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名师大家东北行”系列活动——徐宗本教授、胡事民教授、周志华教授做客吉林大学鼎新讲座
2025年5月5日,作为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名师大家东北行”系列活动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教授,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周志华教授受邀做客吉林大学鼎新讲座,围绕人工智能热点议题,为吉林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09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对策研究
课题组对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定位,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战略模式选择,参与国际景致里的主体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对策建议,对财政部相关四局的实际工作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和应用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 2021-02-01
光伏发电逆变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我们对如何通过预测控制的各要素设计,提升逆变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LCL型三电平逆变系统,我们在分析系统指标与系统控制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基于个离散控制量的预测控制器,为解决该类非线性约束优化在线计算量大的问题,基于分值定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应基于DSP的快速算法。为进一步提升逆变系统的效率等指标,我们提出了变系数的光伏逆变预测控制器,在目标函数中对电流跟踪和大电流时开关动作的抑制实现了统一,设计了相应的系数表达式并给出相关算法和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基于预测控制的微电网系统的调度问题,针对微电网群系统集中式优化计算量巨大的问题,我们从结合ADMM,从给出了系统的分布式预测控制器并对其在线迭代算法并进行了研究和验证。同时,我们对无线并联型逆变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南昌航空大学 2021-05-04
非编码RNA的染色质结合机制研究
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广泛转录产生了大量的非编码RNA,相比于细胞质定位的蛋白编码mRNA,这些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启动子和增强子关联的不稳定转录本(uaRNA、eRNA)等更倾向于结合染色质参与调控染色质结构、转录和RNA加工等过程。尽管零星报导少数RNA核滞留的现象,但为何大部分lncRNA会滞留于染色质上行使调控功能,仍是个不解之谜。上世纪80年代初,Joan Steitz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抗体分离提取 U1,U2, U4, U5和U6小核糖核蛋白粒子(又称为 snRNP),揭示了它们参与RNA剪接的经典功能。近年来施一公团队系统报导了真核生物剪切体的原子结构和生化功能。然而,一直让人困惑的是,细胞内U1 snRNP的数量为什么比其它剪接相关snRNP高 2-5倍。虽然Gideon Dreyfuss和Phil Sharp等团队曾揭示U1 snRNP调控转录终止和方向的非经典功能,U1 snRNP在细胞中的丰富存在仍然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了探究lncRNA的染色质结合机制,研究者首先建立和运用一套新颖的mutREL-seq方法来高精度筛选调控RNA定位的关键序列,意外发现了U1 snRNP识别位点参与调控候选RNA的染色质滞留。相比于蛋白编码基因,lncRNA转录本含有更多的U1识别位点(同时也是潜在的5’剪接供体位点),而其基因组区域具有更少的3’剪接受体位点。并且U1 snRNP更高水平地结合在lncRNA上。随后,研究者分别使用antisense morpholino oligos(AMO)和auxin-induced degron(AID)诱导蛋白降解系统,来抑制U1 snRNA和核心蛋白组分SNRNP70的功能。研究者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近一半的lncRNA受U1 snRNP调控。另外,与转录调控元件关联的不稳定非编码转录本如uaRNA、eRNA等,它们的染色质结合在U1 snRNP抑制后也显著下降。研究者进一步证明了U1 snRNP直接调控成熟lncRNA与染色质的结合,而不是通过影响RNA合成、加工或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机制上,研究者鉴定了U1 snRNP在染色质上的互作蛋白,发现U1 snRNP结合特定磷酸化状态的RNA转录聚合酶II(Pol II)。转录抑制明显降低了U1 snRNP及其所调控的非编码RNA与染色质的结合,表明U1 snRNP通过与磷酸化的Pol II互作来介导其互作RNA与染色质的结合。最后,研究者通过以lncRNA Malat1为例,进一步验证了U1 snRNP对其染色质结合的调控作用。去除SNRNP70后,绝大部分Malat1 “核斑”定位信号消失,并弥散在核质及细胞质中。同时,Malat1在活跃表达基因染色质区域的结合信号显著下降,表明U1 snRNP不仅可以将Malat1滞留在染色质上,同时也参与调控后者在染色质上的移动及其与靶基因的结合。综上,研究者提出如下模型(图1):5’和3’剪接位点在lncRNA上的不对称分布,致使U1 snRNP持续结合在lncRNA转录本上,而不能通过RNA剪接过程释放,从而介导了lncRNA的染色质滞留。磷酸化Pol II进一步介导了lncRNA-U1 snRNP复合体在染色质上的移动(mobilization)。对于大多数低丰度、不稳定的lncRNA,它们只能靶向结合邻近的染色质区域(顺式cis作用);而对于少数稳定和高丰度的lncRNA,如Malat1,U1 snRNP促进了其迁移和结合更多的靶基因区域(反式trans作用)。图1. U1 snRNP介导非编码RNA染色质结合的模式图。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05-3
清华大学 2021-04-10
N端RNA结合域的晶体结构研究
2020年3月8日,中山大学第五医院在bioRxiv上上传了一篇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RNA binding domain reveal spotential unique drug targeting sites的研究,确定了SARS-CoV-2核糖蛋白N-端RNA结合域的晶体结构。虽然整体结构与其他冠状病毒核N端RNA结合域相似,但它们之间的表面静电电位特征却不同。与轻度病毒类型HCoV-OC43 等效域的进一步比较显示,β-螺旋核心旁边具有独特的潜在RNA 结合槽。结合体外数据,结果提供了SARS-CoV-2N端RNA结合域的几种原子分辨率特征,指导了针对SARS-CoV-2的新型抗病毒剂的设计。
中山大学 2021-04-10
沐舒坦或可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
