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采用离子辐照增强PtPb/Pt二维纳米片电化学催化活性的实验成果
采用核技术方法,利用高能离子束辐照,对PtPb/Pt二维纳米片进行了原子尺度结构调控和修饰,极大地提高了纳米片的催化活性。在线辐照和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通过入射高能离子与纳米片中靶原子相互作用,精确地控制纳米片微观结构的变化,利用键长变化和电子轨道杂化等机制来修饰表面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增加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增强催化性能。同时,通过调节入射离子的剂量大小,可以有效地控制缺陷产生的数量及演化,得到具有不同催化活性的PtPb/Pt二维纳米片材料。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的便携式二维随动激光测量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的便携式二维随动激光 测量装置,其包括水平移动组件、竖直移动组件和控制系统组件,水 平移动组件包括水平移动滑台和驱动其作水平运动的步进电机,水平 移动滑台上安装有水平光栅尺;竖直移动组件包括竖直升降滑台和激 光测距传感器,竖直升降滑台固定在水平移动滑台上,其由步进电机 驱动作竖直运动,其上安装有竖直光栅尺;激光测距传感器固定在竖 直升降滑台的运动端;控制系统组件用于控制水平移动滑台和竖直升 降滑台的运动,并处理激光测距传感器、水平光栅尺和竖直光栅尺反 馈的距离数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钛基二维晶体材料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果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陶绪堂教授团队通过自主设计的“微爆炸法”获得了无氧化MXene-Ti3C2Tx量子点,首次提出可将此类二维结构钛基晶体材料用于肿瘤治疗,并与刘宏教授团队合作发现其具有较强的类芬顿反应特性,在抗肿瘤实验中效果显著,从而实现了更高效、更安全的纳米催化治疗方式。相关结果以“Nonoxidized MXene Quantum Dots Prepared by Microexplosion Method for Cancer Catalytic Therapy”为题,发表在材料类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5.621)上,陶绪堂教授和刘宏教授为通讯作者,晶体所博士研究生李雪松和刘锋为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独立完成单位。 对于肿瘤治疗,传统的化学、物理疗法都存在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最近,基于特殊的肿瘤微环境,利用肿瘤内部催化反应的纳米催化治疗成为前沿且备受关注。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铁基纳米催化剂可特异性响应肿瘤的弱酸性细胞微环境,释放Fe2+并引发芬顿反应,产生•OH自由基以触发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然而,在弱酸性肿瘤环境中,Fe2+催化的芬顿反应速率较低,导致•OH自由基形成缓慢。此外,众多抗肿瘤复合纳米制剂的潜在毒性值得关注。因此,寻找更高催化活性和更安全的纳米制剂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陶绪堂教授团队与刘宏教授团队合作发现所制备的钛基无氧化MXene-Ti3C2Tx量子点具有较强的类芬顿反应特性,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均表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对宫颈癌和乳腺癌均有强烈的杀伤能力,体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效果。这种以钛基类芬顿反应为基础的肿瘤治疗方式潜力巨大,为实现肿瘤的高效、精准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
山东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三床反应的旋转式循环碳捕集装置及方法一种基于三床反应的旋转式循环碳捕集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碳捕集技术相关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三 床反应的旋转式连续循环碳捕集装置,其包括旋转轴和一组或多组循 环反应单元,每组循环反应单元包括三个反应器,反应器均在旋转轴 周向并排设置且均匀分布,每个反应器内部均设置空腔用于放置吸收 剂,在每个反应器的顶部均还设置有进气口,底部均设置有出气口, 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均与反应器内部的空腔连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 种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循环碳捕集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钙基吸收剂高 温烧结导致孔隙减少、SO2 反应生成 CaSO4 杂质造成孔隙结构破坏等 原因造成的吸附性能降低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吸收剂磨损问题,大幅 度降低了能耗,装备紧凑,兼具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高密度低合金粉末冶金结构件制备新技术与应用
