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推介】预防心源性猝死!武汉大学研发出防治心律失常“黑科技”

2022-09-27 15:01:16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https://heec.cahe.edu.cn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2年9月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的“高等教育这十年 ——新时代、新科技、新内涵”云端系列活动已在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高等教育这十年——新时代、新科技、新内涵”云端系列活动设立了“守正创新·教育现代化成果展”“开拓创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实践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三大展区以及一系列行业云端研讨会,对企业、高校、大学生优秀创新创业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新合作、新思路。

开拓创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成果推介(六)

预防心源性猝死!武汉大学研发出防治心律失常“黑科技”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超过50万例,其中80%以上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导致,院外抢救成功率仅5%——6%。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异常复杂,缺乏安全有效的干预策略,是目前全球治疗的难点,市场前景广阔。据统计,神经调控市场目前是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邻域之一,2010年到2015年全球神经调控市场从23亿美金增长到33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到达8%。创新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调控设备,不仅能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自主神经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同时可以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江洪教授领衔的“心脏神经再平衡”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自主神经调控防治心律失常的创新转化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万人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1)构建了自主神经再平衡的理论体系,并阐明心律失常的关键神经机制;

2)研发了系列自主神经调控策略防治心律失常;

3)研发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进行自主神经调控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转化。

该项目提出的心脏自主神经再平衡理论及相应自主神经再平衡调控策略已推广至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湖南、新疆等全国十余个省市,及湖北武汉、宜昌、襄阳、十堰、恩施、黄石、荆州、黄冈、咸宁、潜江等省内大型三甲医院40余家,自主神经再平衡策略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房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梗及心衰后室性心律失常等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减轻了患者负担。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心血管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心血管疾病病例约3 亿,每年急性心梗患者可达200多万例,该神经调控策略的推广有望节省国家医保开支(节省1000-2000元/人)。

项目组还牵头、参与制定中国专家共识及临床指南共11 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等),筹建自主神经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立武汉大学心脏自主神经研究中心,与多家大型三甲医院联合建立心律失常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共享平台,为自主神经调控防治心律失常提供了充分的研发和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实施期间成功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30 场(《亚洲心律失常峰会》、《中国心律失常峰会》、《全国介入心脏病学会议暨湖北省介入心脏病学会议》等),直接培训人员数10000人次;受邀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报告100余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余名;主持或参与编撰著作5 部,带动我国乃至世界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

团队相关成果主要发表在Circulation(IF 39.918)、 J Am Coll Cardiol(IF 27.203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9.924,封面论文)、Nano Energy(IF 19.096,2篇)、 Basic Res Cardiol (IF 17.165)、Cardiovascular Research(IF 13.081)等国际知名期刊,并被Cell、JAMA、Nat Rev Drug Discov、Nat Rev Cardiol等学术期刊引用3100余次。研究成果获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两年获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中国原创研究一等奖,被《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评为当年心律失常领域全球十大研究进展之一;国外网站Medpage-AHA及国内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环球网、湖北日报等多次给予报道。


活动专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这十年 ——新时代、新科技、新内涵”云端系列活动

相关阅读:

· 北京大学碳纳米管芯片技术

· 南开大学创制对抗脑胶质瘤的“新武器”

· 上海大学“精海”系列无人艇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 中国人民大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改革

· 破解百年难题,浙江大学团队实现无催化剂聚酯成果突破

· 保卫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大学突破玉米育种“卡脖子”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