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56年起改用现名。2000年,学院由文化部直属划转上海市领导,现为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9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贺绿汀、桑桐、江明惇、杨立青、许舒亚曾先后担任院长。办学九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上海音乐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2545人,教职工528人,专任教师307人,外籍教师29人以及来自29个国家的留学生114人。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涉及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22个方向,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音乐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一贯制艺术人才培养体制。拥有一批集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的艺术中心、表演团体等学科平台,1个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音乐艺术》,1个历史文献与档案收藏最丰富的音乐图书馆,1个体制灵活的音乐研究所,1个不断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方乐器博物馆。近年来,学校每年平均举办各类艺术实践与音乐会300余场,服务数十万观众。现有办学建筑面积:82156平方米,在建面积:96758平方米。 历史底蕴深厚 学校创立之初即已确定“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办学体制与学科体系。 优势特色鲜明 以音乐创作与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理论和音乐应用四个方向为主体,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新兴复合型学科交叉融合、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该学科保持国内顶尖地位。据2012年教育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第二,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2个中央财政与地方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历史音频修复系统工程实验室、音乐与科技实验室)。 发展成就卓著 学校历史上产生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音乐杰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组曲《长征》、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艺术歌曲《致世博》、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等,涌现了萧友梅、黄自、贺绿汀、谭抒真、卫仲乐、丁善德、钱仁康、马革顺、周小燕、胡登跳、高芝兰、桑桐、才旦卓玛、俞丽拿、廖昌永等中国几代卓越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及教学名师,产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音乐经典著作与全国通用专业教材。 获奖方面,学校师生先后1143人次获1067项国内外赛事奖项,其中获世界顶级音乐赛事有:许舒亚获贝藏松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大奖(1992年),李坚、宋思衡获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大奖(1981年、2004年),廖昌永获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大奖(1996年)、多明戈声乐大赛金奖(1997年),黄蒙拉获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奖(2002年),杨光、沈洋获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水晶杯唯一大奖(1997年、2007年),孙颖迪获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金奖(2005年),王珏获桑坦德“帕洛玛.奥谢”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于冠群获第27届汉斯.加伯尔国际声乐大赛金奖(2008年),陈牧声获塔拉戈纳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名(2008年),沈子钰获第11届托蒂斯国际中提琴比赛第一名(2013年),李拉获第八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第一名金奖(2014年),陈应时获第26届日本小泉文夫民族音乐奖等(2015年)。同时,上音师生屡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CCTV电视大赛、“五个一工程”等国内最高规格的音乐大奖。 国际影响广泛 学校现为欧洲音乐学院联盟和环太平洋音乐学院联盟成员,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世界顶尖或一流音乐院校签署合作办学战略协议,如:美国茱莉亚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与其中11所院校开展深度校际合作。先后聘请著名作曲家盛宗亮、特里斯坦.米哈伊、谭盾、陈其钢、陈晓勇,指挥家西蒙.拉特、小泽征尔、余隆,小提琴家皮恩卡斯.祖克曼、伊扎克.帕尔曼、瓦汀.列宾、宓多里、宁峰,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傅聪,大提琴家马友友、米沙.麦斯基、秦立巍,声乐歌唱家芮妮.弗莱明,双簧管演奏家王亮等来校任荣誉教授、客席教授。众多毕业生成为世界各大乐团与音乐机构的领军与骨干人才,2017年,知名校友杜韵获美国普利策音乐奖。 发展空间广阔 “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结构布局齐全、交叉门类广泛、发展前景广阔。其中,音乐表演学科领域的现代音乐与打击乐演奏、音乐戏剧,音乐应用学科领域的音乐科技与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新兴学科发展水平国内顶尖,与国际音乐学科发展前沿保持同步。 上海音乐学院学校秉承“和毅庄诚”的校训精神,以“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音乐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2-01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戏剧艺术人才为主的专业艺术院校。自1945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精英育人理念,形成专业艺术院校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文化艺术人才。 学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在著名教育家顾毓琇支持下,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创立。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熊佛西为首任院长。2000年4月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并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成为学校附属学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9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801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现设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电影电视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音乐剧表演艺术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生部11个二级教学单位,还有附属戏曲学校和附属舞蹈学校两所中专。 学校有本科专业20个,根据艺术院校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特点,在各个专业下还设有多个专业方向。