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的大学新文科
通识教育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 汪明义
大家知道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古代的知识分子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今的知识分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以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新文科正好在这样一个领域跨行新时代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科学界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所以我今天的报告主题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的大学新文科通识教育研究。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共同体、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内容是什么?
共同体三个要素,共同的价值认同,我们之间的互相互动,还有要利他,这是共同体基本要求,当然也有广义的共同体,特别是命运共同体里面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还要有前途的共同守望,尤其后面这一点,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但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下定义,至今没有看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原话我们把这样的称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要构建安全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是前提,然后就是价值认同,然后才是我们的利益,这是我们的一个认识,尤其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提出来以后我们很多学者就在研究这个题目。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我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走向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凝结了人类生命共性的核心密码;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的天下情怀;三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凝结着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四是把统一战线的理论在全世界建立,我们说这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三、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理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大学的世界视野、共同的职能、世界认知基础、共同发展历程、共同组织特征。
第二个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一个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但是它所昭明的大学与人类存在的关系却是自大学诞生起就本然的蕴含在大学的实践视域之中。
第三个观点,大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式路径。从大学的五个职能、世界的角度来论述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提出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外独立法人的大学论坛我们既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也要培养人民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这才是大学的职能使命。
第四个观点,构建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及其纲要。首先构建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以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因此从五个维度进行了一些阐释。
第五个观点,当今大学教育的使命,既要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人,也要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四、实践推进:成立联盟并有效开展大型论坛
我们怎么来做这件事,如何在青年大学开展人类价值教育?一个是实践推动,还有理论研究。首先通过孔子学院展开论坛,我们三家成立了联盟,每年一次,通过这样的平台将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孔子学院向国家青年进行传播。第二跟高等教育学会合作,我们做了一次很大的论坛,这个论坛有很大的影响力,后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疫情期间武汉年会上面就把这个定为年会论题,我们感到做的工作得到了高等教育学会的认可。这是第一个实践推动,通过论坛来推动。
五、理论推进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指标体系研究》
大家都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五个共同体,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那么五个共同体我们怎么来构建,我们就用指标体系来完成它,一级指标是什么,二级三级指标是什么?生态共同体,那么它的指标应该是什么?所以我们用数字方法写了这本书,大家都知道现在出这种著作难度很高,最后还是失败了。指标体系讲了一些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并且有些东西还可复制。最近我们做的生态排行榜是共同体做的好,其它几个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学通识课程建设
指标体系构建以后就要从大学教育来谈,实际上新文科建设也有本硕博一体化问题,我们课题最早应该在研究生中开始,还不是本科生中进行,刚才听了以后蛮受启发。
1.行动初衷
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学科化把握”是中国大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是当代中国大学的主要任务。
2.拟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识认知一定要教材化、体系化的问题,搞论坛实际上是一种影响力,一种推动,最后要建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我们跟中外合作大学交流的时候如果把著作教材拿出来交流的时候就不一样,不是空洞的推动。
3.基本目标
探索有效的载体,构建文科通识教育的中国话语方式,为教学实施探索成熟的方法和路径。
4.创新要点
有三个创新要点:第一个探索认知视野方法的大科际整合,大科际不仅仅是社会、自然科学,大量的领域,涉及到很多东西需要大学科、大科际,不仅是校内校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的思想、认知、知识、方法体系,还有为国家纵深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的知识战略载体,就是我们三个创新点。
六、思考:能否构建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世界法学学科体系
能否构建既有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法学体系建设,什么原因?因为法治化、制度化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全人类社会体系的稳健运行,这是一篇文章,我看完之后就推动这个事情,我发现法学专家的努力达不到这个境界,正好林维是国家教育行政学校20年前的同学,今天带着这个目的参加这个活动,我们想共同来做,前提是西南政法大学为牵头单位,我们来参与。
比如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世界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什么,首先要阐释人类共同价值的阐释,第二是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法学学科体系构造,法学学科体系的一般构造,还有初步构想,我们是基于世界、人类,怎么还涉外呢?跟政法大学真正的法学专家讨论,希望我们共同来做一些事,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我们博士研究生中、硕士研究生中,最后到本科生中去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希望西南政法大学牵头,我们把这样宏大的工程做出来,希望林维校长能够带领我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