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三维场景自动生成与绘制(技术)
成果简介:研究基于二维电子地图的大规模三维场景自动生成方法。基于用 户输入的二维目标标定和素材库,实现三维场景快速生成、编辑和简化。主 要研究虚拟环境仿真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大规模虚拟环境的特殊问题,研究了大规模仿真实体的实时绘制、内外存实时调度、模型简化算法、 硬件自适应算法等,实现了大规模虚拟战场的实时漫游。 项目来源:合作开发 应用范围:从事与虚拟现实仿真及其应用系统开发与生产的企业、研究所 等。 现状特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仿生智能感知三维成像技术
围绕无人驾驶、智能制造领域,本项目针对传统机器视觉难以同时兼顾大视场、高分辨、实时性的技术瓶颈,从源头打破常规成像规则,鉴于昆虫复眼具有大视场高灵敏的优势,以及人眼视觉具有变分辨率和冗余数据压缩的优势,将两者相结合,提出一种复合仿生三维成像感知方法,通过突破变分辨扫描发射、多通道并行接收、图像重构与成像感知算法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体系化的前沿技术成果,研发出了诸如收发探测模块,多通道仿生曲面相机系统、在线光电检测系统等实物成果。核心技术受到国家、省部级项目资助5项。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5-09
三维细胞培养材料及服务
人体中的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三维的环境中,细胞必须通过细胞-细胞以及细胞-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生化和机械信号,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体外细胞模型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众所周知,人体中的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三维的环境中,细胞必须通过细胞-细胞以及细胞-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生化和机械信号,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大量研究表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调控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使用的二维单层培养的细胞缺乏这样的信号传递,不能很好地模拟体内细胞的微环境。相反,在三维细胞培养体系中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大部分得到重建。因此,三维细胞体系可更好地模拟真实组织中细胞的行为。课题组多年致力于三维细胞培养的研究,开发了多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可为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单位和课题组提供用于三维细胞培养材料和工具,或进行相关的技术服务。
南开大学 2022-08-11
牵引供电三维虚拟实训系统
本成果来自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横向项目,经四川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首次将基于动作捕捉的人机交互技术、沉浸式显示技术引入牵引供电系统培训,提高了设备认知和系统培训演练的真实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虚拟培训与实际变电所、接触网运行系统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牵引供电系统的高效、集约化培训;研发了实时高效、自由可控的牵引供电系统业务流程解析引擎,实现用户自由定制业务和功能扩展。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基于单幅图像的三维模型重建
Ø 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电子游戏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导致对具有高度真实感的三维模型的需求与日俱增。本项目充分利用镜面对称约束,同时利用特征点作为位置约束以及添加透视投影等约束,通过最小化线性约束下的曲面二次目标函数实现曲面重建,最后进行纹理提取,从而获得逼真的三维模型。该技术具有输入信息简单,建模速度快,真实感强等优点,目前已经获得“基于单幅图像的光滑对称曲面重建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人工智能实现三维矢量全息
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machine-learning inverse design)实现三维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 vectorial holography)新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该杂志为《科学》(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开放性、综合性科学刊物。 这项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由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和顾敏院士领衔的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完成。研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求设计,可精准且迅速地产生一个或多个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有望应用在超宽带全息显示、超安全信息加密以及超容量光存储、超精确粒子操控等各个领域。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中传播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和磁场的振荡,被称为光的矢量特性。研究人员介绍,基于光波的横波特性,光的振荡通常被限制在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上。近些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光的振荡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干涉产生纵向光振荡,即形成第三维光矢量。 但精确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物理学上,通过求解三维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正向得到一个三维矢量光场分布,但其不可控。顾敏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反求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率先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并可精确地控制三维全息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任意三维矢量状态。 顾敏介绍,这样的操控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每个三维矢量光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因而消除了传统二维偏振光的束缚。“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新技术,我们首次实现了三维矢量光的操控,并将机器学习的算法延伸到光学全息中去。” 机器学习在光学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第一作者任浩然博士说:“我们研究证明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有效、快速地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光场调控的效率。” 此外,这项发明为光学全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首次在全息中证明光的三维矢量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实现信息的编码和复用。顾敏表示,“这项发明不仅为下一代超宽带、超大容量、超快速并行处理的光学全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人们加深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粒子操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M6三维移动扫描系统
 M6是一款3D可自由移动的室内扫描系统,能够在环境中进行快速扫描来捕获室内可视化的所有数据,并可以实现无间断作业,同时实现高采集效率与数据质量。
广州南方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2022-05-24
一种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和实现裸眼立体显示
国外研发与生产的主流裸眼3D技术多是采用狭缝光栅或柱透镜阵列的技术。这两种技术因为利用了分 光成像的原理,所以存在如下技术缺陷:1.3D状态下,图像分辨率大幅下降;2.左右图像易错位传送产生 较大的串扰,出现重影,导致观众眩晕;3.显示器成本高;4.多视点3D专属片源稀缺;5.柱透镜阵列裸眼 3D难以实现无分辨率损失的2D/3D图像切换等。 本技术成果研发的高品质全高清裸眼3D技术能同时克服以上主流裸眼3D技术的不足之处,多项裸眼 3D显示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技术成果主要有以下优点:1. 集光学膜层、背光同步控制技术于一体, 配合高刷新率液晶屏幕,实现了全高清的裸眼3D显示效果;2. 配备自主开发的人眼识别系统,成功实现多 视点的全高清裸眼3D显示,即每个视点均能实现全高清显示,为国内外领先技术;3. 配备虚拟控制技术, 用户无需触摸键盘或屏幕即可实现人机互动;4. 极易实现2D/3D切换及3D区域化显示等功能。 36 37
中山大学 2021-04-10
基于多层空间光调制器的高分辨全息三维显示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层空间光调制器的高分辨全息三维显示装置,包括:相干光源、扩束准直系统、空间光调制器组、图像传输模块和计算机,所述的空间光调制器组由平行排布的N个空间光调制器的组成。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多层空间光调制器的全息三维显示方法。本发明采用空间光调制器多层前后排列的方式,每一层空间光调制器根据计算机载入的编码图像对入射其上的光束进行全息编码调制,再现出真实空间的高分辨全息三维光场,扩大了全息显示的观察范围,可供多人多视角裸眼同时观看,消除了观察者在观看三维显示过程中的不适应感,自动符合人类在视觉观察及深度感知方面的自然生理和心理习惯。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投影机阵列的悬浮式360°视场三维显示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投影机阵列的悬浮式360°视场三维显示装置。该装置包括平面环型散射屏、投影机阵列、图像分割器和计算机。计算机对三维模型进行处理,通过图像分割器进行图像分配,并将图像阵列传入投影机阵列。投影机阵列将传入的三维物体水平360°全景视场的组合图像阵列投影到平面环型散射屏上。平面环形散射屏可控制出射光线的发散角度,使得观察者的左右眼看到不同视角的图像,实现显示的三维物体悬浮在平面环型散射屏的上方。基于投影机阵列的悬浮式360°视场三维显示可供多人360°环绕裸眼观看,实现空间消隐并可探入触摸交互。
浙江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316 3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