目前,本科共有15个专业招生,分别为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华山路校区是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音乐剧表演艺术中心和创意学院所在地,未来功能定位为戏剧艺术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是戏曲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以及附属戏曲学校的所在地,未来功能定位是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坐落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2017年3月正式启用,现有舞蹈学院和附属舞蹈学校,未来功能定位是舞蹈教育中心。浦江校区于2016年12月1日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新学期启用,将是机制创新的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 截止到2016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70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36.6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8人,占比6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占比17.4%;45岁以下教师占比74.8%。各专业已基本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层次相对丰富的教学团队。学校近年来通过实行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师资队伍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建校以来,学校教师的创作成果斐然,学校不仅是一所教育单位,同样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重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校创作演出的《年青的一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近三年来,学校获得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一系列原创剧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如原创话剧《国家的孩子》、《大明四臣相》和舞剧《红》等。学校专业教师为了促进教学也积极参与社会各类艺术创作,在编剧、表导演和舞美设计等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 学校现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四个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一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高原学科二类和三类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项目、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数量连年突破。 学校与国内各重要艺术院团和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歌舞团、上海越剧院等共同建设校级学生实践基地,其中,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建立的基地成为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此外,学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啄壳计划和“汇创青春”等学生艺术实践项目,广泛开展本科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每年创作一百多部艺术作品。 办学7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在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影视、舞蹈和美术界有影响的著名艺术家。 著名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胡庆树(1951)、游本昌(1952)、杨在葆(1955)、焦晃(1955)、祝希娟(1956)、曹雷(1958)、魏宗万(1959)、孙飞虎(1960)、乔榛(1961)、赵有亮(1962)、童自荣(1962)、潘虹(1973)、奚美娟(1973)、李媛媛(1978)、刘威(1980)、丁嘉丽(1980)、宋佳(1981)、王洛勇(1981)、李幼斌(1983话剧表演进修班)、尤勇(1984)、萨日娜(1985)、陈红(1986)、周杰(1989)、任程伟(1989)、宁静(1991)、徐峥(1990)、果静林(1990)、廖凡(1993)、李冰冰(1993)、任泉(1993)、刘晓峰(1993)、马伊琍(1994)、陆毅(1995)、王景春(1995)、佟大为(1997)、严宽(1997)、冯绍峰(1997)、童蕾(1999)、小宋佳(1999)、张丹峰(2000)、韩雪(2001)、胡歌(2001)、陈赫(2004)、郑恺(2004)、林更新(2007)、蒋劲夫(2009)、迪丽热巴(2010)等。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戏曲演员:杨春霞、李炳淑、岳美缇、王芝泉、张静娴、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梁谷音、华文漪、王佩瑜、傅希如、翁佳慧(2003)、杨亚男(2004)、蓝天(2004)、付佳等。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凌桂明、茅惠芳、石钟琴、汪齐凤、杨新华、黄豆豆、谭元元等。 著名作家:陈耘、陈祖芬(1960)、沙叶新(1961)、秦培春(1964)、孙祖平(1964)、陆军(1977)、赵耀民(1978)、王仁杰(1980编剧进修班)、罗怀臻、李莉等。 著名戏剧理论家:陈多、余秋雨(1963)、丁罗男(1963)、陈世雄、叶长海(1979)、孙惠柱(1979)等。 著名舞台美术家(画家)和理论家:周本义(1950)、龚和德(1950)、金长烈(1951)、胡妙胜(1951)、毛信科(1959)、蔡体良(1961)、陈均德、李山、徐家华(1973)、俞晓夫(1975)、周长江(1975)、郭润文(1978)、陈箴(1978)、徐翔(1980)、蔡国强(1981)、韩立勋(1981)、韩生(1981)、伊天夫(1983)、肖丽河(1983)、沙晓岚(1985)等。 著名导演艺术家:朱端钧、胡导、李翰祥、王扶林、张戈、胡伟民(1949)、杨延晋(1964)、徐企平(1950)、马科、陈明正(1950)、熊源伟(1960)、张仲年(1962)、苏乐慈(1962)、毛卫宁(1982)、芦昂(1985)等。 著名主持人:和晶(1988)、程雷(1990)、陈蓉(1995)、吉雪萍(1995)、周瑾(1995)、朱桢(1997)、董卿(2007)等 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管理人才,在国内外艺术专业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如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包括一大批在各地艺术团体和政府文化主管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高级管理者。 学校还为西藏、内蒙、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第一代戏剧家,为推动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上戏的办学历史上,学校曾三次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自1959年学校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以来,已先后为西藏开办了五届表演班、三届舞台美术班、一届导演班,共培养了西藏文艺人才300余名。2015年,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演的话剧《共同家园》作为上戏70周年校庆献礼剧目,在母校上戏剧院得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荣誉。 学校是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学校努力拓展国际育人平台,与56所外国戏剧院校及多家国际机构、团体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还依托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冬季学院、夏季学校和跨文化交流学全日制英语硕士专业等常态项目,开展国际交流。201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总部办公点落户上海以后,学校抓住机遇,与国际剧协加强深度合作,从拓展艺术人才国际视野的高度,联合举办各类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如2016年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国际舞蹈日”活动,把中国舞蹈更好地传播到世界。 学校以培养“至善至美”的专业艺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为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正在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多科性教学、创作、研究型专业艺术院校。
