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MH理念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 李建华
主要和大家分享近年广州医科大学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作出的努力: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IMH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和二十大报告中都提到要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钟院士也提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不仅是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因此提出IMH理念:I是创新,M是使命感,H是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动力是使命感与兴趣相结合,而科学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重点表现在团队协作,这就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重视的科学素质培养。
基于IMH理念,2010年我校向教育部申请开办统筹实验班“南山班”,并获得批准。2015年,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改革,探索将创新、人文、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正式将IMH理念固化到我们的培养方案和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基于IMH理念的教育改革实施举措
第一、钟院士提出“南山班”是以培养具有很强研究能力的卓越临床医师、临床科学家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有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我校建立了常见病慢性病全覆盖、涵盖了十大系统的PBL案例库,案例库包括80个案例,整合基础、临床、预防、人文等多学科内容纵横贯通融合,以问题为导向,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 打造集“双一流建设学科-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学术大师-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一体化资源链。围绕学校优势学科,涵盖医、理、工、文,打造了几十门医工、医文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引进几百名南山学者,依托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开设高阶性、前瞻性的学科前沿课程。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遴选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突出的PI组建一流学术导师+学业导师团队,目前已聘请50多名PI担任本科生导师。其中钟南山院士担任南山班班主任,50多位国家实验室导师担任学术导师、多名临床专家担任学业导师。依托学术导师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将本科生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结成科研创新学术共同体,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项目。
第三、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南山班实现了学生100%参加国际(境外)交流。课内学校打造了“国际云课堂”,提供了包括哈佛、牛津、剑桥等境外高校课程在内的几十门线上直播课程;课外会组织学生到香港大学参与PBL课堂学习,或赴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葡萄牙开展时长从一周到几个月不等的学习交流。今年我校已有400多位学生参与了境外交流项目。同时学校加强学生使命责任感培养,以介绍校史、院史、开展医学生宣誓教育、思政教育、红色教育以及组织南山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教育学生将所学回馈社会。
三、浅谈培养成效
2023年7月教育部吴岩副部长来广医调研南山班人才培养情况,赞赏了南山班学生的高素养。目前最近一届南山班读研率达到了100%,直博生占15%,2019届、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超50%的学生继续读博深造。南山班一届培养30-40人,体量不大但均成绩斐然,参与多项学科竞赛,获得不少项目和专利。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校也培养了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其中心血管系统PBL课程团队的白洪波老师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个改革模式拓展到整个临床医学专业,第二、第三临床学院也有独立开设特色班,覆盖 20%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同时教改经验辐射至医学相关专业,基础医学“南山”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全链条自主培养创新实验区今年获得省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立项。
五年的时间对于培养一位拔尖创新人才远远不够。在钟院士指导下,学校今年在基础医学、南山班单独设置本硕博贯通招生计划,探索5+X一体化的拔尖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前几日中国高等教育学杂志也发表了钟院士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希望为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