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创业教育
重庆大学副校长 卢义玉
重庆大学将就业视为重中之重,不仅关心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视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要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培养。重庆大学关心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数字图谱“三个谱”方面的工作,的是能力图谱的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第六个是一个问号“中国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问题。《教育强国纲要》的发布,目标很明确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不是2035年我们国家就能成为世界的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的中心?这个问号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是否能够按照一些规律,能够完成我们的目标?这是我们全国上下奋斗的目标。
重点利用这个机会,探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教育部组织对一些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通过线上听课,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上课的学生,前面3排,特别是教室比较大的时候,前面3排基本上是空着的。二是大家抬头率、看手机的情况比较严重。老师非常费力,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但是学生互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映,这是一个存在的现状。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倒逼学校老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的信息化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学体系的重塑和更新速度。另一方面针对我们教育格局有这样几个问题,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现在教育部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各个高校对专业更新的比例必须要达到20%以上。大家深挖:现在各个高校专业设置更新不是那么快、说变就变的,导致很多专业实际上比较滞后于行业的需求,市场供需存在矛盾,再加上整个中国教育体系,原来专业设置模式基本上借鉴于前苏联的模式,非常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都非常少。现在我们跟头部企业,因为重庆大学实现了一个头部企业工程,已经和全国29家头部企业(世界前500强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达成共识。跟他们交流过程中,特别是华为、腾讯、中汽等等,包括重庆的长安、赛力斯进行沟通的时候,普遍发现一个现象,现在高校的高等教育,原来应该是超前10后的工作。我们的教育研究,今年是2024年,本应为2034年做准备,但现在看来,我们的很多知识和培养理念滞后于企业5-7年,尤其是在科研能力较强的企业中。比如华为,他们研究院做的工作现在高校还没有进入课堂,严重滞后,所以这和教育本身的本质发生了本末倒置的问题,这也是高等教育思考的问题。结合这些现状,包括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大家不坐前三排、没有互动以及看手机、抬头率低的问题,最终反映出学生对高等教育学习内生动力是不足的。
怎样解决这样的困境?一是提升学生的内生动力,二是改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超前行业发展的局面。所以我们学校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提了一些问题:到底是产业引领教育,还是教育推动产业的创新?这也是为什么重庆大学现在在课程体系改革加了很多通识课程中人文经典课程的原因,我们的工程师是不是需要人文素养进行共同培育等等,现在不仅仅是站在科学上谈科学。
重庆大学在2020年左右开始进行了一个明月湖科创实验班,得到了重庆市,特别是两江新区,包括重庆市教委的大力支持。这个实验班的模式向大家进行汇报。科创实验班最初只招收了30人,后来扩大到60人,再后来增加到90人,接下来我将汇报后续的发展规划。
核心在培养特色。一是打破专业的界限。在大一的时候,通识课学完以后进行选拔,选拔进来以后,没有专业的概念。二是课程调整度非常高。三是全部是项目驱动。学生进来以后由教师团队出一系列跟企业的真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出来学生以团队进行揭榜接课题,根据研究的需要,他学习他差的知识。因为大一的时候已经把通识课、基础课、数理化全部学了,在大二的时候他根据研究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学相应的课程。这些学生有特权,任何专业、任何班他都可以去听课,根据研究需要。更多是发挥图书馆的条件,图书馆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去查资料。我们做了一个学生交流创新中心,提供了一系列所有学生动手实践的装备和条件,而且是免费的,是这样一个环节。结合在两江新区明月湖这边有一个实践基地,两江新区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有一个资金池,大概1.7亿的资金供学生实操,购买所有他们科学训练需要的装备来进行研究。刚才说了,没有专业,学科群的交叉,根据项目的需要。对创新创业,特别是创业环境的演习和实战。因为两江新区周围有很多大型企业,跟企业深度合作,整个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是高校老师和企业总工程师进行联合交流设的课程体系。大家可以看到,课程体系是完全按照创新创业的需求设计的,而不是完全遵循专业课程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规律。大家可以看,思政课是必须的,数学、科学、工程科学、设计以及通识教育、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安全这样的方式进行培养,完成我们设计的培养特色。学科交叉、项目驱动、探究式的教学,来解决学生感兴趣,他们感兴趣了学习动力就足了,愿意去做了,哪怕加班加点他们也愿意。所以对明月湖班的学生调研时我们进行交流,就问了一句话:你们一天大概有多少时间看书、打游戏?几个学生异口同声说了一句话:我们还有时间打游戏吗?他们要查大量的资料、做大量的实验。达到我们设计的初衷,调动了学习的内生动力来做这个事情。
当然,在2020年开始,经过4年以后,所有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迭代,不详细介绍。举例,我们开的课有一个《设计与自然》,好像跟创新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同学们做的作业,很多创新的产品是自然发生的。很多创新,包括这次珠海的航展虎鲸飞机,无非是来自于生物仿真的一些设计理念。所以在学生当中开展这些课程,让学生都能感受科技创新最基本的、原始的逻辑思维。包括《科技发展史》,其实在创新中心,我们学校有一个公路到科学创新的大门,沿路把所有国内国际所有比较好的标志性创新历程布在步道上,学生边走就可以看到发展历史,这样多维度来提升或者来改变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以及他思维的习惯,以及他的科学素养等等。
在明月班上,设计包括工程思维的培养、创新/产品思维培养、项目制课程培养。我们采用了培养体系、科学的训练,包括科创训练营、产品经理的培训,包括经费。经费,现在总结分析,经过四年的培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唯一缺点是什么呢?成本太高,每一个学生成本比较高,和普通相比大概是2-3倍的关系。
2022年28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在创业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有一个团队拿到了1000万天使轮的投资,还有10个团队分别拿到300万、50万的支持,作为28人的班基本上拿到10个基金的转化,效果不错,孵化率也非常高。
在明月科创班实践推广的情况有两个方面。一是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重庆市胡衡华市长组织的一个科技委的会议,我列席,重庆市科技局要成立明月湖科创园,就由重庆大学在明月湖班作为总部,在全重庆市的高校进行推广这种创新模式,鼓励重庆市的高校加入到明月湖科创园阵营当中来,按照明月班创新创业的模式进行推广。二是在重庆大学内部,目前已经重塑了所有专业的培养体系,把项目制、探究式的教学课程和体系融入到所有专业。当然只有每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不是所有学生大概是30%的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培养。
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汇报:教育不是管束,而是点燃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