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解析流感病毒聚合酶调控RNA合成机制
首次系统性地研究了流感病毒聚合酶与不同RNA启动子的相互作用机制,阐明了RNA启动子结合构象在合成不同RNA时所发挥的作用。团队还提出了聚合酶合成RNA起始阶段的工作模型,推动了人们对流感病毒聚合酶调控不同RNA合成机制的理解,为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新靶点。 为了深入研究流感病毒聚合酶合成RNA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解析了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与不同RNA启动子结合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非易失性三维半导体存储器的栅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易失性三维半导体存储器的栅电极及其制 备方法;栅电极包括 n 个依次成阶梯状排列的栅电极单元,每个栅电 极单元为柱状结构,由连通电极和包围在连通电极周围的绝缘侧壁构 成;所述连通电极的上表面用于连接栅层,下表面用于连接字线。本 发明适用于在字线等前道工艺完成后制备连接栅层的电极结构。此电 极结构呈阶梯状连接不同堆叠层且相对应的栅层,对叠层中非相对应 的栅层与栅电极之间通过绝缘层隔离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非易失性高密度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易失性高密度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 备方法,包括由多个垂直方向的三维 NAND 存储串构成的存储串阵列; 每个三维 NAND 存储串包括半导体区域以及围绕半导体区域的四层包 裹结构;半导体区域包括沟道以及分别与沟道两端连接的源极和漏极; 源极与漏极串联连接;沟道为方柱形结构;四层包裹结构从里到外依 次为隧穿电介质层、电荷存储层、阻隔电介质层以及控制栅电极;阻 隔电介质层在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厚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载碳磁性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专利号:ZL 201310498905.1)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载碳磁性纤维材料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水处理领域。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铁酸钴纳米纤维作为载体,生物质材料-可溶性粉淀粉作为碳源前驱体,制备出一维核壳结构的载碳磁性纤维材料复合物材料。采用此法制得的材料富含羟基、羧基基团的碳层均匀涂布在铁酸钴纳米纤维基体上,形成的复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可有效去除水体六价铬。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备工艺简单,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技术需求、区块链应用技术、地震体数据三维建模、大数据、ARM的智能终端研究
1、区块链应用技术与实践 2、地震体数据三维建模技术 3、大数据算法研究与应用 4、基于ARM的智能终端研究与应用
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6-15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系统采购项目(第二次)竞争性磋商公告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系统采购项目(第二次)竞争性磋商
中南民族大学 2022-05-31
东北大学智能制造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竞争性磋商(二次公告)
东北大学智能制造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竞争性磋商
东北大学 2022-05-27
金钟团队在高倍率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金属镁可以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理论体积容量高、镁沉积/溶解过程不易形成枝晶等优点,在大规模储能体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由于二价镁离子的电荷半径比大、极化率高,导致其与常规储镁正极材料中的晶格阴离子之间发生强的静电相互作用,阻碍Mg2+离子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嵌入和扩散动力学,导致充放电速度缓慢。因此,镁二次电池非常欠缺高性能的正极材料,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应用。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金钟教授带领的“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机制”研究团队研发了基于一种特殊的置换反应机制、非化学计量比的立方相硒化铜,用于高倍率的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以该硒化铜为正极、金属镁为负极组装的镁电池能够在100 mA g-1下表现出222 mAh g-1的最大放电比容量,在1000 mA g-1大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仍可达155 mAh g-1,此外,在1000 mA g-1大电流密度下,电池循环50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约为84.3%。 该团队通过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高结晶度的非化学计量比的立方相Cu2-xSe纳米片(图1)。以Cu2-xSe为正极组装镁电池在100 mA g-1下循环25次后,放电比容量达到最大222 mAh g-1,在300、500和1000 mA g-1下,放电比容量分别可保持为182、166和155 mAh g-1,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图2)。此外,该工作从正极和负极两方面对电池经历较长的活化过程给予了一定的解释(图2f)。具体而言,随着Mg2+的嵌入和脱出,Cu2-xSe电极材料的尺寸会逐渐减小,而适当减小活性材料的尺寸可以有效地缩短Mg2+的扩散路径,便于活性材料与电解液充分接触,从而使容量增加。对于Mg负极来说,电解液中具有腐蚀性的氯离子会腐蚀Mg负极表面的氧化物等钝化层,从而使Mg负极表面暴露出更多具有活性的金属镁表面,从而利于容量的提升和稳定。最后,通过非原位表征技术(包括XRD、XPS、TEM和EDX等)对不同充/放电状态的电极片进行详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非计量比Cu2-xSe正极材料的储镁机制为一种特殊的镁/铜离子置换反应。该研究为基于可逆离子置换反应机制的新型高性能多价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大学 2021-02-01
