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的价值主张是以新载体讲好红色故事,以新窗口深化红色体验,以新方式助力红色乡建,以新文科建设红色中国。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 学院/所学专业 | 入学/毕业时间 |
张鸿 | 文艺学 | 2021 |
于悦 | 历史学 | 2020 |
王菲娅 | 法学 | 2020 |
王树玮 | 资产评估 | 2021 |
吕晓辉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2021 |
陆超琪 | 法律(非法学) | 2021 |
席铃珊 | 汉语言 | 2020 |
刘颖喆 | 建筑学 | 2020 |
姜佳彤 | 美术系国画专业 | 2020 |
王牧焜 | 中国史 | 2021 |
刘晗 | 汉语言文学 | 2020 |
张意 | 法学 | 2019 |
周晓宇 | 中国古代文学 | 2020 |
赖杰鹏 | 概率与数理统计 | 2021 |
三、指导教师
姓名 | 学院/所学专业 | 职务/职称 |
廖志丹 | 党建办 | 教授 |
张晗 | 人文学院 | 副处 |
张侃 | 人文学院 | 教授 |
王旖旎 | 人文学院 | 正科 |
冯璐 | 人文学院 | 科研秘书 |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价值主张是以新载体讲好红色故事,以新窗口深化红色体验,以新方式助力红色乡建,以新文科建设红色中国。
本项目采用“闭循环”的业务模式,以红色剧本为核心,形成一支专注于剧本创作打磨的内容输出队伍,通过建立厦门大学“红色剧本杀”内测体验基地,为在校师生提供红色剧本杀免费服务,以内部公测的形式及时跟进用户反馈,不断提升剧本杀的剧本质量,做好剧本杀品控;充分利用各类的红色资源,深耕省内外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革命老区旧址等背后的红色文化沃土,以“剧本杀”为引流手段,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传播形式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业与通俗并存、严谨与生动兼具,以期更好地提升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目前本项目已与闽西博物馆、厦门市集美区崎沟村、桃坑村伯公凹初步达成合作,创作以当地真实红色故事为原型的红色剧本杀剧本,回顾历史,发扬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力求发挥“1+1大于2”的作用。此外,本项目还将通过输出剧本的形式与剧本杀门店达成合作,向整个社会推广史实准确、价值正向的红色剧本杀,进一步扩大红色精神、中国故事的影响广度与深度。
本团队红色剧本杀已在厦门大学红色剧本杀基地开展30余场,在闽西博物馆开展20余场,在伯公凹开展200余场。
2019年起协助桃坑村伯公凹发展红色文化,中央红色交通线研学游重点项目总投资估算5.14亿元,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正在进行建设。伯公凹红色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桃坑村发展进程,从通水通电到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拥有5G信号的村,从篮球场、运动设施的建设到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伯公凹的发展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2021年完成闽西博物馆实地调研,经与馆方沟通协商,双方达成合作共识,由馆方提供剧本杀场景布置空间,2022年初已完成红色剧本杀样板间建设,开展《伯公灯》剧本杀20余场,截止2022年6月30日闽西博物馆参观流量逾30万,借用闽西博物馆作为窗口向伯公凹引流2000余人,为周边村庄创收10万余元。
优势:本项目以厦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科为支撑,重点依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项目团队师资充沛、人才济济。既有思政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团学干部严把思想关,确保剧本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专家学者严把创作关,确保剧本内容合乎历史事实,例如团队指导老师张侃教授是研究中共党史方面的专家,在这方面深耕多年,与福建省内多家博物馆都有合作交流,在省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本项目依托于拥有百年建校史的厦门大学,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厦门大学保留了大量上世纪初建造的建筑群,为党团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此外团队专业覆盖广,还有来自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建筑学、美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严守品控关,业务能力出色,能胜任故事采集、史料整理、剧本撰写、DM培训、场景设置、剧本实景体验空间打造等多项工作,力求呈现“剧情好、内容实、体验佳”的剧本杀游戏“盛宴”。团队分工明确,在故事采集、史料整理、剧本创作、内容打磨,DM培训、实测运营、意见反馈等有着比较完整且成熟的项目管理和运作机制。近年来伴随着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浪潮,“红色剧本杀”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的新途径。“红色剧本杀”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为了创作出史实准确、导向正确、人物鲜活的剧本,本项目组织了大批历史、文学专业的学生以党史、国史、地方史、校史为基础进行创作,同时配备了专业师资支持,确保有史可据、有事必循、以理为先。通过红色剧本学习党史,深入开展党史、国情教育活动,参与者能够浸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中,在熏陶中受感染、在感染中成长为能够担当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发展前景:
以乡村振兴为主线,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多业态联动发展新格局。打造“红色剧本杀+文旅”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开发大型户外沉浸式剧本,与各地文旅局、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合作洽谈,打造“红色剧本杀+文旅”新产业模式,依拖红色景区、革命文化村等实景搭建,融合多角色扮演互动,创造高自由度沉浸式体验,实现多业态联动发展。
文旅融合开拓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文旅融合为乡村发展赋能,以新创意的融入、新要素的投入、新资源的注入推动乡村业态、产品的创新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由普通村落转变为实景剧场,农民变为表演者,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剧本杀带动乡村振兴的成熟模式。
文旅融合构建乡村体验新空间。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乡村旅游发展也亟需提质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内容。文旅融合为文化资源、文化创意、非遗资源等与旅游的结合提供了新平台,并形成了契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文化旅游体验场所。
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文旅融合带动了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借助旅游场景的打造,农林牧渔等乡村第一产业和手工业等第二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模式向乡村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转变,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人才回流。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匮乏和中青年人才的外流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借由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乡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让乡村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新空间。以基地为载体,以红色剧本为媒介,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吸引年轻人回乡建设,让各乡村都能留得住人才,用得上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乡村文化振兴是提升村民精神生活质量,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增强凝聚力,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将老区革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绿色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普及先进文化,实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本项目计划依托实体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剧本杀实体场景,发展沉浸式文旅产品,一方面在各个乡村现有红旅基地增加符合其历史故事、资源特色的红色剧本杀项目,拓展旅游项目丰富性,增加当地红旅基地“引进来”的能力;另一方面,以红色剧本的方式推动偏远地区红色故事“走出去”,依托大型博物馆等“高还原性、强互动性”的场所开展红色剧本杀,形成空间上的资源互补与“能力借位”。
本项目重点着眼于以红色剧本杀为乡村振兴提供新业态、新模式、新途径,深挖当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提供红色剧本杀运营模式,在为当地引流的同时,让全社会接纳教育意义大过娱乐追求的沉浸式体验;着力加强与红色历史乡村之间的横向联动,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有效地推行红色剧本杀乡村振兴模式,将凝“剧”力品牌红色剧本杀品牌打出去、打响亮,以基地数量的增加推进红色剧本杀新业态的跨地域推广,以基地规模的拓展刺激剧本资源的收集,制造全国剧本杀行业红色剧本创作、运营、推广高地,辐射带动全国各区域,助力偏远乡村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