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5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举办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当地媒体高度重视、精锐出场、重磅报道,充分呈现了高博会改版升级的亮点、特点、创新点,充分展示了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生动展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成果,集中展出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成果。
媒体报道精彩时刻,一起来看:
CCTV13【新闻30分】国内简讯
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5月23日到25日在吉林长春举行,吸引了全国6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携前沿科技成果参展、参会,为各方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和科技成果交易合作平台。
本届高博会设置现代教育高端装备专区、东北振兴专区、人才专区等。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100余所高校,展示了智能化远程采煤系统、卫星数字孪生系统、水下作业机器人、空地两栖无人机等高校最新科技创新成果。
人才专区举办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提供超1万个就业岗位。同时,400多家企业展开东北地区校企人才供需对接活动。
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宋姣:我们面向“东北三省一区”广泛征求企业需求,推动校地、校校、校企合作签约。目前,拟于展会期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已达80余个。涵盖了教育、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严纯华:本届高博会汇聚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头部企业,使得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
新华社
思想激荡:前沿理念照进教育未来
“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主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提出,教育应从培养“会学习的人”迈向培养“会创造的人”,在现场引发共鸣。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是高博会开幕当天的重头戏,多位名师大家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等议题,展开高层次的交流。14场平行论坛同步开启,涵盖弘扬教育家精神、城市与大学协同发展等议题。与会者直呼“干货满满”,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高博会已走过33年历程。据了解,本届高博会是头部院校参加最多的一届,包括多所“双一流”高校在内的100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会;参会嘉宾层次最高的一届,高校书记校长、名师大家等3000余位嘉宾到场;成果转化最丰硕的一届,促成校企、校校、校地意向合作80余项。
这边的活动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雷朝滋正在呼吁“加强有组织科研,发展新质生产力”。隔壁的沙龙上,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马立修则在分享如何围绕区域经济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密集的论坛与活动设置吸引着与会者在不同会场间穿梭,“教育”“未来”“变革”“创新”等关键词此起彼伏。
AI智慧教室、智慧心育解决方案、智能巡课督导系统……一项项赋能教育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在翼鸥教育展区,不少观众正在体验“可听”“可看”“可改”“可存”的智慧黑板,翼鸥教育高等教育事业部总裁王晓平告诉记者,这种多模态AI板书避免了传统板书的书写耗时和信息有限,也避免了PPT教学的缺乏推理,“是一次全新的教育革命,很多高校与我们达成了合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表示,本届高博会改版升级,聚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在提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思想碰撞和改革实践交流、落实政府工作部署和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上全面跃升。
技术赋能:政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
汽车原地360度转圈、在水平方向“横着跑”……一辆充满未来感的汽车出现在吉林大学展区。这款由吉林大学自动轮智行底盘创新中心和长春市麦迪克智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黑科技”座驾,可以斜向行驶,可以极限转弯,不少观众亲自上车体验。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靳立强科研团队成员郑宇亭告诉记者,该团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制出全球领先的角模块底盘技术,打造“智行底盘”,已在红旗、问界、广汽、奔腾、北汽等车型开展应用。“未来3到5年内有望实现量产。”
在北京大学展区,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数款智能平台和系统,能精准指导煤矿建设,使象牙塔里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创意、资金珠联璧合。透明化地测保障系统、矿山时空大模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综采工作面自适应截割管控平台……一个个降低采煤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升采煤安全性和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吸引与会者驻足了解。
从无人驾驶的红旗汽车、灵活高效的机器人,到全息动画片和全息教室、“AI融合门户平台”教务系统……企业的高精尖技术同高校的科研教学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出硕果,为创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这款‘灵巧手’能在高精度3D视觉眼睛的帮助下,精准地把盘子里的猕猴桃拿到碗里。”梅卡曼德(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富增正在介绍该公司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成果。这家“独角兽”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与多家高校的合作。刘富增介绍,公司研发的“五指灵巧手”已在汽车、物流、工业质检等多个领域落地,未来还将拓展养老等需求更大的应用空间。
产教互融,循环共生,服务大局。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交叉学科和前沿基础研究不断深化,高水平科技成果供给日益增加……政产学研联合创新的矫健步伐,正推动高等教育加速拥抱未来。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表示,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汇智聚力、深化改革,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助力科技之强、赋能产业之强;进一步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持续巩固发展区域创新中心地位,强化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进一步做好招才引智大文章,打造近悦远来人才新高地,与各界朋友共享东北全面振兴时代机遇,共谱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合作共赢: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这是我们的宽视场巡天望远镜,主要是用来探索‘未知的未知’,建成后有望在宇宙起源、暗物质、暗能量方面取得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突破。”在清华大学展区,一个神秘项目十分吸睛。该校深空技术中心工程师刘洋诚介绍道,这一前沿设备与东北有着深厚渊源,“2024年末,我们开始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共同推动国产化主镜制造,目前进展良好。”
本届高博会特设东北振兴专区,众多“吉字号”“东北造”高精尖成果汇聚展出,既有合作不断深化,又有新的合作意向持续达成,各展区间交流热络、互动频繁,东北老工业基地呈现出新活力。
初夏时节,展馆内人头攒动,散发着热意。而在北华大学展区,一处清凉之地却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流连。“雾凇制备实验舱”内,洁白晶莹的雾凇缀满枝头,形成一片银装素裹的小世界。“我们用超声技术制造出高浓度过冷水蒸气送入低温实验舱,模拟自然形成机制在设计的景观载体上凝聚成雾凇,实现全区域、全季节的呈现。”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海连介绍说,一些影视团队已经与他们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希望借助冰雪装备的研发,为东北振兴贡献一份科技力量。”