二甲苯分馏单元C8A资源配置与运行操作优化技术 开发
由于装置改造,现有芳烃二甲苯生产装置多存在多塔联合处理具有不同组成分布的原料情况,由于每个精馏塔具有不同分离性能,为使得所需处理原料与处理装置的分离特性相匹配,必须对各装置处理负荷进行合理分配,才能使节能优化成为可能并实现之。该项目在对二甲苯生产装置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装置生产过程热力学分析的研究,并研究了二甲苯精馏过程进料状态、塔内操作条件等变化对装置生产能力和能耗的影响,建立了二甲苯分馏装置的机理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装置生产能力和能耗的因素,对三个精馏塔开展C?A资源离线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合理分配三台分馏塔的处理量,优化进料组成,在保证邻二甲苯产量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装置节能降耗的目的,为装置实现各股C?A资源在上述三塔之间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场指导。该项目建立了新老二甲苯分馏装置生产性能相匹配的进料分配技术应用平台,该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C?A进料量及组成情况,对二甲苯分馏装置的进料配置进行整体优化,给出C?A原料在各塔的分配,用于指导生产操作,实现各股C?A资源在新老装置中负荷的合理分配,降低二甲苯分馏塔能耗,同时在C?A资源及市场供求允许的情况下确保合适的产品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吸收并释放二氧化碳的气候友好型聚氨酯发泡剂
成果描述:传统的聚氨酯发泡剂存在消耗臭氧和导致全球变暖等问题,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如目前使用的氢氟碳化合物地球变暖潜值是二氧化碳(CO2)的800多倍,长远来看其使用必将受到限制。本项目(专利申请号:201410182221.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发了疏水改性的聚乙烯亚胺材料,该材料能够可逆吸收二氧化碳,并在聚氨酯泡沫成型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来参与聚氨酯泡沫的形成。这种新型的发泡剂不消耗臭氧、不产生额外的温室效应、不燃,和聚氨酯泡沫的原料能均匀混合,可用于各种聚氨酯泡沫。 利用该发泡剂我们已制备出聚氨酯硬泡材料,其力学强度和密度均能达到现有泡沫的要求。目前正在研发可应用的聚氨酯软硬泡产品。该项目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将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市场前景分析:2013年我国氢氯氟碳发泡剂的用量为10万吨,年增长率为15%,到2014年约为12万吨。目前的氢氟碳发泡剂HFC-245fa和HFC-365mfc售价约为8万/吨,如果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为5%,即有6000吨/年,按同样价格计算,市场年销售额可达4.8亿元。目前我们的气候友好发泡剂实验室成本为200元/kg(20万/吨),产业化以后成本会大大降低,可以达到甚至低于HFC的水平。 我们希望和企业一道,争取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完成本气候友好发泡剂的产业化。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聚氨酯的第一代发泡剂氯氟碳(CFC-11)由于严重破坏臭氧层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在我国已停止使用。第二代发泡剂氢氯氟碳(如HCFC-141b)臭氧消耗值已降至CFC-11的十分之一,仍有严重温室效应,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我国2015年要实现基线水平17.5%的淘汰。第三代发泡剂为氢氟碳,如HFC-245fa和HFC-365mfc,这是目前接受的环保型发泡剂,不消耗臭氧,但地球变暖潜值仍为CO2的800倍,受“京都议定书”的限制,目前欧美已禁止使用,我国禁止也是迟早的事。 现在的环保型发泡剂还有烷烃,如环戊烷,不消耗臭氧,地球变暖潜值只有CO2的7倍,但存在可燃易爆的缺点。液体CO2发泡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种发泡需要高压和制冷设备(使CO2保持液态),使用很不方便。 最近,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公布第四代发泡剂(2015年美国专利US9,000,061 B2)1-氯-3,3,3-三氟丙烯(HCFO-1233zd)用于聚氨酯泡沫,据报道,这种发泡剂不燃,地球变暖潜值低,所得泡沫导热系数比HFC-245fa低8%。这种发泡剂虽然对气候影响小,但发泡剂最终仍会排放到大气中(潜在影响未知),对于要求挥发性物含量低的泡沫(如汽车内饰)仍不合适。 我们研制的气候友好型发泡剂除CO2以外,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挥发性物质,不破坏臭氧,不产生额外的温室效应(因CO2可来自于大气),不燃烧,可以像现有的发泡剂一样使用。根据目前的研究,所得泡沫除导热系数较高以外,其他性能均和现有泡沫性能相当,因此可广泛用于对绝热效果要求不高的领域,比如汽车内饰、沙发、床垫等等领域。
四川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8 199 200
  • ...
  • 238 2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