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新文科发展理念与实践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段勇
这条新闻大家都关注到了,哈佛大学9月底公布取消了30门课程,大多数是文科,舆论普遍认为这件事情绝非校方轻描淡写声称的教师辞职和病假所导致,深层次来看,它是全国范围内新文科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学校人文学科发育不够充分,体系构建不够成熟,标志就是人文学科缺少国际话语权。对此我们既要坚信文科的固有价值,守住人文学科的底线,努力让人文学科适应数字时代,通过建设交叉学科的新文科,实现人文学科的破解重生,这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主题意义所在。主要讲两个方面。
一、发展理念
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大家都熟悉了,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政策,我们上海大学从102年前建校的时候宗旨就叫: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现在叫做:养成强国济世人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上海大学比较大,4万多学生,不包括继续教育学院的2万学生,101个本科专业,数量太多,近期会压到85个,这个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十四五发展“五五战略”体现上海大学是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上海大学十四五发展期间“五五战略”引领建设,一是优化专业布局,不断提升专业与国家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还有建设高水平创造平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新文科创新平台。培育了基于多学科、优势学科的机制下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数字社会治理创新团队获得了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虽然不多但也是我们的成绩,今年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的奖项,依托“考古中国”项目课程获得上海项目二等奖,这个是我们的起步。我们聚焦考古中国重大工程、文物保护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服务中华文明探源和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流程。
二、创新探索
(一)建设背景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出台的很多文物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文化史,落实国家考古五大战略,目标建成从保护发展发掘、整理到阐释全环节、全方位的考古研究机构。
(二)学科建设
我们聚焦重点专业的领域是海洋考古,还有考古重大项目的保护、发掘和展示,文化遗产阐释与传播,以及硅酸盐保护,我们组成了一些团队,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方面在全国具有很强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
努力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我们是上海唯一一个有考古学科的大学,获批了教育部首批文物博士点。通过深化行业协同育人,构建实践培养基地,参与了多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六大考古发现等重大项目成果,我们参与多个项目获批,其中,上海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科学研究
上海大学还承担了一批重大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五)重大项目
努力发展海洋考古,聚焦海上丝绸之路,参与了长江口二号沉船打捞,这是体现中国气派的一个重大项目,成为海洋考古实力的展现;我们最为人所知的是参与三星堆的考古项目,我们是参与的三个高校之一,在2021年3月中央电视台直播主要直播我们的考古发现成果,让很多人知道上海大学还有考古,同时我们也是参与这个项目的40多个单位里面仅有的4家既参加考古发掘也参与保护;硅酸盐保护也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在这方面上海大学具有比较强的实力;同时积极深化国际合作,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平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中心设在我们上海大学,每一任责任主席是管委会的主席,主任是上海大学上学的安教授,这是在国际博物馆界很有影响的高端国际平台,还有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考古论坛,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名的。最右边是我们正在和比利时战略博物馆开展一个共同的考古合作项目,这个是中国考古人第一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考古,目标是一战华工(中国工人)到战场当民工,挖战壕搬运物资等等,法国和比利时去了14万,其中一部分留下了,大部分回国了,后面在山东做了一些研究,但是考古发掘是第一次。上海大学跟比利时合作,现在正在进行相关的勘探,估计年底会有考古成果出来。
我们通过考古文物保护的实践,对于新文科建设有了一些阶段性的体会,学校将深入研究实物与新文科发展规划,构建应有的文科体系与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探索新文科高质量发展机制,我们期待与兄弟高校一起推进新时代新文科建设,我就说这些,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