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5日,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高水平大学书记校长、顶尖专家学者、创新型企业家等,共同开展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大讨论,促进最活跃、最前沿思想的“交流碰撞”,实现“同题共答”、经验共享。
专家学者精彩观点摘编,一起来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提出三点思考,一是要构建红色基因传承体系,培育新时代青年;二是要优化校际结对共建,形成常态化协作平台;三是要数智融合驱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全场景体系。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平行论坛上,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庞立生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前提反思”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追问和反思“一体化”入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需要从价值观的特性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把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基本规律。他着重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入手,阐发了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需要遵循的生命同构原理、矛盾发展原理、理性塑造原理、知行合一原理、螺旋上升原理。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螺旋上升”问题,他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提出关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三点思考:一是大学思政课内容与高中内容重复是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一体化的前提是各学段差异化;三是一体化的本质是“螺旋上升”,且这一“螺旋上升”需服从于人的认知规律,不同学段应匹配相应的认知水平。
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田鹏颖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再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提出,思政教育一体化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破解立德树人根本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他从三个方面把握其重大意义,一是从教育的本质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确立了学校教育的立德本位;二是从思政教育初心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确立了教育目的内在统一;三是从学校思政课建设规律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确立了课程建设正-反-合的哲学自觉。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庆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孟宪生分别带来了从哲学角度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五点反思和情感培育·知识浸润·理论塑造: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与方法的一体化递进的专题报告。
高校交流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凯,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常青,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围绕目标体系建构、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协同培养等方面分享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