本技术基于粉体流变塑变特性和改性原理,创立了一条通过优化粉体粒度组成、改善粉体塑性变形能力,采用一般成形与烧结设备制备高密度低合金粉末冶金结构件的新途径。其主要工艺流程为:首先根据水雾化铁粉颗粒的形状和粒度特征,按比例进行合批,添加母合金粉末和增塑剂(Polylub)混合后,在还原炉(温度760-820℃)中进行塑化处理,再添加专用润滑剂(C38H76N202)及石墨,获得具有良好压缩性和成形性的混合粉末;混合粉末在室温状态下,经模压成型,高温烧结后得到高密度粉末冶金结构件。与传统工艺相比,该新工艺具有以下特点和创新点:①以国产水雾化铁粉为主要原料,通过综合利用优化粉末粒度组成、添加母合金粉、增塑剂进行塑化处理,再添加石墨和润滑剂等制备高密度低合金成型粉末,显著提高了原料粉末的压缩性和成形性,为生产高密度粉末冶金结构件提供了原料保障;②针对产品结构和形状特点,改造设计了三上三下专用模架及自动送料系统,实现自动移粉,采用模壁润滑技术,有效控制了产品成分和密度的均匀性,生产效率提高1倍;③可以采用传统压机和烧结设备,所需新增投资少,制造成本低;④与原机械加工的结构件相比,具有尺寸重复性好、运行噪音低、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生产成本较机加工工艺降低47%以上,较国外温压成形工艺降低60%以上。相关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其中5项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的电容预充电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1混合式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属于电力电子及分布式发电领域。其拓扑结构通过在传统n个半桥子模块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基础上,在每相上下桥臂加入一个全桥型子模块构成,使全桥子模块的电容电压是半桥子模块的一半,实现输出电压电平数由原先的n+1增长至2n+3。本发明以提高子模块输出电平数、改善MMC换流器的输出电压质量为目的,根据其拓扑结构提出其控制策略:一种混合式调制方式和一种电容预充电方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具有纳米异质复合结构的紫外光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 TiO2/ZnO 纳米异质复合结构的紫外光探 测器结构,其最底层为基底材料,其上为叉指电极,并覆盖一层 ZnO 薄膜,薄膜之上为 ZnO 纳米棒,纳米棒表面为 TiO2 纳米结构。本发 明还公开了所述紫外光探测器的制备方法:(1)在基底薄片上镀上金 属电极形成叉指电极;(2)镀上 ZnO 薄膜;(3)合成 ZnO 纳米棒阵 列;(5)在 ZnO 纳米棒表面形成 TiO2 纳米结构。本发明的紫外光探 测器在保持 ZnO 紫外探测器超高光电流增益的同时引入 TiO2 纳米结 构,形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大尺寸高承载复合材料-金属组合多级智能化结构的设计与制造
以目前航空航天、陆海空等军种的军事装备上主承载结构的轻量化为主要研发目的,通过高性能材料组合、多尺度优化以及智能化控制等来实现结构轻量化、提升军事装备作站效能的目的。同时研发的轻量化结构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以及空间结构上,从而实现汽车与机械的节能减排、桥梁与建筑的更大跨越能力等。针对上述情况,做了如下研究:研究复合材料与金属组合的多级智能化结构的多尺度设计方法,解决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之间以及复合材料与金属之间高效连接技术,研发高性价比的复合材料构件,研究适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金属微纳结构天线阵列的反射式离轴透镜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金属微纳结构天线阵列的反射式离轴透镜,包括衬底层、反射层、光学薄膜匹 配层和金属微纳结构天线层。每一个金属微纳结构天线的朝向均不同,通过特定排布,可实现将平行入 射的激光反射汇聚在与入射光束同侧的任意方向上,可应用于激光离轴光学系统中。由金属微纳结构天 线阵列构造的反射式离轴透镜,不仅可连续调制入射光的位相,且仅需简单的一次光刻工艺步骤即可制 造完成,因此具有设计灵活、加工简单、结构紧凑等突出优点。
武汉大学 2021-04-13
解析超高迁移率层状Bi2O2Se半导体的电子结构
超高迁移率层状Bi2O2Se半导体的电子结构及表面特性。首先使用改良的布里奇曼方法得到高质量的层状Bi2O2Se半导体单晶块材,其低温2 K下霍尔迁移率可高达~2.8*105 cm2/Vs(可与最好的石墨烯和量子阱中二维电子气迁移率相比),并观测到显著的舒布尼科夫-德哈斯量子振荡。随后,在超高真空条件下,研究组对所得Bi2O2Se单晶块材进行原位解理,并利用同步辐射光源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获得了非电中性层状Bi2O2Se半导体完整的电子能带结构信息,测得了电子有效质量(~0.14 m0)、费米速度(~1.69*106 m/s,约光速的1/180)及禁带宽度(~0.8 eV)等关键物理参量。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5 196 197
  • ...
  • 226 22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