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聚焦”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 余华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和虚实融合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构全球的创新板块,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重庆医科大学自2021年获批重庆市唯一一所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以来,对标服务“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八大聚焦”,着力培养五术医学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八大聚焦”
(一)聚焦制度的保障,建立联动协同管理机制。
学校将新医科建设写入“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及“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出台制定系列配套文件,推进项目式管理,建立部门协同计划、组织、共享、交流、治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聚焦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534”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建立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指导中心,探索医学院校“三全育人”新模式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立足重医特色优势,打造线上线下思政教学资源,“西迁精神”“抗疫精神”“生命教育”等医学思政品牌系列建设成果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产生积极的广泛影响,成为我校对外交流的名片。
(三)聚焦专业优化调整,促进专业迭代升级。
落实教育部和重庆 市教委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优化调整,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医学学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由36个整合至31个,积极申报《健康与医疗保障》新医科专业。获批重庆医科大学莱斯特大学联合学院,明年新增开办目前国内唯一的精神医学(中外合作办学)等专业。
(四)聚焦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基础临床融合贯通培养新体系。
学校率先在国内开展基础临床融通的器官系统整合医学教育,从整合医学1.0的探索,中外办学2.0的融合,全面进入拔尖人才3.0的内化创新,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融合、中外优质资源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本研一体化融合,“四融合” 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立项28个开放化、前沿化、综合化、活页化的“微专业”,培养“医学+X”复合型人才。开设4个拔尖人才教改班,以“交叉融合、多元育人”的理念为导向,构建重医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聚焦生物医药产学研融合 ,打造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重庆市的“416”科技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新型二级学院,医工结合,打造微无创医学未来技术学院,整合生物医学工程、检验医学、脑科学研究等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培养交叉学科领军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组建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布局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超敏诊断技术、药物递送系统与新技术新方法等。
(六)聚焦资源保障,促进教学资源多元化。
近三年我校引进125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个创新教学科研团队,出资1亿打造200支多学科融合的青年创新团队。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开展教师全覆盖培训,努力构建“一中心、六维度”教学能力发展建设体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数智教学转型、国际教学教育六大维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高标准打造国内首套医学整合课程数字教材,获全国数字教材典型案例。加强临床教学资源建设,共有15所附属医院、33所教学医院。
(七)聚焦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多个学科交叉的大平台“脑科学研究院”“医学大数据平台”“智慧医学研究平台”,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做好顶层设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84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8个、省级科研平台69个。建设一批创新新课程和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基地获批重庆市创新创业基地。
(八)聚焦数字化转型,助力医学教育新“数智”。
建成由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临床检验诊断、护理、药学以及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等实验教学平台构成的统一的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知识图谱智慧课程60余门,实现从选课到评价,教学管理全程智慧化。获批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3项。投入4000万元建设智慧教室,打造全新智慧教室141间、持续加强网络题库建设,促进医学教育评价信息化。
二、新医科建设成效
(一)学校立足西南、辐射全国,不断扩大学校影响力。
接待温州医科大学、赣南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来校进行新医科建设的参观交流。外派教职工参加全国教学交流学习会议263次,大会主题发言51次。
(二)我校微无创未来技术学院成功辐射一带一路。
近3年,新增121家临床中心,聚焦超声保器官治疗良恶性肿瘤患者累计25余万人,近4年保器官治疗11余万人,连续举办8届“聚焦超声无创治疗肿瘤技术国际培训班”,为“一带一路”沿线的40余个国家的174名临床医生提供培训。
(三)师资培养结硕果。
2021-2023 年,学校新入选国家级人才9名、国家级人才团队2个、省部级人才292名,实现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四大系列均有入选的历史突破,获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实现我市新医科组国赛一等奖的突破。
(四)原始创新成果涌现。
已成立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发起设立1亿元规模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研发全球首款鼻喷新冠感染预防制剂等创新发明和应用。
(五)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
我校获批西部地区首个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西部医学开放高地。顺利通过国际质量审查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双认证,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六)高质量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我校12个办学专业一次性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是全国首个一次性同时通过10个临床医学类办学专业的高校。
(七)“会看病的医生”人才培养扎实有效。
学生培养成效上,近年来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稳步攀升,临床技能培育质量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新医科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和担当,我们一定努力打造既能立足西部又能面向世界未来的新医科建设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作出重医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