催化剂量产投资规模为 5000 万。 基于本技术的产品表观密度可达 40-100Kg/m3,具有质轻、价廉,优良的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优良的阻燃性能(可达 A 级或 B1 级)。 本项目社会贡献和经济效益在于优质的保温材料是降低能耗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减少城市雾霾作贡献,需求量巨大,经济效益可观。
南开大学 2021-04-13
PVC绿色无汞催化剂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中国是聚氯乙烯产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总产能25%左右,2016年我国PVC产能约2250万吨。生产中大多采用汞催化剂,但由于汞毒性大及国内资源枯竭等问题使该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南开大学与新疆中泰集团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绿色无汞催化剂技术实现对含汞有毒催化剂的彻底替代。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及三年时间的中试侧线评价试验验证,该技术已经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推广的基础。与现用的汞催化剂相比具有无毒、环保、工艺先进等优点、与国、内外其它新型无汞催化剂相比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势。
南开大学 2022-07-29
PVC 绿色无汞催化剂技术
中国是聚氯乙烯产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总产能 25%左右,2016 年我国 PVC 产能约 2250 万吨。生产中大多采用汞催化剂,但由于汞毒性大及国内资源枯竭等问题使该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依靠科技的发展,创造出高效环保的无汞催化剂取代传统的氯化汞催化剂,以及创造出单位产品产污系数最低且能源消耗最少的现金工艺是聚氯乙烯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此背景下,南开大学与新疆中泰集团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绿色无汞催化剂技术实现对含汞有毒催化剂的彻底替代。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及三年时间的中试侧线评价试验验证,该技术已经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推广的基础。与现用的汞催化剂相比具有无毒、环保、工艺先进等优点、与国、内外其它新型无汞催化剂相比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势。 项目特色: 本项目开发的绿色无汞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均达到 99%以上,单程使用寿命超过 8000 小时,并具备可再生潜力。在新疆中泰化学的 PVC 中试侧线评价装置中完成了三年三期中试评价试验,使用效果良好。 市场应用前景: 未来几年间,中国 PVC 产能将保持快速增长,电石法生产 PVC催化剂需求量也将增加,实行 50%无汞催化剂替换,约有 43-68 亿市场空间。 
南开大学 2021-04-13
一种PVC厂废酸回收工
一种 PVC 厂废酸回收工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石法 PVC 生产中浓黑废酸(浓度为 80%~95%)及稀废酸(浓度为 50%~70%)的综合回收方法。整个工艺由燃烧工序、汽化净化工序、吸收工序、余热回收工序和尾气处理工序组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回收酸比较纯净,浓度可调,经济浓度为 90~95%,完全可以满足钛白生产回用的目的;回收能耗低,吨酸回收消耗天然气 35~50Nm3,具有可观经济效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承建预制移动式橡胶、PVC球场
产品详细介绍承建预制移动式橡胶、PVC球场
广州市奥力生体育设施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 PVC 厂废酸回收工艺
一种 PVC 厂废酸回收工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石法 PVC 生产中浓黑废酸(浓度为 80 %~95%)及稀废酸(浓度为 50%~70%)的综合回收方法。整个工艺由燃烧工序、汽化净化 工序、吸收工序、余热回收工序和尾气处理工序组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回收酸比较纯 净,浓度可调,经济浓度为 90~95%,完全可以满足钛白生产回用的目的;回收能耗低, 吨酸回收消耗天然气 35~50Nm3,具有可观经济效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PVC人造革节能减排新技术
