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63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 2025年5月
开展倒计时

专家报告荟萃⑪ | 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西南科技大学 科教融汇培养新兴领域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2024-12-31 10:20:12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西南科技大学

科教融汇培养新兴领域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尚丽平

科教融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将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以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这既是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使命担当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西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以科教融汇探索新兴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改革背景

1.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两次重要会议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教研相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多年来,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都在为如何打破科教分离的藩篱进行积极探索。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开始,科教协同、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科教融汇等相继提出,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科教融汇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学校对人才培养面临深刻而广泛的社会转型因素、品质特征、价值类型等深入分析,重塑培养规格。明确提出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扎实、能力突出、视野开阔,具有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构建“科研育人质量体系”“课程育人质量提升”等十大育人体系,紧扣国家战略需要,探索高水平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之路,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

二、针对问题

西南科技大学地处中国科技城(绵阳),绵阳素有“西部硅谷”和“智慧之城”美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军工资源,这为学校开展科教融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93年,作为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在全国率先开启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赞誉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科教融汇育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牵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等多方主体,涉及各主体内多个方面。在深度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协同、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

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资源投入分散,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佳;学校与外部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度不够,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2.科教融汇育人路径单一,育人广度、深度不足

学校有限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难以全面覆盖庞大的本科生群体,导致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度不高,受益面较窄。

3. 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缺乏教研相长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也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过程化评价。

三、创新举措

1.优化外部合作机制

通过构建产学研分层合作体系、推动成立高端人才培养联盟、稳固与超一流科研院所的协同、强化与高科技企业的双向交互等措施,深化外部合作机制。学校已与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2.完善校内制度文件

制定《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西南科技大学关于大力推进科研促进教学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引导科研人员从事教学工作,开放科研平台服务教学,凝练科研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纳入聘期考核任务,提升科研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绩效。

3.贯通科研赋能教学全链条

通过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程以及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的实践教学课程,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强化实验实训操练,抓实专业实践磨炼,叠加学科竞赛锤炼。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强化科研平台对专业支撑作用

创新科研平台育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之一。学校建有科研平台国家级6个、省部级32个、地厅级及共建自建50余个。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有力支撑学校优势学科及专业建设。强化精准合作、学科交叉融合,新建“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挂牌成立新型创新研究院3个,“力学与航空航天研究院”,汇聚科技城航空航天科技优势资源。董事单位的优质师资、硬件条件依托平台进一步延展到校内超过 70% 的教师依托平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5.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统筹校内校外资源,着力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护航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活化团队育人,积极探索“团-学”师生共同体科研育人模式,开展“科研+铸魂”传承行动、“科研+实践”创新行动,扩大教师参与科教融汇育人的广度;组建各类创新实践班,覆盖全校多个教学科研单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科教融汇育人深度;强化竞赛为牵引,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教务处、各教研单位四维联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强,提升科教融汇育人高度。

6.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质量为导向,不断提升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绩效;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相通的绩效评价机制。优化学业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实际情况,纳入素质发展微学分认定范围;逐步实施“全过程评价-非标准答案”评价, 构建以课程(含实践教学)学习“达成度”、课外活动成效、身心健康与成长、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

四、案例分享

1.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西南科技大学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域国防军工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军地产学研联合办学。成立了国防学院和军民融合研究院,建成核工程与核技术等5个培养军民两用人才的本科专业,涵盖核工业、兵器、电子、制造等军民融合行业的本、硕、博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提升。通过“学科共建,人才互聘,平台共用,协同创新,文化共融”,构建了多主体参与人才全过程培养的多维全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方式。“军民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入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2.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

面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一中心、两促进、三融合、四驱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利用地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科教、产教、专创”三融合,全链条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优化升级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科研反哺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面向产业的协同创新优秀人才。

3.地方涉农高校农学专业“新农人”培养探索

针对农学专业学生转专业率高、专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西南科技大学以以“根植情景,具身应用”为理念,构建了从情怀培植、能力提升到行动担当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学农为农”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路径。历经10年探索实践出“思政教育具身化、农理工管多学科交叉化、产-科-教融合链条化”复合型新农人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农学专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