该研究通过生物学分析发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S)蛋白与SARS冠状病毒的S蛋白结构相似,也可通过S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蛋白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感染宿主的上皮细胞。因此, ACE2分子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键分子,通过结合ACE2分子有可能影响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过程。ACE2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关键分子,也是包括肺泡上皮细胞在内的多种人体细胞表面表达的重要分子之一。2003年,ACE2被鉴定为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2020年1月25日,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 王月丹和初明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药靶筛选系统,重点针对2674种已上市的药物以及150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药物筛选, 发现了多种潜在的ACE2结合剂,有望用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其中包含了氨溴索(CAS号:18683-91-5)等。氨溴索,又称沐舒坦,是一种呼吸道润滑祛痰药,能促使呼吸道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调节浆液性与黏液性物质的分泌,促进代谢,还可改善纤毛运动,增强呼吸道分泌物的消除作用。
北京大学 2021-04-10
基于CR系统的图像增强技术应用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富士公司初率先在世界上推出第一套CR系统(计算机X射线影像仪Computed Radiography),它是用成像板(Imaging Plate,简称IP)替代传统的胶片进行感光并存储,再把储存于IP上的感光信号用激光扫描方法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技术,实现了胶片数据化,为放射科无片化及医疗影像计算机联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进入远程影像资料会诊开辟了道路。CR系统能直接生成数字图像,使其不再经过显影、定影、水洗技术流程,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精力;CR系统生成的数字图像大大的减少了存放X线胶片的空间,保证了图像的质量,也便于图像的存储、查找,从而结束了图像查询缓慢、易错、保存质量不高的时代,方便对病人资料进衍管理。正是由于它的这些优点,CR技术才得以在医学中广泛应用。 CR图像在生成、传输和扫描进入计算机时,会受到医学影像设备、媒质的实际性能、以及接收设备的限制,这些因素引起图像质量的退化。退化的X射线数字图像质量不能达到直接用于实体造型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医生的准确诊断。影响CR系统成像的因素主要有X射线散射、噪声以及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X射线的用量不足或过量。一般来说,由于X射线散射、噪声引起的图像退化很难避免,而且一直存在,因此本项目主要考虑人为因素引起的图像模糊问题,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对模糊图像处理,方便医生诊断。 以下是模糊大剂量CR图像、模糊小剂量CR图像以及可以用于诊断的标准CR图像显示效果: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Lyocell纤维国产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
课题组自1994年进行Lyocell纤维实验室小试;2001年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共同申请的“年产1000吨Lyocell纤维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新材料专项项目,又于2004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年产千吨规模Lyocell纤维工业化生产线正在生产。成果获“200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称号。课题组还开发各种改性Lyocell纤维。
东华大学 2021-02-01
综合措施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的系列研究
在国内率先研究发现肝移植后乙肝复发是肝癌复发的预测因素,并针对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防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将乙肝复发率降至1%以下。(四)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肝移植后肝癌复发的治疗策略,提出复发后 个体化综合治疗的观点,并在国内率先组织同行专家达成共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下肝 癌侵袭转移机制等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研究获973课题、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多项;先后举办了七届羊城肝脏移植高峰论坛和多次学习班;出版专著4部(移植肝脏病学、 腹部器官移植手术学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42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2 篇,5分以上5篇),他引频次达400多次;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向国内20多家常规开展肝癌肝移植的移植中 心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推动了肝脏移植的发展,也提升了我国肝脏移植的国际地位。
中山大学 2021-04-10
铜材复杂器件耐腐蚀耐磨材料的研究
在海洋环境、酸雨污染、高温高湿等的环境条件下,紫铜、黄铜及其合金的加工器件在中间工序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点蚀,进而扩展为大面积腐蚀,而作为连接部件会加剧缝隙腐蚀引发应力腐蚀断裂。该项目成功研制了耐腐蚀耐磨防腐蚀环保涂料,大大延长铜类尤其是紫铜的自然存放期,对铜器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由于耐蚀性优异,也可作为长期防护涂层。该技术获得的涂层在厚度为5μ条件下测试相关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外观    无色透明   可保留铜的金属光泽;可调整任意颜色   粘度    25秒      《涂料粘度测定法》(涂-4杯)(GB/T 1723-1993)    附着力  0级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9286-1998)    耐盐雾   200h       《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的测定》(GB/T1771-1991)   耐冲击  50Kg·cm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GB/T1732-1993   耐磨擦  0.005千克 《漆膜耐磨性测定法》(GB/T1768-1989)   硬度    4H        《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GB/T6739-1996)   相容性  与弹药相容 《真空安定性试验-压力传感器法》(GJB772A-97 501.2) 该技术适合喷涂、刷涂、辊涂等工艺,不含任何有害稀释剂,为环保产品。该产品用量少、性能和使用工艺优于防锈油;其另一特色在于必要时很容易去除,比防锈油的去除要容易的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4 35 3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