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63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 2025年5月
开展倒计时

专家报告荟萃③ | 赵明阶: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地方本科院校 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05 16:47:23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地方本科院校 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科技大学校长 赵明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指明了方向。今天,结合重庆科技大学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围绕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与大家分享几点认识。

一、学科建设思路

学校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要事,深刻把握学科建设形势,着力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是明确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深刻认识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五大职能的综合载体,学科水平对大学培养优秀人才、产生丰硕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有着直接影响,是对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生动反映。二是明确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明确学科定位,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搭建学科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产出标志性成果,造就高水平团队,提升学术影响力。三是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选择性,做强优势学科,做好特色方向;坚持竞争性,实行优胜劣汰,汇聚资源;坚持协同性,统筹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和优势学科。四是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强工,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建强新工科;厚理,拓宽基础学科应用面向,构建“基础+应用”的复合培养体系,建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兴文,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文科教育”等深度融合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体系;促交叉,推动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以及文、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五是明确学科建设的主要路径。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科、学位点和本科专业的方向一体化建设,加强科研、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科、科研和教学的团队一体化建设;创新学科专业绩效评估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评估;加强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人才引进和学科团队一体化考核。

二、综合改革实践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一体推进,构建“1238”学科建设机制,紧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个目标,抓好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两个关键,打造学科高峰、高原和高地三个层级,落实好八大举措。

一是瞄准需求,持续优化布局架构。学科专业主动对接行业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形成八大学科集群,支撑成渝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聚焦特色,着力深化内涵建设。凝练方向,每个学科凝练形成3——5个方向,聚焦特色明确重点突破方向;打造优势,建立学科分类发展体系,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强化保障,以学科重点方向和特色引领资源有效配置。

三是产出导向,大力提升培养质量。构建“OBE教育教学核心理念,校企合作主路径,双联双导、双职双挂和共建共享三大机制,课程基石、课堂提质、平台升级、专创融合、评价改革五大工程,师资转型关键”的“11351”产教融合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建学校、企业“双主体”,教学研用“四结合”,校企协作“六共同”,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贯穿全过程的“2461”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产教全方位深度融合。

四是引育并举,努力打造师资队伍。以学科重点方向为引领,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年薪制管理办法和博士后相关系列办法;培育高水平学科人才,推进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设置激励专项形成教师岗位长中短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学科团队建设机制,深化实施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双师双能型”学科团队建设,建立基于贡献的科研团队评价机制,积极组建学科交叉团队。

五是服务需求,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研究方向与学科发展需要相结合;加强标志性成果培育,给予国家级科技奖励培育项目专项资助;健全科研考核机制,出台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办法。

六是加强建设,不断夯实平台支撑。强化平台体系建设,所有学科均有科研平台支撑;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省部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仪器设备共享,制订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健全平台考核机制,强化学科创新平台绩效评价。

七是汇聚资源,全面深化合作开放。深化多元治理,调整优化理事会结构,筹建校友总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实质性开展政校企科合作联动;做实产教融合,与行业头部企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高新区和沙坪坝区等城区及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深化合作;扩大国际交流,探索研究生双向培养和交流机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八是强化保障,加快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经费投入,足额预算学科建设日常运行经费;加强组织保障,定期研究学科建设工作;强化目标考核,以目标考核和重大指标突破为依据,给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考核奖励;夯实龙头地位,按照学科布局和学科层级调配办学资源。

三、事业发展成效

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扎实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15个硕士点、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学校坚持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不断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支撑度,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人才培养方面,学生近三年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了1800余项国家级奖励,2次获得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冠军,2次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银牌,获得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团体金奖;学校连续4轮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前200名,入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贡献TOP100排行榜。

二是队伍建设方面,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60余人,博士730余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约48%,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约52%;柔性引进院士4人,有国家级人才4人,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7个,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平台支撑方面,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4个,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反映了学科建设水平的跃升。

四是科研创新方面,2023年合同经费超3亿元,居重庆市属高校前列,其中企业横向科研经费占比80%以上,稳居中国高校企业科研经费排名前100强;近五年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学会)科研奖励130余项;近3年在重庆市科技奖励中,牵头项目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居在渝高校前列,连续2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学科与产业对接度不断提升。

五是特色优势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主研发全球唯一的“大三维”试验装置关键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球首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与地层风险评价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安装启动,相关技术成果在重庆涪陵页岩气田和四川盆地油气田推广应用;研发的磁性材料元器件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发电系统成套装备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支撑重庆环境企业上市。学科专业对应支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87%的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学科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持续提升,为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连续2轮成为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高校,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将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定应用研究型发展道路,背靠石油、冶金两大行业,立足重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和地方能源行业、原材料工业战略需求和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