上海戏剧学院 2021-02-01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杉达学院是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1992年8月,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准筹办,校名为“杉达大学”,并于当年秋季面向全国招生;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建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校名为“上海杉达学院”,是上海市第一所本科民办高校;2005年8月,经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是上海市民办高校示范校创建校、上海市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发起及成员单位;“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首批试点院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卓越创新联盟首批成员。 学校建有上海浦东、浙江嘉善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0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28万册。学校设有胜祥商学院、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上海现代服务外包学院(与上海现代服务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共建)、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嘉善光彪学院(校基础部)、沪东工学院(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时尚学院(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共建)、传媒学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作共建)、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与创业学院(与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继续教育学院、无国界航空学院(与江苏无国界航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等二级学院,设有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37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4.5%,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4.5%。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万余人;建校以来,培养了4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 学校围绕行业资格框架,建立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成立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培训与毕业设计、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模式,形成“主体多元、模式灵活、相互作用、社会满意”的产学合作教育格局。政府扶持专项资金和自有资金配套投入,完成80余个学科专业内涵建设项目,拥有商务流程、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网络新媒体、护理康复、旅游管理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以及各类专业教学实验室150余个。 学校借鉴国际办学模式,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制定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互认;引进外籍教师和具有国际背景优秀教师,组建中外教学团队,利用国际优质课程资源,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学校先后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合作项目,各二级学院均有合作交流项目。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首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专业;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优秀教材;上海市教学名师、“海外名师”项目;中高职、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以“共建杉达,共享杉达”为价值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强化管理、引导自信、导向自主学习,形成外语、计算机能力特长,养成团队精神与人际沟通等基本素质。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市级比赛奖项。近三年,全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8%,均高于全市和同类高校水平。 建校25年,学校恪守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原则,坚持“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的教育管理取信于社会,以较高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建立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学校荣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中国社会组织“五A”单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七届)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委被中共上海市委授予“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上海市“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面对“十三五”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提出“与众不同,追求品质,塑造未来”的核心发展理念,立足建设多科性、国际化、高水平的民办应用技术大学,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上海杉达学院 2021-02-01
上海交通大学董正英:创新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
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1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赴上海三校调研交流
2025年2月27-28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一行先后到访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调研交流。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会见了李家俊一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3-0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会议精神座谈会
7月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服委)在北京举行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会议精神座谈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7-03
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前期相关试点成效和经验,现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请结合实际积极参与试点,认真贯彻实施。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08-08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推介】预防心源性猝死!武汉大学研发出防治心律失常“黑科技”
