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高校交叉学科实践对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 黄有方
我们国家的新文科建设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好多年,应该讲在我们山东大学原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新文科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发展的非常健康,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我们对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我也参加了一些会议,在这个方面有一些思考。
最近我在想什么?如果“四新”建设仅仅停留在本科层面我感到是不够的,现在大部分的关于“四新”的讨论研究,肯定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这个问题,但是每个学校之间,特别学校内部,可能还是归在教务处本科这个层面,所以这就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把学科与专业,或者研究生层面、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层面能不能有所打通;第二怎么真正把理工和文思哲更好的打通,真正要把本科层面的“四新”做好,离开这两点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把研、本和文、工真正意义上打通,不仅仅是专业之间的打通,要在各个层面之间打通,所以我就和大家汇报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一、剑桥大学完善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我举两个学校的例子,一个是剑桥。剑桥大学19世纪末进行学科交叉,1999年成立MIT研究院,将自己学术的强项和MIT在创业领域里面结合起来,融通产教合作。2001年6月剑桥大学牵头英国政府资助成立了剑桥纳米技术跨学科研究伙伴机构,2010年2月成立了文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就是要打破跨学科发展的人为障碍,所以剑桥在跨学科研究应该在国际上是走在比较前列的,这个跟跨学科机制是分不开的。
(一)入学机制和修读方式
跨学科的研究就业中心面向全世界招生,招的主要是研究生,所以在满足招生专业的前提下,他们喜欢更多的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方式上也是跨学科研究教育中心,采用“1+”这个模式。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
课程的设置上,剑桥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也是根据每个学生学科的背景,采用文理、文工跨界跨学科,课程安排第一是核心课程模块,还有开放的课程模块,培训也是高端网络培训,这个是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内容。
(三)学术交流
剑桥大学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有广泛的对话交流平台,包括座谈研讨会、不同国家之间的调研,这一点也是我们对讲打破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不同层次的交流起了很好的作用。
(四)本科与研究生层面的交叉学科实践培养情况
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培养也是,本科层面更侧重在广泛的探索和学术兴趣的培养,研究生侧重在特定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当中也是,本科阶段的设置是模块化,研究生层面采用高级课程和项目制。
(五)研究方法与技能培养的支持平台
在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也有提出一些方法,比如定量、跨学科、技能平台培训,这就不一定是对本科生,也不一定是对研究生,本科、研究生都一样适用,这个设计本科、研究生某种意义上在这样技能培养或者知识平台是共享/打通的。
二、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的组织架构
第二个学校就是麻省理工MIT,大家都知道工科做的很强,MIT文科做的也相当好,很多商学院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它在文科交叉领域形成了机构独立运营、院系负责管理、校级层面管理的不同层面,有很多组织机制和交叉研究机构。
(一)组织形态
MIT积极推进学科交叉研究,拥有超过60个学科交叉研究组织,其中约38个涉及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此举就是要推动学科教学,而且打通研究生本科层面的。考古材料、经济与管理科学等他们主要搞的交叉学科,并不是像学校里面的二级单位,交叉的组织架构这是它很大的特色。
(二)组织结构
组织架构当中基本上形成四种类型,一种叫研究中心,一种叫实验室,一种叫学科交叉计划,还有课题组这四种的架构。从发展开始做了很多,工科的偏多一些,但是文科也不少。研究生层面课程有非常灵活的选择权,除了主修课专业还可以选其它课程,在我们学校也是基本这样推行,还有跨学科的项目,还可以提供一些综合性的课程。研究生层面主要的还是要鼓励它的融合性多元知识综合的结构来解决复杂问题,当然还有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来为它提供经费和支撑。
三、对我国新文科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主要围绕这两个学校,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学校,他们在做学科交叉方面的工作,我的目的仍然是我们怎么样来考虑本科和研究生,或者专业和学科之间要打通壁垒,不同的学科之间要打破壁垒,并不是完全是本科/研究生层面,这两个是一个大学的生态,有这样的生态我们的“四新”发展会更好,围绕这个,我们来看看一些想法。
(一)正确处理好学科的深度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
我们在高校里面要确定学科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根本消除学科与跨学科的壁垒,实际就是不融通,提升教师研究者和学生对跨学科的认同接纳度,加快学科文化和跨学科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既要在学科内加深理解问题的深度,也要建立跨学科理解的广度。
(二)通过数字技术加快交叉学科的发展
今天在西南政法大学也专门交流了一下,数字技术来加快新文科建设,实际上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新文科,数字技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重塑我们的高等教育,我这里交叉的意思就是跨学科的交叉,为什么?现在本科研究生层面某种意义打破边界、促进交叉很有效的手段/工具/科学,可能也就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驱动新文科的发展,包括新概念新理念的方法。“四新”之间专业的融通,尽管现在主题是新文科,但是新文科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肯定是和“四新”融合的,融合一定要加强,工科角度要更关注文科,文科要更积极融入工科。
(三)创新课程教学培养交叉人才的主渠道
课程教学是教育主阵地,包括价值引领、问题导向、形式交叉,这个也是值得关注的。
(四)创新多元化协同培养模式
既要打破学科的边界,又要打破专业的边界,所以要有多元化的协同培养模式,涉及到很多制度、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遵循规律,首先文科第一要守正传承,第二是守正创新,第三协同育人。模式要多元,高校之间要怎么样通过学习借鉴有益的或者积极的做法,有效的整理跨学科、跨学院,通过资源的融合来优化配置,实现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包括组织方式的改变,管理架构的改变,体制机制的改变,通过这样的手段深刻的来理解打破学科边界,不同层次,横向纵向不同边界的打破,实现更加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文科发展生态。
出于时间原因,非常高兴,再次感谢,也非常荣幸,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也是在重庆也搞过一次会议,那个是重庆工商大学我也来了,重庆市教委他们对新文科建设也是高度的重视,几次在重庆开的会都有新文科论坛,大家关注新文科越多,大家就会支持新文科越多,我们国家的新文科肯定会发展越来越好!
我就说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