引进来,走出去,东北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借助高博会正积极抓住高博会的平台扩大影响力。长春赛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CEO陈日红对此深有感触,“我觉得这个博览会让东北的高校和企业开阔了眼界,以前我们去外地参展,去的人数有限。但是这次高博会在长春举办,让大家对各个尖端领域都能了解、学习、洽谈,对东北的发展很有帮助。”
据悉,本次大会还专门开展了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邀请了中国一汽、中车长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多家用人单位,吸引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充实区域人才储备。
“专区内展示的项目技术成果将持续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高博会‘教育支撑、科技领航、人才聚力、东北振兴’这一重要主题。”长春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亚君说。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张渺)5月24日,在长春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实践与创新论坛上,来自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数字化的体系化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系统、个性化人才培养与智慧课程建设等议题开展研讨。
“数字化不仅是数字应用,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该如何实现技术与育人深度融合?”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丁世海向在场嘉宾抛出这个问题。他表示,数字化是破解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的关键路径。数字化战略不能仅停留于单点突破,而应构建涵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资源供给、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全链条生态。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指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化”,建设与应用仅占20%-30%,底层逻辑变革才是核心。他举例称,学校打造的智慧教室和校外办学设施在“物理空间”上看似是分散的,但通过数字孪生之后在“网络空间”上是一体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开放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就可以通过混合课堂、翻转课堂、探究式课堂等模式实现教育流程的再造”。
谈到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必然少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愈发重要的影响。在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看来,AI对教育的价值不仅是“赋能”,更是“指数级蝶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知识、提升人才培养动力,才能让教育的基础“X”永远大于1,促进AI有效发挥“X的多次方”的指数级增长。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结构性表达和知识存储方面超越了人类,这也给教育的过程和教师的角色带来挑战。对此,张军表示,人工智能不会假设,这是它的短板,“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提问的能力,培养思辨意识,来弥补人工智能的不足”。
“AI大模型主要赋能传授知识,但教育是一个心灵启迪另外一个心灵的过程,关键是‘育’。”杨宗凯表示,在人机结合的时代,今后人类的教师要更加重视“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价值。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在帮助高校加快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和状态,在人工智能没有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实施起来难度大、成本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曾国强认为,近两年AI大模型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也表示,当下最关键是要用AI技术重构教学场景,构建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空间综合体,为学生提供精准化辅导,定制创新性学习服务,从而满足学生的自主以及多元化学习需求。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提出建设一批高校智慧课程。多位专家也在分享中提到,智慧课程是数字化时代个性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课程的特点首先是数据驱动和资源整合的前沿性;其次是智能技术驱动,要让教学模式创新;最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在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医术看来,智慧课程重点关注的是要达到怎样的专业培养目的。她认为,智慧课程的逻辑,是在技术加持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内容“聚木成林”,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我的学习。”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蒋玉龙提出,在智慧化条件下,教师未来要做的是建立高效的教学组织过程,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具体目标“高效地忙起来”,这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AI只是工具,教育才是灵魂。我们作为老师必须要融思政、融前沿,塑造价值观,还要搭配实践,实现从传授知识到提升能力的转化,这才是智慧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王医术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可替代。决定世界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张滢 徐倩)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人才专区的重磅活动——“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地区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本次活动主题为“智汇东北 才启新程”,包含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 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校企人才供需对接活动”三大核心活动,吸引了东北三省一区508家企事业单位及1.2万余名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参与,累计提供优质岗位1.3万余个。
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活动现场设置了“一站式”指导服务区,汇聚资深生涯规划师、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及政策解读专员,为毕业生提供涵盖素质测评、心理调适、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六大模块的深度辅导。通过“一对一”个性化咨询,为广大高校毕业生人才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路径,激发职业潜能。此外,现场同步开通直播平台,联动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11个市(州)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实现了人才招募线上线下双循环。
参与此次活动的用人单位涵盖了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冰雪经济、医药健康、教育赋能等多个领域,岗位设置既体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又精准匹配不同层次人才需求。
除了人才招聘,本次活动还注重为校企双方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校企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吸引了东北三省一区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及优质企业和300余名高校领导、就业部门负责人参与。
