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所在单位 |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
沈千帆 | 教授 | 北京工业大学 | 统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
刘赵淼 | 教授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要设计和实践者之一 |
高学金 | 教授 | 北京工业大学 | 参与落实成果实践应用 |
李春佳 | 助理研究员 | 北京工业大学 | 课程建设、教学运行、师资培训 |
二、成果主要内容
1、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享就业创业优质教学资源:在就业创业教育领域深耕细作,逐步建设完成了“三位一体、分阶发展、强化实践”的全程化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开发“广谱式”、“融入式”及“拓展式”三个层级就业创业类课程共计48门1644学时,并纳入必修环节。
2、拓展师资队伍、教学力量,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内援外引,邀请校内各学科专业教师组建学科专任导师团队,聘请校外各领域专家形成企业导师团队、校友导师团队及创投人导师团队,形成200余人的师资队伍。
3、改进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定位因材施教、推陈出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了AI就业创业导师,致力建设有温度、有热度的就业创业课程。引进学生为本、优势互补的教育技术。以第一门SPOC课程《创业基础》为起点,建设4门线上基础课程及16门“专创融合系列在线微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开展教学实践。设置灵活多样、分类指导的实训环节。以竞赛和实训为两个切入点,组织“互联网+”、“挑战杯”、“iCAN大赛”等科技竞赛,开展公开课、训练营等就业创业实训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4、创建实践基地、教学平台,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新机制:校内划拨1000平米专用场地创建“G-星系”创客空间,依托校内教学科研平台、产业龙头企业共建百家“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及百家“优质就业创业基地”。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1)机制创新,产教协同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遵循创新发展理念,以学科融合拓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广度,以专创融合拓展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度,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及首都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形成了具有工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多方主体开展教学,探索形成了“以基地为平台、师生为主体、课程为核心、竞赛为检验,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创新创业实践渠道不足等问题,高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2)体系创新,优先布局以科学为导向的教育新生态
整体布局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技术及方法,以科学为导向多形式开展教学。开发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微课程、项目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和一元化视角。目前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已形成“教学形式多维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管理菜单化”的新生态,为高等教育改革、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做出了新尝试。
(3)实践创新,共享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助力学生发展
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合并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学校借鉴“共享经济”理念搭建了“1234”分阶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完善“G星系”创客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为创业团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加速孵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