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育部
  • 9 高校采购信息
  • 1 科技成果项目
  • 25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建议与探索:关于非机动车道路优化设计的改良标准与策略的研究报告

2022-08-01 17:23:55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一、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袁江昊 学生 国政1901 成员
李睿瑾 学生 法1902 成员
卢佳镁 学生 国政1901 成员
刘子源 学生 国贸1901 成员
李子仪 学生 社会1901 成员

二、成果主要内容

武汉城市自 2007 年底获批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以后,其改革、建设及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突出代表。然而武汉市拥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在所有道路中的占比并不高,且有部分非机动车道存在不连续、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板、规划宽度不符合相关规定等问题,加上近年来武汉市非机动车的保有量急剧升高,通行需求与道路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严重影响了行人的通行质量。本研究从实证性角度出发,通过调研了解武汉市近些年在非机动车道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分析影响通行质量的因素-调研现实通行速度-分析通行能力-探究道路理论通行需求-得出结论”的递进式传导机制为框架,实证分析武汉市非机动车道的问题成因,为大家对非机动车道问题的认识、思考及优化路径提供参考。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1.学科交叉与创新

本小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运用,将成员现有理论和知识融合、贯通,丰富了研究的内容,也提高了研究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2.研究思路的创新

在现有的对于非机动车道的社会研究中,内容大多局限在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上,而我组开拓了研究目标和思路,通过首先调研非机动车道的现实通行速度,再分析通行能力,最后探究道路的理论性通行需求、得出结论。以舒适车速的具体指标来有效衡量道路压力、发现拥堵问题,提出量化性的拓宽建议。

3.研究视角的创新

针对城市非机动车道占用的问题,我组创新性地以法学知识为依托,运用统计学的具体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计算并进行系统而量化的总结,以得到最直观的结论。借助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在相关理论与学者观点的支持下从社会性的角度研究非机动车道潜存问题,并探求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4.研究理论的创新

由于道路测量的难度较高,虽然学界对于其宽度测量和确定的方式繁多,但究其本质是利用了格林希尔治模型进行变形。与前人研究相比,本团队的实地调查研究前期工作中不仅考虑了交通流的特征,而且考虑了非机动车道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类研究,并着重研究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三种。本团队调研成果更为突出的是,在前人的研究上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法,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本团队以格林希尔治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将交通流车辆行驶速度和车流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回归得出在限制条件下非机动车行驶最大速度,并结合格林希尔治模型对宽度进行测算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