在活动现场,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227个,并签订合作协议,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是科技赋能就业服务。现场设置的数据展示区和AI赋能区,为参会人才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人民网
戴上VR眼镜,就能瞬间“穿越”到国外,用外语和虚拟场景中的人物互动,真实感满满的外语学习轻松实现;
和机器人打个招呼,它就能带你逛展,顺便还可以和这位机器人“讲解员”握个手;
在白板、录播等软硬件的支持下,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模拟教学、自动化录课,实现AI智慧训练;
……
这些科技范儿十足的场景,来自刚刚在长春闭幕的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全国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6000余家企业参展参会,国内知名教育家、学者、企业家等围绕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共探教育强国建设新路径。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启幕。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为期三天的高博会,把全国最好的资源全部汇聚到东北,汇聚到吉林。教育思想的碰撞、硬核科技的亮相、青春蓬勃的朝气,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注入了澎湃动力。
拼科技:硬核成果组团亮相
5月23日高博会开幕当天,吉林大学展位前出现了“交通拥堵”,深部探测与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赵研被来往观众团团围住。
大家都在看什么?带着好奇心,记者上前一探究竟。原来,大家都被展台上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模型所吸引。“这个模型源自我们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它的研发,填补了我国在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领域的空白!”赵研向大家介绍道。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模型。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如它的名字所言,可以挺进地球深处一万米。过去一口五六千米深的石油井,至少需要大半年才能完成,但在“地壳一号”这里,这口井95天就能完成。
“目前学校正在研发的‘地壳二号’,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先进,深钻能力将达到1.5万米。”赵研振奋地说。
这个成功将人类的“视距”向地球内部延伸数千米甚至上万米、大大提高作业效率的“国之重器”,是吉林省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体现。
多年来,吉林努力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4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本次任务中的两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就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承担研制。
“卫星竟然长这样?太神奇了!”
“卫星发射到天上,具体都能干啥呢?”
……
高博会上展出的卫星,成为了观众的“团宠”。“以前总是看新闻说发射卫星,从来没有见过卫星长啥样,这回可是长见识了。”现场观众张先生笑着说。
本届高博会特设东北振兴专区。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东北振兴专区作为本届高博会的特色展区,集中展示了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科技创新成果:来自北华大学,让人们不再受限于冬季严寒的雾凇制备实验舱;长春电子科技学院会计算、能认字的机器人;吉林大学“横着走”的汽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全固态激光器……以科技为笔,吉林大地上绘就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创新图景。
纳人才:AI赋能人才聚“吉”
5月23日中午12时许,吉林森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办公室负责人陈丽丽顾不上吃午饭,拿着一上午收到的四五十份简历,如获至宝,一页页仔细看了起来。
“今天上午的招聘简直太高效了,前来求职的既有大学生还有相关领域的人才,短短三个小时收到了这么多简历。”陈丽丽说,“还有一些周边省份的人才前来咨询,招聘范围一下就‘打开’了。”
吉林森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办公室负责人陈丽丽翻看求职者简历。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而在另一侧“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专区,长春师范大学的展位也是非常受欢迎。“我们主要招引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不少博士来咨询岗位信息,我们沟通得非常好。”长春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人事科科长孔祥营介绍。
让招聘单位赞不绝口的招聘会,就是高博会上以“智汇东北 才启新程”为主题的招聘活动,吸引了东北三省一区50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累计提供优质岗位1.3万余个。
“听老师说今天高博会上有招聘会,我就和同学一起来了,向好多个心仪的企业投递了简历。”来自东北电力大学的刘同学说。
“这么大的招聘会一上午就跑完了?”记者问。
“招聘会上有AI赋能区。我把专业、薪资要求等基本信息输入进去,AI能够帮我优化求职简历,并且会自动筛选出适合我的岗位,还能练习面试呢。有了AI,找工作都轻松了许多。”刘同学笑着说。
AI赋能区吸引求职者驻足体验。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在⼈才双选会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学⽣李萌。听到⼯作⼈员介绍博⼠、硕⼠、本科毕业⽣留在⻓春市就业可分别享受每⽉2500元、1500元、1000元的⽣活补贴,连发2年,她兴奋不已。
近年来,吉林省各地接连出台一系列引才、留才政策。以人才为基,这里筑起一座座发展新高地。
谈教育:前沿思想交流碰撞
相比往届高博会,本届改版升级,创办“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开展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大讨论,实现同题共答、经验共享。
“地方大学要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实,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背景下,我们都要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推动传统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
“我们既要看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一面,还要思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思辨问题、团结协作等人工智能欠缺而我们擅长的能力。”
“职教体系的核心是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前者旨在拓宽学生选择路径,后者需结合科教融汇实现高阶突破。各级职教均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中间站’,职教本科需明确人才定位,专科需强化产教对接,共同构建适配国家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
……
三天内,15场覆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思政教育等多方面议题的论坛,以深刻的思想激荡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最前沿思想的交流碰撞也为吉林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力量。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探索”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共话新时代的教育。吉林大学供图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场结合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人才战略与区域振兴的盛会,为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提供了更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
眼下,正值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高博会为吉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共享改革经验、共商创新之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且看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