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思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赵志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中,强调了基础研究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将人才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科学家、挑大梁和担重任的青年科技家和一流创新团队、高等学校培养的基础学科高等教育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及基础教育层次人才培养。这一指导思想为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随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立德树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重要性,提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于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流学科为基础,设立基地班、燕山书院、求真班、创新班等多个特色拔尖人才创新班,这些班级通过高考招生和校内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一批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养。
在培养模式的创新上,我们采取了“五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选拔分流机制、贯通培养范式、系统支撑平台、特色实践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通过综合素质选人和综合表现分流,确保选拔出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打通学生从本科到博士的学术发展路径;通过一流支撑平台、课程体系和系列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训练、国际视野和科研创新等特色实践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导师制、研讨式教学、国际交流和科教融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特色实践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建设跨国跨地区的长期稳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视野和实践机会。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多次双边实习活动,派出了大量学生出国(境)进行实习和交流。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也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师资队伍方面,我们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国家级名师、二层次和三层次人才以及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授。他们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还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国际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中屡获佳绩。同时,我们的毕业生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选拔机制、如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地学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