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63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 2025年5月23-25日
图标 图标
开展倒计时

专家报告荟萃⑮ | 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新庆:地方行业院校全周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025-01-15 16:06:05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地方行业院校全周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国计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新庆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的可靠活动。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计量是我们学校的老本行,中国计量大学是唯一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197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杭州计量学校,隶属国家计量总局,1985年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建大学和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专任教师接近1500人,在校本科生1.8万余人,研究生接近6000人。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今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一直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作为一所地方行业院校,我校经历十余载实践,探索出创新实践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困难挑战:地方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各子系统协调不足

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接不够紧密。由于专业教育体系自身的封闭性和排斥性,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往往被置于第二课堂或第三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第一课堂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模式,也是将有创业意愿、创新意愿的学生选拔出来组成创新班或者创业班进行定向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普适性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共生性未得到有效实施,存在各自为政、互不干扰的一种分离局面。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资源瓶颈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存在不足,在知识结构上很难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队伍多学科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的供给包括实践教育基地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机制保障方面,我们机制体制尚不够完善,组织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有的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是有的配备不足,有的非实体化运作,在经费、制度、服务保障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路径探索:中国计量大学构建两翼齐飞的资源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

我校在梳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依据创新个人、创新创业项目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构建了贯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涵盖创业项目激发到孵化落地全周期全链条创业体系。就创业个体而言,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意义,产生我要创新创业的激情。学校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支持,让学生产生我可以创新创业的信念。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我效能感,产生“我能创新创业”的自信。就创新创业项目而言,从创意激发到孵化落地整个周期内,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能力、不同等级的能力来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体系以递进式为特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周期内在不同的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规律。对于刚入学低年级同学而言,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克服对创新创业的恐惧,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高年级而言,要赋予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空间,保持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低年级注重激发需求创意,中高年级注重项目牵引创新,高年级或者毕业以后注重平台孵化创业。课程按照由易到难,由通识到专业螺旋式上升的编排原则,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嵌入到专业教育中。

我校围绕着创新创业体系多措并举,构建了两翼齐飞的资源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左翼主要包括递进式的课程、开发特色教材、夯实教师队伍、打造基地平台和举办创新创业微专业等方面。右翼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构建保障制度等。左翼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举措: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主要分为基础类与交叉类课程、竞赛指导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自2018年起,我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专业至少设置1门专创融合课程,并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协同拓展计划,在通识课程中建立创新创业类课程池。目前有22门通识课程、64门专业课程,形成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我校先后立项并公开出版了创新创业类特色教材11部。

(二)夯实教师队伍

全校有几百位教师参与竞赛指导,从2012年起每年评选出10位优秀指导教师,邀请校外专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目前已累积有92位校外导师,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特色的导师指导制、导师帮扶制、师生股份合作制的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创新创业指导模式。通过校内外培训,聘请专家指导,建立校级的教师团队等各种方式,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能力。

(三)打造基地平台

我们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国际合作,构建和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载体,形成了五位一体大学生实践平台。学校建有全国首批28家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7个,2015年学校与德国中国服务中心签订了中德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的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个开展中德大学生创业训练国际交流项目的高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我校大学科技园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优秀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是钱塘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这4个国家级平台的大学科技园。

(四)创办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

我校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创业实践为牵引,以创业课程为载体,以创业沙龙为纽带,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结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赛课一体化教学。另外我们将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推进微专业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校内导师负责理论课程和学生组织,校外导师具体负责实践教学和创业体验,聘请历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的选手和评委担任指导教师,打造了产学研政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微创业共有12个学分,包括核心课、特色课和实践课三个模块。

2016年,我们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2021年设置了创新学院,集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处、国家大学科技园、工程训练中心等多方面优势,筹措校内各方面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重点支持每个专业选择1项合适的竞赛,竞赛期间所需要的耗材、器械由学校承担70%的费用,对专项培育遴选立项的项目另外分阶段资助经费。设置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竞赛获奖师生。在机制保障方面,持续以“五个一”的工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机制完善。一生一创,以学分为抓手,推进全员实践;一专一赛,以竞赛为载体,推进专创融合;一专一课,以课程为基础,推动赛教结合;一月一赛,以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依托,推进持续改进;一年一节,以校园文化为基底,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在政策激励方面,针对学生设立研究与创新奖学金,实施弹性学制,全面开放校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针对教师,加大对教师的奖励力度,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将予以学分奖、学时的奖励,在职称评定时与相应的科研成果等效处理。坚持数字化赋能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创新创业竞赛管理系统,提高竞赛项目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整合全校的竞赛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学生论文选题与科研业绩,以及指导教师的数字画像,智能匹配科研前沿领域与师生团队,建立优质竞赛的项目库。这是针对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的集成数据中控大屏,有利于开展高效的决策与管理。

同时我校以学院为单位,建立了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全校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方面的成果,形成了校内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展区共有14个,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同时也接待校外单位的参观访问,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教育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三、实践经验:中国计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有效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成果奖。学校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获评浙江省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奖。学生受益面广,创新创业学分持续实施十余年,实现全员覆盖。每年1500名学生以创新创业成果认定为课程学分,近百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认定,数学建模赛事参与学生累计超过4万人次。竞赛成绩显著。近5年,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00余项、省部级奖项2000余项,2018年数学建模获得本科组唯一的创新奖,近10年本科生国家奖总成绩全国第七,获奖总数全国第12。2019年摘得全球数模最高奖,并获SIAM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得总决赛航天智慧物流组冠军,2023年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近5年,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奖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24、省内高校第三。近年来我校涌现出很多典型创新人物,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计量人。例如我们校园基尼斯专利之最获得者李群星(音)同学,大学四年共申请专利142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90项;陈佳南同学创立了百藤电子(音),在G20峰会期间,公司产品被官方选为峰会食品安全检测用具,保障了G20的食品安全,为来自全世界的宾朋保驾护航。

我校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被认定为优秀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相关探索理论成果刊发在中国大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等重要刊物,接待30余所高校到学校来访问交流。在高等教育博览会等多个全国性会议上做成果分享,中央十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工作进行了报道。

四、未来思考:中国计量大学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融合校-城共生的理念,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动区域相关主体,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合作网络,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二是挖掘计量行业资源,赋能创新创业教育,打造计量测试、质量标准、检验检疫等具有行业辨识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三是进一步理顺我校创新创业内部关系,优化完善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教育链和人才链,以大学科技园为创新链,以校友产业园为产业链的全链条创新创业运行体制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