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的宏观态势与重点任务
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
申树欣
今天我的报告也向各位汇报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从国家提出新文科建设以来,各个省、高校都在做很好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作为中心来说从2022年就开展了新文科实践的调研工作,经过几年调研下来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各个省、高校在新文科建设方面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情况,今天在此跟各位领导、老师做一个分享。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基于现在国家在推进“四新”建设过程中,以及各个高校围绕新文科建设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出的重点方向,也是下一步推进新文科重要的方向,也给各位老师做一个简要的分享。
一、新文科建设的宏观态势
2018年,国家推动了“四新”建设。2019年,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的大会上,时任部长就“四新”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同时在会上也成立了“四新”建设工作组,山东大学的樊校长有幸成为工作组组长,这几年也是在樊校长的带领下一直围绕新文科建设开展研究与探索。2020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应该说这一次会议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号角,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阶段,同时也发布了宣言,这6年时间新文科建设一直沿着宣言中规划的路径在推进在实施。
(一)系统谋划新文科建设
我们这几年新文科建设一些整体的宏观的情况,从我们各个省和教指委和高校来说都是围绕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在推动改革,我们各个省都在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全局性的谋划,实际上重庆市新文科建设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今年6月份也到了市里来做了新文科建设调研工作,与相关的学校做了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从甘肃等西部省份到浙江、陕西、广东、黑龙江、四川、重庆市都出台了《新文科建设方案》,包括成立联盟、教指委、省级新文科建设中心等,推动新文科建设。各个教指委围绕新文科建设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课程建设、专业优化、模式创新、教育数字化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法学教指委在徐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一系列活动对高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推动新文科实践创新
1.专业优化调整加速
近几年各个高校在实践创新方面开展的工作。第一在专业优化调整方面,文科专业从规模和调整的速度来说在“四新”当中属于前列。左边这张图是全国的高校调整情况,右边是文科专业调整情况,从2018年国家推动“四新”之前,专业建设一直在扩大规模,撤销的专业基本上在2位数,2018年以后撤销专业逐步在增加,说明我们在推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我们专业不仅仅是在增加,同时对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也进行撤销或者并停,2022年文科增加数字经济、网络新媒体、数字媒体与艺术体育、康养等,淘汰的专业有一些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服装服饰设计。新增的专业分四类,第一是积极回应国家战略要求,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二是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体现交叉融合,第三是助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第四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经过这几年调研以后我们从2018年到2023年,整个新增文科专业是75个,占了新增专业40%,文科的专业应该说这几年调整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2.课程改革取得突破
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主要聚焦四类。第一类围绕新的专业和方向,不断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了一批新课程、新教材,以课程之新支撑了专业发展。第二类积极拥抱新科技革命,开设了一批AI+的课程,包括很多高校做了计算思维、元宇宙等。第三类就是以“101”牵头的核心课程,里面文科主要是两类,一类就是经济学由北大牵头,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未来按照教育部工作还会推进地方高校的“101”,主要是聚焦专业核心课程,然后是通识课程,实际上是整个本科教学重点做的一类课程建设,很多学校充分发挥文科培根育魂的建设,做了传统文化类的课程,包括音乐、艺术类的课程,还有数字化类通识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育人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除了课程建设,这些年各个高校也在做教材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做的多语种系列教材,现在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推广和使用,包括山东大学数学院在和新文科结合做新文科的经济数字系列教材。
3.培养模式更加多元
在培养模式方面,这些年我们在整个模式创新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现在国家聚焦两类人才培养;一类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一类是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围绕两类人才培养做了多种模式的探索,最早很多学校做外语,语言+国际政治/法学,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一些聚焦拔尖人才进行创新的培养,比如通过学堂制、书院化、小班制、本硕博贯通。实际上现在新文科不仅仅是本科教学,还与研究生教育是紧密结合的,拔尖人才培育过程做长学制的贯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强化协同培养,建现代产业学院和实物部门,一些优势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加强协同培养。同时,强化校际合作,很多综合院校做学科交叉有天然优势,对于单科类院校很多学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做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西南财经大学和电子科大做的新财经、新工科人才联合培养,这都是属于校际合作做协同培养比较典型的一些示范。
4.实践改革再出新招
我们这些年,尤其文科领域在实践教学虚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学校在围绕实践教学改革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在传统意义上都是理工农医学科会有实验室。近5年,文科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各个学校围绕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路径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建设文科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建设一批核心实心实训项目。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我们也很好的借助大赛的手段,各个高校围绕实践教学创新以竞赛为抓手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去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起理解当代中国的大赛,吸引很多师生参与,去年山东大学也出台了新文科创新行动方案,项目探索我们是在大二的阶段让同学围绕感兴趣的老师的课题,包括各个学院围绕专业核心问题发包一些项目指南,学生围绕这些项目开展一些专业实践教学,同时我们也创办了大学生的新文科建设创新大赛,检验实践效果,整个大赛今年9月份面向全国,发起首届新文科实践大赛,重庆大概有将近2000学生参与大赛,将于12月底在山东大学承办首届大赛的国赛,未来期待更多的学校共同参与到大赛中来,一个目的是锻炼学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二是推动文科实践的改革,这也是我们设计大赛的两个主要的目的。
5.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
刚才很多专家也做了这方面的分享,从国家来说建设的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实际上给高校提供了很好课程的集聚地,各个高校也在成立各类人类智能的学院,包括西南政法大学成立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法学院,包括山东财经大学发布大模型科研平台,从硬件软件都开展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三)深化新文科理论创新
