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超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为了满足超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3G项目对高速背板传输的需求,2004年10月东南大学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央硬件部开展合作,共同研制了符合PICMG3.0国际规范的AdvancedTCA全网格标准机箱与背板,实现了超过3.125Gbps的双向传输速率。
东南大学 2021-04-10
4G 移动通信及铁路应用
重载铁路主要解决机车同步操控通信系统、列尾通信系统、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视 频预警监控系统等应用提供通信平台;高速铁路主要解决车地通信、山体滑坡、落物监 测、区间通信等业务以及旅客宽带通信业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1
4G移动通信及铁路应用
  重载铁路主要解决机车同步操控通信系统、列尾通信系统、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视频预警监控系统等应用提供通信平台;高速铁路主要解决车地通信、山体滑坡、落物监测、区间通信等业务以及旅客宽带通信业务。 本团队2009年承担完成神华集团重大科研项目“WiMAX技术在铁路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解决开行万吨及两万吨重载列车开行的无线通信问题,本项目成功建立了20公里铁路宽带通信试验段,实现了重载列车机车同步操控、视频预警系统、无线列调、列尾风压监控等示范应用,并研制出铁路专用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动静态试验,通过了项目验收,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4G移动通信在铁路重载运输应用的科研成果被专家组评价为“国际首创”。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移动”)是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大型高科技央企——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的提出者、核心技术的开发者及产业化的推动者。大唐移动以打造“无限沟通引擎”为企业发展理念,倡导“创新、市场、诚信、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始终致力于TDD无线通信技术(及后续技术)与应用的开发,专注于TDD无线通信解决方案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多网协调发展的融合。 大唐移动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全力推动TD-SCDMA及其后续演进TD-LTE产业化进程。 大唐移动作为TD系统设备主流供应商之一,协同合作伙伴占据了中国TD-SCDMA设备市场30%的份额,为全国20余个省份的移动运营商提供了高质量的TD网络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在为中国移动建设全国TD-SCDMA网络过程中,大唐移动与中国移动紧密合作进行了数百项创新课题研究,为TD-SCDMA系统的完善、多场景的应用发展以及网络的持续优化发挥了中坚作用。同时,大唐移动自主开发的TD-LTE产品与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商用准备,并与全球主流的电信运营商实施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大唐移动现有员工约3000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为60%,并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通信技术专家。 大唐移动始终秉承“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宗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工程服务等环节开展组织变革与流程优化,以精细管理、规范运作,实现企业的稳健、可持续、平衡发展,为客户创造价值。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2021-12-07
一种 MIMO 无线通信非相干酉空时调制的对跖解调方法及对跖 解调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 MIMO 无线通信的非相干酉空时调制的对跖解调方法和对跖解调器,所述对跖解调方法要求将非相干酉空时星座图划分为两个子星座图,所述各子星座图内不存在成对的对跖点,而在两个子星座图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对跖点,所述对跖解调方法只需在任意一个子星座图内遍历 L/2 个星座点进行基于最大似然的解调计算,找出 L/2 个四矩阵乘积的迹最大值ψmax 和迹最小值ψmin,然后 根 据 <img file=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振动测试系统|JM5840无线振动测试系统-扬州晶明专业生产