人造革生产线的节能减排技术是通过降低人造革产品的发泡温度而达到减少能耗和降低有害气体及热能的排放。该项技术主要运用在人造革产品的生产工艺上通过配方调整、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使所有人造革产品在不改变当前的发泡速度下,由原来215℃-220℃发泡温度下降控制在185℃-195℃,实现节能降耗,同时由于发泡温度降低,增塑剂挥发损失减少,可减少人造革配方中的增塑剂含量,节约原料成本,同时还提高人造革的弹性和柔韧性。
四川大学 2021-04-14
纳米碳酸钙在PVC制品中的应用
研发阶段/n内容简介:本项目采用高速混合机以JM磷酸酯复合超分散剂和AS流变调节剂对纳米CaCO3进行包覆处理,再用高速涡轮式气流分级机对纳米CaCO3功能母料进行再分散和分级,控制其细度,获得高度分散的纳米CaCO3功能母料并填充改性PVC塑料,采用注塑法生产建筑用硬PVC阀门、给水管件。也可用挤出法生产窗框用硬PVC型材等产品。本技术为国内首创,用户反映良好。产品的力学性能如模量、冲击强度和外观光亮度有较大的提高,大大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经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纳米碳酸钙改性PVC-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PVC用环保钙锌高效热稳定剂
可以量产/n本项目以水滑石、高金属含量有机酸锌及有机酸钙、有机热稳定剂为主要原料,高效内外润滑剂等复配,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粉末状环保钙锌高效热稳定剂,主要用于PVC软、硬制品(包括给、排水管道、线缆、家电异型材、汽车密封条及医用制品等)领域。该产品具有优异的初期着色性和长期热稳定性,电绝缘性良好;単包化设计,便于操作。经SGS检测,产品卫生性能满足RoHS法规要求,完全替代德国熊牌产品。近年来,欧洲和我国颁布了禁铅法令(RoHS禁令),PVC塑料制品严禁使用重金属铅、钡、镉类热稳定剂。目前,国内环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通用PVC树脂专用抗冲改性剂的制备
项目简介聚氯乙烯改性剂种类很多,其中聚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ACR)是目前PVC各种改性剂中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好的一种。目前,合成的核-壳ACR通常是由聚丙烯酸丁酯组成核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构成壳层,其中PMMA壳层主要起到增加ACR与PVC之间相容性的作用,而对PVC的增韧作用很小。因此,核-壳ACR因过渡层的存在使其橡胶相有效体积相应减小,增韧改性效率降低,成本高。本发明(CN1743371,CN1916046)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通用树脂日趋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的,它涉及的是一种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通过与功能性单体或具有功能基团的交联剂、稳定剂等共聚,原位接枝共聚氯乙烯核-壳结构复合粒子改性剂的制备方法。此改性剂大大改善了共混时改性剂与PVC树脂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使两相间结合力增强,有效地发挥聚丙烯酸酯类弹性体的特性,避免了因ACR壳层与过渡层引起的增韧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改性剂的加入使得共混体系的最大扭矩增加,塑化时间缩短,PVC树脂加工流变性能明显改善,从而提高PVC材料的缺口抗冲性能、耐候及热稳定性,实现通用树脂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二、用途和市场前景主要用途:聚氯乙烯管材、异型材、线缆等生产PVC系列制品的场合,该改性剂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制品的韧性、加工性和耐候性等性能。加入该改性剂,其耐候性和加工性能优于氯化聚乙烯(CPE),兼具ACR的特点,而生产该改性剂的原料成本降低,产品成本明显低于市售ACR产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提高了PVC树脂的附加值,进一步拓宽了聚氯乙烯树脂的应用范围。三、产品特点1.产品生产工艺创新性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具有专用改性剂的特点和经济附加值;3.产品市场与应用前景好,发展空间广阔,经济效益明显;4.符合环保要求,社会效益显著。四、投资和经济效益设备投资200万元,年产量1000吨,生产吨改性剂原料成本比常见市售ACR吨原料成本降低2500元左右,年创利税350万元以上。五、合作方式聚丙烯酸酯(ACR)乳液已完成中试,PVC专用抗冲改性剂已全面完成小试实验研究。本单位提供工艺与技术服务,共同开拓市场并产业化。项目负责人: 潘明旺联系电话:  022-60202054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95 1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