在整个文科实践方面理论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国家收缩文科期刊大背景下,给我们批了两本文科期刊,应该说也是为我们整个文科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提供了理论交流的平台,经过这几年我们新文科的推进,实际上理论研究成果激增,到了23年以新文科为关键词搜索大概有2000多篇理论研究文章,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达成果。
最后一个也是很多老师前期关注过,由我们中心主办编纂新文科年度发展报告,从中心建立就建立了这种制度,每年围绕全国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系列问题来记载了整个新文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把我们很多一些优秀的案例和专家优秀的文章收录到报告中,主要为整个新文科建设、一线老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实际上新文科建设应该说是从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在去年在重庆的高博会也有一件我们新文科主题论坛,每年高博会都能跟很多文科领域、包括文科相关领域的老师齐聚一起,共同探讨新文科建设。实际上经过这几年发展1.0建设任务已经完成,达成了既定的目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到底2.0应该怎么推进新文科建设?这也是我想跟各位汇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未来新文科建设重点工作。
二、新文科建设的新形势
(一)教育强国新要求
我们现在新文科到了2.0阶段面临一些新的形势,第一国家提出的教育强国的建设,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怎么来发展我们的文科,怎么推动文科创新。最近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教育大会中领导都有相关论述,时间、功能、任务先导,这都是教育之于教育强国的作用。第一是未来教育强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蓝图已经绘就,就是怎么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政治、人民、战略属性,第二就是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强大的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也是我们要特别需要注重的关系。
(二)社会需求新变化
对于社会需求的变化,作为文科老师来说我们也深感压力,近些年尤其社会舆论以及整个国际形势对于整个文科的教育带来的挑战,实际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数据的统计,2024年我们一个数据显示在我们的这些毕业生中接到不同专业学生获得工作的情况,横向比较下,理工类是第一阵营,第二就是经管类,第三是人文社科类,所以我们倍感压力。第二个压力是新文科整个本科生的就业率来看,我们现在从文理工医学科门类能看出来整个人文学科包括社会学、法学在里面就业率不容乐观,能够感受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文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科技革命新挑战
第三个挑战就是科技文明带来的新挑战,人工智能对于文科的冲击,实际上我们现在看CHATGPT,包括老师学生备课都用AI赋能教育教学,推动整个教育形态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的文科是不是很大程度上被AI替代,知识的搬运工等此类的工作是不是以后极大被AI替代?未来培养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走向什么样的岗位?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
我们的文科继续在守正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通过创新实现文科教育强,我们未来的工作聚焦两大任务。
(一)构建中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构建中国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刚才跟黄校长谈的一样,实际上新文科建设从最初高教司发起是基于教育教学领域推动的,在推动了几年之后我们发现实际上新文科一个方面是育人的新文科,第二是科研的新文科,育人的角度应该说未来这是我们主要的任务,积极构建文科自主培养体系,从2022年到2023年看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已经达到第一阵营,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列了三个,引用了吴部长的判断,人才的均值较高,均差较少,有高原缺高峰,我们的涉外人才培养是不是能够回应国家战略需求,这就是我们培养了大量的法学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但是进入国际舞台的时候这方面人才就是奇缺,所以有高原无高峰,还有原始创新能力能不能在国际上跟国际地位匹配。第三就是整个的学科专业的布局是不是具有前瞻性,在10年前有没有为现在的国际组织储备充足的人才,在前瞻性问题上有没有解决的很好,这也是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1.着力培养两类人才
文科领域国家积极推动的拔尖人才培养的领域就是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学,国家推动的2.0里面,288个基地,其中有70个文科基地,涉及到29所学校,这些学校都在围绕文科基础学科拔尖推动拔尖人才培养,更多学校实际上在做推动国家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比如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关键语种人才、知识产权人才、非遗人才等,这都是学校在做的工作。
2.着力提升三个“适配度”
在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三个适配度,第一方面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其实对于文科来说我们也感受到这种压力,我们的“四新”建设实际上就是来积极回应国家战略急需,在我们文科人才培养中是不是能够跟国家战略急需达成适配度,这也是我们未来推进文科教育很重要的着力点。第二方面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比如重庆很多高校,昨天到了西南政法大学去,看到校园有不同肤色的学生,主要服务东盟和川外的专业建设,所以我们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每个学校应该找到自己学校的定位,跟属地区域经济发展很好的密切结合。第三方面提高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实际上现在在做通识教育也是为了在专业教育之外很好的拓展学生的培养全面发展知识和素质,在这方面发挥文科教育的特殊功能,推动学生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发展。
3.重点推进五大任务
未来重点五大任务也做了梳理,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第一方面虽然我们专业做了几年的优化调整,未来想重点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上发力,能够更好的前瞻性的布局未来专业的建设,第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改革,现在一直讲要培养实战型人才,文科怎么推动脱虚向实加强学生实战能力,这也是文科教育改革的能力,第三健全协同育人的机制,把产业和科技资源有效转化到整个教学领域,实现协同育人,第四教育数字化建设,怎么通过人工智能发展赋能文科教育发展,同时在价值引领、伦理约束、人文关怀规划人工智能良性发展,最后一个是机制创新和条件保障,任何改革要有条件保障才能使改革走向深入,前期在体制机制改革做了探索,比如资源共享共建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包括考核评价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对于交叉复合实际上各个学校都有瓶颈和难点,需要学校有机制创新来保障学科交叉融合。
(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第二个大方面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对文科是尤为重要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做基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开放实践的社会科学知识创造,主动参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也提出了建构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未来文科学者发力的重要方向。第二教学角度,像现在提的“101”,从课程体系、大纲、知识要点方面逐步构建教育教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从教育教学领域需要建构自主的文科教育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们未来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
以上就是我简要的跟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的简要分享,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批评指正,未来从全国新文科中心的角度也给大家做好了搭建好交流服务平台,在此我也简要说一下,今年年底从教育部会发布第二批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项目,未来以项目以抓手,共同推动文科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