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
执行副主任委员 雷朝滋
高等学校必须深入思考“强化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供给侧,究竟应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什么样的高质量科技供给?我们应采取何种策略推进科技创新,我们的主要战场又将位于何处?我们必须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教育与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战略性的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科研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从而培育出能够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学校需要发挥其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未来职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思考我们的教育策略,明确我们的主要战场,以便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等学校应思考如何构建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
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供给的关键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必须深入探讨其应向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科技创新支持,尤其是高质量的科技产出。我国高等学校数量近3000所,因此,审视这些机构能够开展哪些科研工作以及它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什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关注每所高校的大多数研究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类型及其科研成果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简而言之,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可概括为“顶天立地”四个字。所谓“顶天”,主要是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立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然而,过去我们形成了一种不那么好的理念或文化,似乎将基础研究等同于论文发表,将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论文等同于高水平基础研究。但这种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论文是否真正代表了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则追求获奖、报专利。这样的创新是否真正满足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发展需要?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再认识,确保科研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应积极担当起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重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步伐,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应坚决摒弃那些陈旧过时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高校何时能有重大原创突破、如何支撑产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在2035年实现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其核心挑战在于科技创新的高度和广度。正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所指出,我们必须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赛道,实现换道超车,这需要我们在科学和技术上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而不仅仅是追求在《细胞》、《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从高等学校的角度审视,超过90%的中国高校主要还不是开展基础研究,开展基础研究也不应把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作为最高追求。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应更多地致力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以及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然而,当前中国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我们对高校有两大期待:首先,何时能够持续产出重大的原创性突破?这是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没有这样的持续重大突破,如何表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成功,如何体现“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其次,高校的科技创新如何支持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许多技术瓶颈,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创新突破。在理念、思路和实践路径方法上,我们都需要有全新的思考。
三、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国长期以来对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这是基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美西方拥有众多技术创新和前沿研究都表现出色的超一流企业,而在中国要寻找与华为相媲美的企业则颇具挑战性。华为有一颇为独特之处就是聘用了800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这是值得关注的。面对如此国情和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若不深化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其中“企业主导”这一理念尤为关键,高等学校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并抓紧付诸于实际行动。首先,企业主导本质上强调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正如家俊会长所言,我们需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而企业主导正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意味着必须围绕市场需求部署创新工作,根据市场所需来确定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企业主导需要其加大研发投入,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从研发投入主体到成果应用主体,最终成为创新主体。第三,市场主导强调了企业“出题人”作用。对于企业想做并愿意为主投入的项目,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应该给予坚定支持。这样的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将不存在转化问题,往往都是“等米下锅”,因此,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对解决时下的成果转化难显得尤为重要。
四、高校合作要从资源导向转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在校企校地合作中,高等学校应实现从资源导向向服务贡献导向的转变,重视并发挥其在国家、地区及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超越单一的经济利益追求,更加注重对国家、地区发展的贡献和学科建设的进展,多算政治账和学科建设的账。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聚焦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恰恰就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依靠科技创新积累和学科人才优势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也正是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产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动力。双方应充分挖掘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展。高等学校的研发创新活动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同题共答、市场检验的长效机制,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和转化,进而更有效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