产品详细介绍1.概述JM5840无线振动测试仪(http://www.yzjmtest.com/comp/2-JM5840.htm)又称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该无线振动测试仪内置一个电容式三向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一个点三个方向的振动。多个模块可以组成无线振动测试网络。该无线振动测试仪基于zigbee协议,低功耗设计,适合于长期监测,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飞机、船舶、车辆、起重机械等的振动测量和监测。2.系统特点2.1 体积小巧,超低功耗2.2 支持在线、离线测试2.3 符合IEEE820.15.4/ZIGBEE通讯标准2.4 自组织、自恢复网络2.5 内置2M可扩充数据存储器2.6 易用的离线测试文件管理功能2.7 全电子化、程控化设计2.8 直观的工作状态指示2.9 支持65535个测量节点2.10 内置大容量可充电锂电池2.11 内建完全的充电功能2.12 标准的miniUSB充电接口2.13 即用的USB无线网关2.14 专业的无线配置及采集分析软件3.系统组成3.1 USB无线网关3.2 JM5840无线加速度节点3.3 系统软件4.主要性能指标4.1 通道数:3(X、Y、Z三向)4.2 工作电源:内置可充电锂离子电池4.3 电池容量:3.7V/1800mAH4.4 电池充电充电接口:miniUSB充电电压:5V±0.25V充电电流:500mA、800mA可设置充电电源:计算机USB电源或专用充电适配器可边充电边工作4.5 传感器类型:内置三向加速度传感器4.6 量程:±2g、±6g可设置选择4.7 频率范围:DC~600Hzmax(-3dB)4.8 横向灵敏度比:<5%4.9 零点漂移:±0.8mgmax/°C4.10 非线性:±2%FSmax4.11 噪声谱密度:50 μg/Hz-24.12 采集速率:最高1.5kHz多档可设置4.13 AD位数:16bits4.14 采集方式:每通道独立ADC并行同步采集4.15 内置存储器容量:2MB4.16 离线测试数据存储形式:文件4.17 离线测试文件数:31max4.18 工作时间:约15h4.19 通讯协议:符合IEEE820.15.4/ZIGBEE通讯标准4.20 天线:外接扬州晶明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晶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地址: 江苏扬州市维扬路25号公司主页 http://www.yzjmtest.com公司邮箱 sale@yzjmtest.com电话     0514-87850416,87867922,82960507传真     0514-82960507联系人   唐先生手机     15952768463QQ       1225605447MSN      Dynamictestor@hotmail.com 个人邮箱 tcb@yzjmtest.com 或 yztcb@sohu.com 
扬州晶明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全双工无线激光通信光端机
提出了一种高带宽效率、利用脉冲间隔和脉冲间隔的状态联合传递信息脉冲状态间隔调制编码方法。该调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系统对大气信道的敏感程度。提出大气信道激光传输特性的熵评价方法与实现途径,同时从波前的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获取信道调制信息,为综合评价信道容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4-26
全双工无线激光通信光端机
提出了一种高带宽效率、利用脉冲间隔和脉冲间隔的状态联合传递信息脉冲状态间隔调制编码方法。该调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系统对大气信道的敏感程度。提出大气信道激光传输特性的熵评价方法与实现途径,同时从波前的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获取信道调制信息,为综合评价信道容量提供了-种有效手段。主要技术指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4-26
气象通信系统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来自于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通过协调器来汇聚,通过USB或RS232接口与PC机、ARM等系统连接的必备部件。在两者之间,通过采用路由器来扩充能够容纳的网络节点数据、延长通信距离、维持通信网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4-26
应用于 5G/6G 的高性能无线通信器件及自检测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目前市场上缺乏能够成套交付新要求的毫米波天线、集成度高的滤波器等无源器件、以及其相应的检测设备的综合性企业,特别是具有从设计,加工,调试到性能检测认证的全产业链能力。基于我们朗普达创始团队的核心技术,我们不但能够提供业界最领先的毫米波天线模组,高性能的滤波器和其他无源器件产品,还可以交付针对这些器件的测试检测设备。这两方面的产品能力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拓展,使得朗普达的产品具有客户群体广泛,客户类型多样,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等特点。 我们的毫米波的人工电磁材料技术可以让5G基站天线具有比4G基站天线更小面积和更多的天线数及接口,极大地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天线阵列宽角扫描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天线数目的基础上将手机的覆盖能力提高70%以上;是满足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对多天线系统小体积、高容量、广覆盖的需求的重要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基于矢量拟合法的滤波器特性提取和诊断算法,能够更精准的设计高良率的无源器件;同时结合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适用于我司的滤波器自动检测设备和产线,实现滤波器的无人调试和高效检验交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06-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605 60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