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63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 2025年5月
开展倒计时

专家报告荟萃④ | 郑友取:高质量建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

2024-12-06 13:16:42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高质量建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

衢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郑友取

今年“两会”,李强总理特别强调了“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前提的是“转型”,这次提的是“建强”,建强也就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和特点就是创新,首要的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创新,人才创新要依靠教育创新。不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是最近的三中全会和教育大会,都对高等教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归纳为和创新相关的“两自”:一是创新人才如何自主培养,二是科技创新如何自立自强。创新是每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动力,研究型大学强调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大学则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应用型大学的新使命

(一)新内涵

现在全国普通高校接近1300所,2000年以后升本的高校超过半壁江山,这类大学如何在这些众多的高校当中更好地立足、更好地办出特色、更好地提供支撑和贡献,是我们要共同思考的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高校重点讲了“三大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综合改革,还有就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最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专门强调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学位点授权、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或将对应用型大学特别是地方性应用型带来更多机遇和利好支持。

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的新内涵是什么?针对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以及职业本科,这三种本科的人才培养内涵有什么异同?特别需要理论界和我们教育实践者共同来回答。我作了一点粗浅思考,画了下面这张表格,围绕培养目标、知识导向、素养导向、能力导向等方面作了适当区分,权当抛砖引玉,如果不把这些内涵研究清楚,就会无章可循,就容易导致千校一面,难以真正办出特色。

可喜的是,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门针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的指标体系作了区分,我校作为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7所试点高校之一,对这个应用型指标体系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实践和探索中也更坚定了我们应用型办学方向。

(二)新任务

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应怎么看?怎么干?这里提出应用型大学建设“两问”:一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大学?二是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办好应用型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这些2000年以后升本的大学大致是“678”,承担着60%的本科生培养规模,70%的毕业生留在本省,80%的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就业,可见它的重要性,这类大学的教育质量特别是毕业生质量事关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关键是要破解以下四大问题:一是学科专业如何敏捷匹配行业产业需求?关键要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重构问题,特别需要加快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如何将产教融合落到“多赢共享”的实处;二是学科逻辑如何有效融通技术逻辑?关键要解决知识教育体系重整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促进学科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耦合”,核心是将学科融合落到“交叉应用”的实处;三是“三门型”博士如何主动转型“双能型”师资?关键要解决教师特别是博士群体的专业能力重塑问题,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应用型师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核心是将科教融合落到“融通转化”的实处;四是学术评价如何精准对接社会评价?关键要解决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重建问题,特别是学术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如何指向一致、相辅相成,核心是多元参与的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真正将服务地方、校地融合落到“支撑贡献”的实处。所以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此我们提出,产教融合是关键之举,科教融合是转型之要,学科融合是硬核之策,校地融合是必由之路。这也是我们学校实施开放融合发展战略的目的所在。

二、衢州学院的实践探索

(一)历史沿革

学校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起初由浙江最大的化工企业—巨化集团创办,连续办了18年,那时候的师资是真正的“双师型”,一边是企业身份,一边是学校教师,可以说学校具有应用型的天然基因。巨化集团办了18年以后,转隶为省管市属高校,2010年升本,2015年被列为浙江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16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21年被列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今年顺利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建成以工为主、以师范教育为重要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下辖10个学院(部),拥有31个本科专业,刚刚突破万人学生规模。

(二)办学基础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布局和实施做强工科、做精师范、做大经管的建设思路,强调做实学科方向、做新专业课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人才强校“三大计划”。现有博士数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从20%的博士占比到现在接近50%,选拔了三衢领军人才、三衢拔尖人才、三衢青年英才24人,组建学术鸿雁团队、学术雏雁团队16个。

(三)发展路径

学校坚持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树立以服务求特色、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2345”的发展路径,“2高”牵引,即高水平立德树人、高质量特色发展;“3步”跃升,即申硕、扩容、升格;“4融”战略,即产教、科教、学科、校地等四大融合。“5大”举措,即大融合的党建引领、大攻坚的申硕跃升、大质量的教育教学、大组织的科研创新、大贡献的社会服务。这几年,着重干好三件大事,即以申硕攻坚大抓学科建设,以评估认证大抓教育教学,以条件建设大抓扩容提质,做到一年干成几件难事,几年干成一件大事。

在办学特色上,强调把地方的产业特色、区域的文化特色(孔子、棋子“两子”文化)转化成学科专业特色、育人文化特色、服务发展特色,特别是南孔文化的研究和育人,我们取得了系列科研教学成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审核评估之后,梳理了“1-4-5”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一个理念,四“炼”联动,“五强五转促五高”,“四炼”包括品格锤炼、知识修炼、双创磨炼、能力锻炼。

在发展战略上,刚刚提到的开放融合主战略,推进以校地融合串联其他三大融合。强化融入衢州、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服务导向,实施人才共育、平台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创的校地融合举措,深化一学院深耕一区域、一学科服务一产业、一创新团蹲守一企业群的服务模式。

着力推进校企联建、多跨联动、协作联盟的“三联”并举的开放融合大行动。

校企联建包括共建“五个一”的博士创新站、“五双”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行业研究院(中心)等。

多跨联动包括实施“1+1+1”借梯登高行动,即借力1所名校(院)、帮扶1个学科、对接1个产业。

协作联盟包括牵头成立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浙闽赣皖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四省边际研学研究院、四省边际山区共同富裕研究院、“衢州学院·牧高笛丝路商学院”等。特别是以审核评估试点为契机,我们发起成立全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已连续举办2届年会(理事会单位17家,联盟成员已超120家),加强了同类应用型高校的信息互通、论坛互商、合作互助,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办学成效上,紧扣“五个度”紧盯“七个率”,即就业率、升学率、留衢率、学科竞赛获奖率、满意率,以及教师博士率、教师双师双能率,目前大多处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跨越发展。这几年,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比如在软科排名中,5年来从500多位上升到300多位。

衢州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在此特邀各位领导和专家抽空到南孔圣地、到衢州学院考察指导、传经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