开拓创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9-27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新蒲新区,是依托遵义医科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创建,原名遵义医学院科技学院,当年9月正式招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全院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18年来,学院充分依托遵义医科大学优秀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其它各类教学科研平台等优质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以确保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致力于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技术精”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时,取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颁发由教育部网上电子注册的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学院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通过率良好。毕业生在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事业单位等从事专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形势优良。目前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护理学院及公共管理学院,有18个本科专业,专业结构设置与分布合理,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等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格局。同时,学院与全国多所三甲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条件,切实保证办学质量。为了学院的长足发展,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学院于2017年启动位于新蒲新区园区一号路的新校区建设,2018级、2019级近6700名学生目前已入住新校区。新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33余万平方米,占地面积500余亩,教学楼、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食堂、学生公寓等教学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办学条件,且学院可与遵义医科大学共享其开设专业所需的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基地等其他教学设施与资源,大大提升学院软实力。新时代,学院将以建设“贵州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以医学为主的高水平独立学院”为目标,秉承“明德笃学、践履求真”的院训,坚持“弘扬长征精神、注重实践教育”的办学特色,强化“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三大战略,弘扬遵医科院精神,提升内涵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 2021-02-01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隶属于天津市教委具有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学院2008年9月奠基,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学院以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高质量产教融合平台、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高效能社会服务平台”(简称“一基地三高平台”)为目标,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串联,打造了从工程实践到创新创业的软件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软件人才培养新路。   学院率先在全国提出“教学与产业相融,学校与企业互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依托79所本科院校组成的“高校联盟”和150余家协同育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及300余家行业用人单位,形成高校办学资源和产业行业资源开放共享、高校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信息技术行业实践教学资源孤立分散的问题。学院先后获批滨海高新区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天津市外国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市商务局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天津市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基地,承担了区域营商环境和产业人才“蓄水池”职能,培养了大批软件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年常驻在校生7000余名,年实训人次稳定在10000人次左右。设立天津场外交易市场(OTC)高校板服务中心,牵头成立天津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技术应用协会、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引进天津市大数据协会,成立天津市软件行业协会人才工作专业委员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入选“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和“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两个联盟,为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学校被京津冀三地政府授予“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已与60余家企业、13所高校签订“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平台,有效解决产教“两张皮”问题 学院集合全市优质科技、教育、行业资源进行平台建设探索并实践政府引导的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产教共同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同频共振。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40个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项目实训室和创新中心,与奇安信、麒麟软件等14家信创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二)打造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校企协同助力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学院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先后推出“协同创新计划”和“天软创业育成计划”,建设了国家级和市级众创空间“天软·创魔方”“中北·天软创业学院”、市级大学科技园“天软信创大学科技园”三个园区,构建了“校企协同开发-校企协同研发-产学研协同攻关”三层校企协同创新模型。同时,构建了科技资源成果库与产业需求项目库,精准服务各兄弟院校师生技术创新,并努力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打造高效能社会服务平台,城校共生促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学院通过“管家+专家”的众创空间管理服务,以及自研的“十步问道创业成长力模型”创业辅导方法论,帮助来自天大、工大、师大、理工、城建等高校的数十家大学生初创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通过“先联合培养人才,再落地注册”的高等教育服务区域产业路径,直接促成了中汽数据从北京亦庄迁徙落户天津西青,带动洪荒科技、齐物科技等一批产业链上的初创企业快速发展。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1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9 30 31
  • ...
  • 419 4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