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资源

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屈凌波:深化校地、校企融合,提高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水平

2022-07-01 15:44:5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https://heec.cahe.edu.cn

6月29日,由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

会上,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屈凌波发表题为《深化校地、校企融合,提高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水平》的主题演讲。他表示, 郑州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南省部省合建高校,2017 年进入国家“双一流 ”大学建设序列。学校基于多年来的多学科及理工医学科的交叉发展与沉淀,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抓住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形成了以成果、培育、孵化、技术转移为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服务河南省战略需求;进一步促进校市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学校三位一体的战略要求。

他指出,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学校政策先行,规范管理、体系完备,形成了具有完整政策制度和推广体系的产业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学校提出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国家与省协同创新中心转化,推动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专项转移转化,推动省市应用类项目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军民融合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推动学校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培育专业化成果转移基地/机构,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最终培养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学校将资质集聚厚重度、科技创新能力强、企业和社会组织技术需求、校市融合 产学研成效显著、军民融合产学研特色鲜明等多种优势结合起来推动成果转化。

他指出,郑州大学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创新外部资源的汇聚机制,实施法人学术单位改革,科教融合(医教融合),拓展学科或学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地校合作框架结构。一是与郑州市和河南省相关的科教部门和服务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与河南省大数据共建了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现已成为河南省大数据发展的高端智库,河南省大数据科技技术创新高地,中原地区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与深圳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院。研究院目标是建设全国示范性微电子学科,带动中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前已经投入了4000多万年,启动了两个项目,围绕物联网MCU芯片和中高端工业控制MCU芯片开展合作研发和人才培养。

三是与多个地方合作,成立了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设立全国连锁的“工程医院”,形成对地下工程、地下安全、高速公路堤坝等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检测、防护、维修的完整服务体系,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神话。

四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大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模式。包括,推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设以及布局智能传感微纳制造公共服务平台(MEMS)。2019年4月,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筹建,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也是河南省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科研装置,总投资11亿,已建成投入运行。智能传感微纳制造公共服务平台(MEMS)依托郑州大学建设,总投资13亿,已列入河南省重点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通过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是面向国家需求,推进中原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和黄河流域中原城市群重点行业固废协同利用集成示范。六是建立基础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1、医疗服务体系,郑大一附院为全国最大医院,附属医院集团(10家)开放床位近3万张,年门诊量2000余万人次;2、工程服务体系,郑州大学建设科技集团年产值超6亿元;3、智库服务体系,共建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成立郑州大学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多年发布《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

而在为社会服务和产业转化过程中,学校提出了推进“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共建的口号,郑州市5年投入10亿元支持郑州大学发展,投入6亿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依托郑州市首批支持的2亿元设立了服务地方产业的协同创新资金,设立20个重大专项,由校内各单位联合企业共同申报,聚焦《郑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高度关注的领域,出库15个项目。他指出,目前郑州大学有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以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引领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个以郑州大学人才优势为核心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就是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把郑大力量融入到整个郑州市和河南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素质人才聚集、载体运营团队经验丰富的平台式的成果推广转化基地,有力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科技园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地方研究院”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体系和产业衔接体系。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信息技术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搭建高层次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构建了以学校技术优势为依托、校企高效协同、市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学校还利用强大的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建立了一流学科与学科研究院共生共建的模式,知识体系凝练学科方向,通过学术产出培养大师队伍,基于科研过程培养创新人才,落脚点在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组织体系研究平台组织架构,承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产出重大成果,以高水平平台支撑高水平学术产出,落脚点在于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学校以创新孵化平台为媒介,推动校、园、企三区联动,“一堆教授干一件事”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启动了“百名教授团队助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活动。其宗旨就是锚定企业技术需求,精准输出技术支持,让一个教授团队带去一项技术,确定一个项目,搭建一个平台,解决一个难题。在长期积累的项目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正大特色和正大特点的技术服务。2021年9月,郑州大学刘民英教授团队主持开发的“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以专利技术转让费4000万元转让给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该集团计划投资100亿元左右,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年产20万吨长碳链尼龙和耐高温尼龙生产线。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牛明军副教授针对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面临的实际困难,依托郑州大学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所原有技术,自主研发出“污泥活化破壁技术+机械压滤深度脱水”工艺,能够一站式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并依托该技术在学校大学科技园平台创立郑州国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产业化。目前,销售收入已突破6000万元。郑州大学2018届材料学博士毕业生李剑,在校期间,以“应用技术为导向,理论结合实践,探索开发超硬材料领域高端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2016年在大学科技园平台成立“郑州万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获天使投资500万元。2021年,在宁波正式投产,公司产品成功进入日本丰田、广西玉柴、厦门金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采购商名录,成为其相关材料的直接供应商。

这些成功的案例对学校下一步的技术转移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在一流大学第二个建设周期过程中,郑州大学又明确提出了把教师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学校技术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学校将紧紧抓住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力求得到社会的支持的思路来带动师生员工把技术成果推向市场,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